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上车就想睡觉?你以为夏乏无解,其实是基因作祟

 AutoLab 2020-10-23


 精彩提前 
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老实哦~

 ▍顾家栋

炎炎夏日,一上午的案牍劳形之后,谁不想在午后来场酣睡?

但是很奇怪的是,就我个人的体验和观察来说,在办公室之类的安静环境中入睡较难,而相反在行驶的汽车上,地铁上,甚至是飞机上这样的带有一定声音和震动的情境中,却很容易勾起睡意,以前一直以为是“春困、夏乏、秋盹、冬眠”之说,现在才知这可能是骨子里决定的事儿。

如果达尔文是正确的,那么上车犯困怨老祖宗

几千年前,人类是也是一类普通动物,那时大脑还未得到上帝垂青,只发展到还在对火焰好奇的水平,基本是和现在我们灵掌类的远亲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为了在那时残酷的自然界生存,人类当时已经具有了较为敏锐的感官系统(主要为了狩猎和躲避攻击),但这并意味着万无一失,一旦人类进入睡眠,头脑混沌,闭目缓息,这个状态是很容易受到攻击的。

参考我们日常所见动物便是如此,一有风吹草动便绷紧神经

同样我们的祖先为了自身安全,对于睡觉时周遭环境的一切变化(声音、震动、温度等)显得很敏感。这样睡觉当然很累咯~但是不同的情况发生在风雷雨雪等恶劣天气。

在这样的天气,由于外部环境恶劣,大部分动物会停止狩猎行为,转而休息。人类如此,人类的天敌亦如此,所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祖先是可以安心休息的,虽然环境音不小,但是睡得却很安稳。久而久之,随着继续进化,人类的敏感度和这种习性得以保留,就养成了这种反而在有规律的声音和震动中更容易打瞌睡的习惯。

当然如果你不是《进化论》的支持者,肯定想全盘推翻我的理论,不过好在还有一种更为科学的解释来辅助我上述的这个观点。同样说说以在下雨天睡得更好为例,都说声音是干扰人睡眠的,那么雨声怎么就“破例”了?

声音的影响之于睡眠,关键在于响度

在听力正常的状态下,超过50分贝的声音,大多数人就睡不好,超过70分贝则根本睡不着(举例:50分贝大概是小声的对话,70分贝则是正常的对话声响)。而雨声就是那徘徊在30-40分贝之间的被称为「白色噪声」的声音。

什么是白噪音?人们在定义声音时,将一种特殊的噪音命名为「白色噪声」,和牛顿所说的“白光是拥有所有颜色的光”异曲同工,「白色噪声」所含的各种频率的声音比例均衡。

对于现代人来说,「白色噪声」被推崇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制造了一种遮蔽效应(masking effect),相当于屏蔽了很多细小的,人类无法察觉的但却影响入睡的声音变化,而且这种遮蔽效应从入睡开始一直延续到沉睡时。而雨声就恰好属于「白色噪声」的范围内,雨天能睡的好也就不奇怪了。

而交通工具的噪声并不完全算在「白色噪声」之内,因为我们都知道影响因素实在太多了。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现在很多汽车制造厂都开始使用「白色噪声」提高静谧性,优秀的车型是可以将整体噪声控制在30-50分贝之间的。

好奇心驱使下,我也使用分贝仪对自己公司的几辆车分别进行了测试,得出以下成绩:2014款雷克萨斯es250 2.5L正常行驶工况测得的最高噪声为50.1分贝,最低为38.2分贝,基本满足「白色噪声」的条件;2015款高尔夫1.4TSI手动R-Line的数据则为最高60.8分贝,最低44.1分贝,超出了安睡的范围~(以上数据个人实测,如有不准请包涵)。而两位车主也表示,自己家的孩子挺爱在车上睡觉,而雷克萨斯显然会舒适一点~

综上所述,30分贝左右有规律的声音和震动对于人类的睡眠是有帮助,而且还有可能是基因所致哦~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