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国小城|特色小镇在浙江:当乡村旅游遇上特色小镇

 方塘智库 2020-10-23



文|余婷婷(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溪水潺潺,青山叠翠,三百年西湖的春光,酿成一杯清茶。昔日的“万担茶乡”,今日艺术家们把工作室搬到了这里,把家也安到这里。他们改造农家的房子,形成十余家独具匠心的民宿,成为杭州乃至全国民宿的标杆。

在龙坞茶镇,西湖向西十多公里的山中,一场乡村的复兴正在进行。“茂林修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民的日常生活,是城市人心向往之的返朴归真。这些山中的村庄,日益成为杭州热门的旅游景点。

去年,龙坞茶镇入选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依据规划,特色小镇的建设,将整合龙坞原有的茶产业,并通过资本与电商平台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这一小镇的成形,不仅本身会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而且,凭借其立体化的文旅产品和体验供给,辐射龙坞区十余村庄,带动外桐坞风情小镇、大清谷、白龙潭等景区景点,既做好服务配套又发挥旅游集散功能。

龙坞茶镇的故事,是乡村旅游与特色小镇碰撞融合的一个注脚。近年来,乡村旅游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并日益成为新常态下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及促进乡村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产业。特色小镇的实践,也正在全国范围内热火朝天的推广开来。其营造逻辑中所涉及的生态、生活、社区功能以及创新创业等理念,将与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1特色小镇再造乡村旅游

“朝涉外桐坞,暂与世人疏。村庄佳景色,画茶闲情抒。”这是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在杭州“外桐坞”,与山间茶露偶遇时,信手拈来之诗句。离开西湖,往西南山麓深处走。外桐坞、上城埭、龙门坎、何家村……沿着村道一路往前。万亩茶园遍布村舍,年茶叶产量接近400吨——龙坞镇素来有“万担茶乡”的美誉。

三月春和景明,正直采茶时节。绵延的青山、无际的茶园、宁静到只闻潺潺的溪水伴随着采茶农妇的笑声。黛瓦白墙的村庄散落在山谷间,房屋的外立面很新,有休整的痕迹。进村的道路旁,工人正在铺设路灯,休整路基,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游客高峰。

香于茗却不限于茶,美于景但不囿于村。

|茶叶产业已经成为龙坞镇的支柱产业|

龙坞镇的茶叶产业已然非常成熟,并长期作为龙坞镇的支柱产业。茶叶产区每年的春茶产量约为140吨,全年产茶量在360吨~370吨,茶农茶叶销售收入达7000余万元。目前龙坞茶镇范围内有100余家茶叶生产销售企业以及至少1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

2015年,龙坞茶镇入选浙江省首批建设的37个特色小镇。打造一个风景优美、底蕴深厚、国际知名的茶乡特色小镇,成为龙坞茶镇的新目标。根据规划,龙坞小镇将以原龙坞镇所在地葛衙庄社区为中心,沿高尔夫球场外围的长埭村天平山、上城埭龙坞茶村、何家村光明寺水库、慈母桥青龙山、桐坞村塘家桥及绕城公路外叶埠桥社区为规划范围,面积在3平方公里左右。在这一区块内,将依据产业项目,规划形成茶园风光观赏区、茶叶交易集散区、茶文化体验区、茶乡民俗体验区、文创艺术集聚区、户外运动休闲区、养生健身度假区七个功能片区。

龙坞茶镇的建设逻辑之一,是原有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作为茶镇配套项目的西湖国际茶博城正在紧张建设中。这一载体将使西湖龙井茶产区真正有一个高大上的茶叶交易平台,在茶叶流通的整个链条上解决仓储物流包装、信息支持、电子商务、质量保障、科技研发等诸多环节的问题。理想的状态是通过茶博城与龙坞茶镇的有机结合,实现茶乡自然风情旅游与国际茶文化体验、茶产业链大整合、大流通之间有效互动。

与此同时,龙坞茶镇的规划中,通过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原有的乡村旅游是另一重要的内容。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小镇的成形,不仅本身会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而且,凭借其立体化的文旅产品和体验供给,并可成为辐射周边旅游的目的地,既做好服务配套又发挥旅游集散功能。传统的乡村旅游,呈点状分布,散乱而孤立,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实现片区内的资源整合。

在龙坞茶镇的建设中,除了精品旅游线路的设计之外,还将启动养生堂度假村、顺华养老院、中庆上城埭改造项目、养生堂生产基地、龙坞工业园区文创产业集聚区等社会投资项目。通过引入投资、特色项目,充分发挥已有的资源特色,推动传统的乡村旅游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依据官方的计划,到2017年,龙坞年旅游人数达到300万人,旅游收入达到5亿元。

2没有一个特色小镇可直接复制

龙坞茶镇的实践,并非特例。“一座山脉、一条山谷、一个人、一条街、一座小镇、一段时光”,是龙泉青瓷小镇的建设思路。乡村旅游,也是青瓷小镇的重要依托。

龙泉市上垟镇是现代龙泉青瓷的发祥地,是龙泉青瓷最集中的产区,也是一座见证青瓷匠艺的兴替和发展的小镇,素有“青瓷之都”的美誉。2015年,龙泉青瓷小镇成为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镇。

青瓷小镇规划面积3.21平方公里,建设面积1.36平方公里,是通过外在物质环境的保护与街巷功能的再生和重构,发展传统手工艺,恢复原有青瓷作坊、水碓。将当地风貌特征、传统文脉、文化内涵嫁接到今天的特色小镇上。以披云青瓷文化园为中心,将青瓷一条街和源底古村、木岱口村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使上垟成为青瓷产业的集聚区、龙泉青瓷文化的体验区和休闲旅游的度假区。

|青瓷小镇在规划上尤为注重良性循环|

青瓷小镇的规划,通过保护原生态自然村落,对古民居、集镇等进行适当改造及修缮,使产业发展与居民生活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截至今年年初,小镇已吸引89家青瓷企业、青瓷传统手工技艺作坊入驻,带动了4000多农民就业创业,旅游收入达亿元。

