为何要每年就给自己办葬礼?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执行主任、生命教育专家路桂军讲出了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天,我跟我儿子说,爸爸要办一个葬礼。 我儿子说,老爸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天天说死亡教育还不够,自己还要做。 我说,儿子,你要好好想一想,爸爸真的想办。 我儿子在那看书发呆。 我说,你想没想过,你现在上学,你所有的花销,人生的一些规划都是我在支撑你,假如有一天我突然得病,马上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你是不是要负责你妈妈,你妹妹,还有你爷爷奶奶的生活,你是不是要全靠自己对自己重新规划? 我儿子呆呆得说,老爸,我是确实在想,确实让人很难过。 面对死亡,人有两种成长:一种是主动成长,一种被动成长。我们看到很多青壮年一旦罹患重病面临死亡,他的孩子还没成年,突然变得特别懂事,总是让人特别心疼,这是被动成长。 当儿子主动思考这些事情,他就开始主动成长了。 如果我每年过一次忌日,我儿子每年都想一想,我后面每年都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这样一旦有一天去世,他会难过,但不会特别诚惶诚恐。 “关于死亡,我们做生死教育的应该多谈,就像狼来了一样,传统文化我们认为经常喊一件危险的事儿,喊多了以后会麻痹,真的危险来了没人帮你。但死亡教育不同,谈多了,可以降低习得性的对死亡的恐惧。” 中华民族忌讳谈自己的生死 假如有一天,你要告别这个世界,你希望是什么样的?我想所有人都会告诉我,我希望在什么年龄,什么天气,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甚至谁来参加我的葬礼,每个人都会说出来毫不迟疑,但是有几个人能实现,那为什么实现不了呢? 因为中华民族忌讳谈生死,我们说的是忌讳谈生死,是忌讳,谈自己的生死,我们经常谈周围死亡事件,比如说这个死了那个死了,张三李四王五,死了很多人,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谈的死亡全是第三人称,他死。 你我之间肯定是不会谈的,如果是你我之间,必须有个你死我活的话,我们都知道有个词叫,你死我活,你死还是我活,我不会谈自己生死。真正的死亡教育,其实应该从,他死你死到我死,再从我死你死到他死,才会真正的深入内心,体味一个人,即将告别世界内心的感受。 一杯冰拿铁的故事 我有一位患者,有很好的家庭教育,生命后期住进病房,他已经所有问题都看淡了,然后准备接受死亡现实。 有一天我去查房时,他消化道出血,常规处理完症状后,他在感谢我们,我问还有什么需要帮你的?他说,大夫,我能吃点东西吗?我说现在消化道有出血,这种情况最好不要吃。 他说,我都对治疗没有任何希望了,我都彻底放弃了,我就想吃东西。 我说,那您这样想的话,可以吃,想吃什么? 他说,我想喝冰拿铁,我一辈子喝咖啡长大,现在只想喝一杯冰拿铁。 我说那你可以喝。他就特别高兴,他立刻跟爱人说,你赶快给我弄一杯冰拿铁,我不想让这个机会流失每一分钟。他喝了一口后,那种满足感溢于言表,很幸福,虽然病情危重,他的表情一直是病怏怏的,但那种幸福感立刻就能看出来。 我的一个老患者,曾经问我,路大夫你知道为什么叫你白衣天使吗? 他说,之所以称你们白衣天使,是因为在我患病之后,在我最彷徨无助,困惑痛苦的时候,你们的出现,像阳光下的一个影子一样,给我一种温暖、抚慰、安全的感觉,这个时候你们就是淡淡的白色,一种温柔的白色,赋予你们任何一种颜色,都是多余的。 此时此刻,扪心自问,我虽然穿着白衣,天天被别人称为白衣天使,但是天使的具体工作做得太少了,所以说医学不光是科学,它有更多的内涵在里边,是一个多学科的。安宁疗护和传统医疗是有区别的,传统医疗是把病人治好的,而安宁疗护是让病人走得好,不是活得好,是走的安详顺心平安。 生命如其所是,而非如你所愿,你不要强行改变任何人的想法,你只能在这个过程中调和引导,让他完满就足够了。 (豹耳健康、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编辑:昕亚 审核:秦苗 |
|
来自: 阿明哥哥资料区 > 《122.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