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二手车B2B流通已走到尽头?

 AutoLab 2020-10-23



导语:跨区域B2B流通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需要走,唯独缺乏的是我们的坚持,并且值得我们再坚持!

朱东来&黄丽君



在近几年,我们发现关注二手车行业的人群越来越多,有互联网拥抱线下的,也有传统企业发展电商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现了车易拍、优信拍、车享拍为代表的B2B模式,开新、平安好车打造的C2B模式,车王,澳康达扎根的B2C模式,人人车、好车无忧领衔的C2C模式。

二手车B2B流通是资本最初青睐的市场,起初的理想是实现跨区域B2B流通,从车源发散地的车商销售至车源接受地的车商,因为这种业务模式属于高频对高频行为,更有利于业务场景发生,更接近商业成功模式。


实现跨区域B2B流通必定需要大量的三、四线城市的小型车商,这依赖于强有力的线下地推团队长期的开拓和维护,不止是资本的督促还是企业的激进。

目前,大家将B2B流通转变成了4S店和车商间的交易,这本身就会存在问题。

一、4S店进入壁垒,消耗巨大

众所周知,要想拿到4S店车源,就得搞清楚谁说了算,总经理、销售总监还是二手车经理,又或者是经销商集团中的某位,搞清楚要花钱、搞定要花大钱。

二、过于纵容4S店,平台不平

4S店一般不设二手车保留价,即使设了,有车商出价超过保留价,4S店也可以种种理由不成交。总而言之,一切上家说了算。大家是否还记得平台的收入主要来自车商。

三、打破交易链条,未达预期

原本4S店与属地车商之间就建立了深厚的交易关系,电商平台期望借用透明、公开的方式打破原有的交易链,其实大家都隐约知道4S店与车商在电商平台上达成新的平衡关系。


我们把原来花在4S店的时间、精力、金钱,转移部分到开拓上、下家车商,建立起车辆的匹配和物流供应,为二手车流通真正打破更多的壁垒。

目前都是第一步,4S店B端对着本地商户B端,当资本市场进驻后,应该渐渐走向B2B流通第二阶段,将4S店B端和本地商户B端与外地商户B端进行第一步连接。

在第二步连接的基础上,尝试着向大B2B方向发展,主力连接销售地商户和外地商户,尽可能做大二手车异地交易比例。

在流通B2B的基础上,再去发展C2B流通,将本地车源直接连接到外地商户。

二手车市场整个体量要做大,需要有连接车源地和销售地商户的大流通B2B出现。大流通B2B可以解决几大问题:

1. 加大二手车异地交易的比例。2015年上半年异地交易比例在20%左右,大流通B2B可以大大加大这个比例数字。只有大流通B2B才能将一辆车的价值最大化的发挥出来,更能够加大大家的选择空间,更能够推动二手车“淘”字的空间。

2. 当大流通B2B形成的时候,销售地商户就无需为车源和车源物流而烦恼,可以将精力全力花费在销售渠道和消费者服务上。只有B2C商户能无后顾之忧的思索二手车销售,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在购车时选择二手车。这是行业目前急需要的一件事。

3. 类似于C2B这种流通不应该只发生在本地区域内,也只有在大B2B流通基础上,有了非常多活跃外地商户的渠道后,C2B的量才能做大,才能够吸引更多的私人车主愿意把他们的车子放在流通中,这样二手车车源才能越来越丰富。


综上所述:只有当上端C2B能开拓出更多丰富的车源,下端B2C能够铺设出让消费者更能接受二手车的销售渠道,二手车能成为消费者可触及的、可信任的、消费有享受的购车渠道,二手车整个体量才能有突破的发展,其中承接这样突破性上下端发展的是大流通B2B,可惜的是现在并没有这样的大流通B2B。

在这个时间点,发表一篇这样的文章,也许很多专家人士会呲之以鼻,认为赶不上潮流,但是跨区域B2B流通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需要走,唯独缺乏的是我们的坚持,并且值得我们再坚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