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赶超越在陕西|西安昆明池项目历史探源之一: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方塘智库 2020-10-23

文|李令福(方塘智库学术委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公元766年,杜甫客居长安,并写诗赞美长安城西南的昆明池:“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昆明池是开凿于22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最初为征伐昆明国和南越进行教习水战之用,是我国古代第一大人工湖。但后来则逐步枯萎,盛况不在。

时至今日,作为陕西“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斗门水库工程兴建,试图重现当年汉唐湖景盛况,并解决西安部分饮水问题。昆明池成为关注西安和陕西城市与水利的热门话题。

昆明池是汉武帝开凿,规模很大,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人工湖。它在南面设堰引取潏滈合流的交水,在东、北两面开了三条引水渠直接或通过泬水间接地供应汉长安城都市用水和漕渠用水,其西侧又开人工渠以通沣河来调节水位,已经具备有引水、蓄水、排水诸功能,可以说汉代的昆明池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综合性都市水利工程。当时在昆明池中训练水军,生产鱼鳖,游览行猎,摹拟天象,供水首都,发挥着巨大的军事、经济、园林、文化与水利的多重效用。

1史无前例的人工湖泊

昆明池创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这在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汉书·武帝纪》说,元狩三年,“发谪吏穿昆明池”。《汉书·五行志》:“元狩三年夏,大旱。是岁,发天下故吏伐棘上林,穿昆明池”。

  中国古代第一人工湖昆明湖位置示意图

昆明池位于长安西南,是汉代关中地区最著名的湖泊,规模之宏大。史籍中的记载较多,有关其方位、规模的如《汉书·武帝纪》臣瓒注:“(昆明池)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 《三辅黄图》卷四也说:“汉昆明池,武帝元狩三年穿,在长安西南,周回四十里。”《三辅旧事》曰:“昆明池,地三百三十二顷。……图曰:上林苑有昆明池,周匝四十里”。 《太平御览》引《三辅旧事》作盖地三百二十五顷,程大昌《雍禄》又引作三百二十顷也。

汉武帝所建的昆明池周长达到四十里,面积332顷,这是古代学者的共同记载。按汉代一里(一里为300步,一步为6尺,一尺为0.231米)约合今415.8米计算,大致折合16632米,也就是16.6千米。其面积或曰332顷,或曰320顷,相差也不太大。按汉代一顷(1顷为100亩,1亩为240方步)约合今46103平方米计算,320顷约合14752960平方米,也就是14.75平方千米。

现代考古学者的勘察和钻探发掘证实,上述文献所载的昆明池位置与范围是基本正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在2005年4~9月对昆明池遗址进行了考古钻探、试掘和测量,基本究明了遗址的范围,结论是:“通过钻探和测量,得知昆明池遗址大体位于斗门镇、石匣口村、万村和南丰村之间,其范围东西约4.25、南北约5.69公里,周长约17.6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遗址内有普渡、花园、西白家庄、南白家庄、北常家庄、常家庄、西常家庄、镐京乡、小白店、梦驾庄、常家滩、太平庄、马营寨、齐家曹村、新堡子、杨家庄、袁旗寨、谷雨庄、五星村、北寨子、南寨子、下店等20多个村庄,遗址周边有南丰村、大白店、万村、蒲阳村、石匣口、堰下张村、斗门镇、上泉北村、落水村共9个村镇。”这次考古的对象是唐代扩大了的昆明池的遗址,所以具体数字有所扩大,但所指基本的区域与范围还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说,经过唐代稍微扩大了的昆明池遗址周长是17.6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这与上述历史文献记载的汉代昆明池周长16.6千米,面积14.75平方千米相比较,假如考虑到唐代有一定的扩大,则可知文献所记的汉代昆明池范围还是基本可信的。

由上可知,汉代昆明池规模巨大,周长16.6千米,面积14.75平方千米。这当然是个很大的人工湖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在中国古代,除了唐代在此基础上修筑的昆明池以外,我还没见到有哪个人工湖泊的面积超过它。