梳理龙泉青瓷小镇或是龙坞茶镇的营造逻辑,不难发现,特色小镇的创建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小镇的建设,为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更多的腾挪空间,也将作为当地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特色小镇集聚人气,对于推动小镇的招商引资大有裨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模式并非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浙江的特色小镇实践,有其独特的历史与经济背景。块状经济是浙江工业化的重要形态、县域经济的支撑组成。块状经济发源于上世纪80年代乡村,是以地方国企改制及其溢出人才创业为契机,以轻工制造某一行业或其中一环节中企业集聚为标志,以模仿加工与大规模生产、专业市场营销为盈利模式的一种经济形态。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依托人口红利和市场改革的契机,块状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这些乡村也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然而,在经济新常态之外,相当部分陷入转型升级困境,活力受损严重。

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特色小镇的建设被提出来。浙江省《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各地以特色小镇理念改造提升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区(园区)的特色产业。”因此,特色小镇并非凭空而造,而是在原有产业基础之上的一种创新和尝试。特色小镇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也是基于乡村已有的自然风貌、历史人文等特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开发。

目前,特色小镇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铺展开来。特色小镇强调文旅功能,甚至不少直接以文旅产业为小镇的支撑产业。方塘智库认为,特色小镇的概念并非狗皮膏药,包治百病,一如乡村旅游并非对所有的乡村奏效。在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时,必须依据资源禀赋、已有的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在寻找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旅游的融合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突显小镇的原生性,注重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原生性是指用原始的自然风貌、生活习俗和人的生产劳动等社会生态元素,诠释小镇特色旅游资源和文化传统。特色小镇的创建,除了要嵌入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要嵌入当地的人文环境之中。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以当地的自然和历史资源为依托,结合本地文化特色进行创新,推动已有产业的转型升级。

因此,在寻找特色小镇与乡村旅游的结合点时,必须维持和强化地方文化,彰显小镇与附近村庄的个性,促进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将乡村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转变为对游客的吸引力,让游客感受、体验并传播。

另一方面,开发有度,避免落入地产经济的窠臼。在地方政府的思维惯性中,特色小镇的营造,第一要素便是增加土地供给与房地产开发。但若无良性循环的产业导入,促进当地村民就业,再美的特色小镇也难免沦为“空心菜”。其次,近年来,旅游产业发展的衍生品旅游地产十分火爆。生态良好,风景优美之地,诸多已被无孔不入的房地产商占据。若是以旅游地产为概念,抬高当地房价,将原住民排斥在外,同样背离了特色小镇建造的初衷。

也许正因如此,《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特色小镇用创建制代替审批制。建设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强调产业的导入。坚持“达标了才命名,给财税和土地等政策,不达标不命名,不给政策。”

3乡旅特色小镇应是城乡互动的纽带

今年七月,我乘坐火车前往大同旅行。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过张家口,然后经过太行山脉进入山西。从北京站驶出,车窗外掠过的是密集的高楼大厦,数小时后,目之所及,只有绵延的玉米地以及低矮的黄泥房子,衰败之感颇为强烈——这便是传说中的 的一部分。

这一厢,是北上广的大城市病,那一厢,是乡村的凋敝与破落。前三十年,中国的城镇化都是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下进行的,最直接的结果是农村大量失血,资源、人口等要素过分向大城市集中。在城市经济版图上,形成了大城市的畸形繁荣与农村的过度衰落。原本作为中间衔接的小城镇,也常因粗犷的开发、管理运营不当等原因而问题重重。显然,这种不健康的城镇化,已经阻碍了中国经济继续发展。

|不健康的城镇化阻碍了中国经济继续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的理念被提了出来。学界与政府,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小城镇,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大交通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公路、桥梁、高铁等基础设施建成和完善,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二是互联网的发展机遇。产业转移与创新创业的浪潮,给小城镇的蓝图提供了想象空间。三是随着大城市病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高房价、高压力的生活方式,逐渐为不少城市精英所厌倦,新的生活方式、要求正在形成,近年来井喷的乡村旅游市场便可见一斑。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特色小城镇建设理当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命题,是缓解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所造成的矛盾,要义之一,便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在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外,最为重要的,也许是农民洗脚上田之后的就业问题,也就是产业的问题。

近年来,乡村旅游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并日益成为新常态下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及促进乡村转型升级和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产业。然而,一方面,乡村旅游的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服务设施不断改善、经济规模大幅增长、就业机会显著增多、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乡村旅游也必须讲求城乡旅游互补联动和协调发展。特色小镇将成为这样一个纽带。同时在加强城乡空间、交通和旅游联系,优化城镇旅游体系结构和空间形态,优化乡村内部旅游空间结构等方面发挥作用。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是对原有小镇运营思路的颠覆。与此同时,伴随着“双创”的浪潮呈下沉趋势,小城镇与乡村旅游,势必在这场创业大潮中受惠。

理想似乎很丰满,住建部关于建设1000个特色小镇的蓝图,让众多省市跃跃欲试。然而,也许困扰着地方政府的,是如何避免重蹈房地产经济时代、产业园区的覆辙。以市场原则为导向之下,没有好项目与企业的落地,挑剔的社会资本,岂肯轻易的慷慨解囊。毕竟,不以赚钱为目的的特色小镇都是耍流氓。

(作者简介:方塘智库文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方塘文旅观察》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