汉昆明池仿照滇池而建,辽阔浩淼的景象可以想见。班固《西都赋》写道:“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以“云汉”“无涯”形容其宏大的形势。张衡《西京赋》也说:“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与蒙汜。”《文选》卷二李善注:“言池广大,日月出入其中也。”潘岳《西征赋》的如下文字也可以看作对汉时昆明池规模的追忆:“乃有昆明池乎其中,其池则汤汤汗汗,滉瀁弥漫,浩如河汉。日月丽天,出入乎东西,旦似汤谷,夕类虞渊。昔豫章之名宇,披玄流而特起,仪景星于天汉,列牛女以双峙。”

昆明池的名字就大有内涵,“昆”字是“日”下面一个“比”,这是说像太阳那样光明。可比日者,月也。而“明”字则是“日”、“月”合在一起组成的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观念是中心的思想之一,而日月是阴阳两极的典型代表。如此一来,则“昆明”一词含义深也。日月又行运于天上,故可判定说:昆明池首先是光明之池,像明镜那样;同时,昆明池更是天上之池,是天河之象征。上述文献中的“云汉”、“日月于是乎出入”、“日月出入其中也”、“浩如河汉,日月丽天,出入乎东西”、“仪景星于天汉”等文词,也就是很好的证明;而牛朗、织女之传说正好有所附依,昆明池石爷、石婆像的安排也可得到合理解释。怪不得汉武帝夜游昆明池时,要与随行的司马迁与司马相如讨论天上的银河与星辰,并让他们为文颂之。

汉代昆明池旁有众多的离宫别馆建筑。《史记·平准书》:“是时越欲与汉用舡(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舡(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由此可见,在昆明池旁及其附近的南丰镐村、孟家寨、石匣口村、花园村等地发现的西汉建筑遗存,当属于司马迁说的昆明池“列观环之”的观址遗留无疑,它们分别是豫章观(昆明台)、宣曲宫、白杨观、细柳观等。

2教习水战是功用之一

汉武帝凿昆明池之原因,史书明记是为了训练水军以征伐昆明夷和南越。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军功需要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这也是后来南朝昆明池多为水军训练基地,连乾隆皇帝所修昆明池也有训练水军之原因。

最早提及昆明池操练水军功能的是《史记·平准书》:元鼎元年(前114),“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杜甫在《秋兴》诗中写道:“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操练水师的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战船众多,《西京杂记》卷六载:“昆明池中有戈船、楼船各数百艘。楼船上建楼橹,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旄,旍葆麾盖,照灼涯涘。余少时犹忆见之。”戈船,汉书武帝纪注引臣瓒曰:“伍子胥有戈船,以载干戈,因谓之戈船也。”即配备有可刺可钩的戟的战船。楼船,汉书武帝纪注引应劭曰:“作大船,上施楼也。”在最近的考古调查中,调查者“在池内一些砖厂取土形成的断崖上观察到一条条‘U’形沟槽,沟槽内填满淤泥。这些沟槽有一定的宽度和走向,深度也较一般池底深得多,它们应是专门为像‘楼船’这些吃水较深的大船修建的航道。”这是很有可能的。

除了楼船、戈船以外,《广博物志》卷四十还记载:“昆明池中有弋檀舟,昆明池中有撞雷舸。”这两种船也应该是军事用途的战舰。

总起来看,汉武帝修治昆明池的同时,命人建造了大批军舰,仅戈船、楼船两种船只,就各有数百艘,再加上弋檀舟、撞雷舸等战艇,组成了一支威武雄壮的水师,游弋在周回四十里的辽阔水域上。唐代文人王起做一首《昆明池习水战赋》曰:“伊昔汉武,将吞逺戎。凿昆池之澹澹,习水战之雄雄。池则无涯,㵼滇河之象;战思拓土,合水国之风。将以规逺畧,恢圣功。遐方不拥,犷俗来同。岂徒列万艘之逦迤,翫一沼之冲融。乃命搜舳舻,征卒伍。剡檝棹,备金皷。得佽飞于荆江,获文身于越土。榜人来萃,水客斯覩。介夫仡化,将牵牛以交映;畵鶂呀呀,与石鲸而对吐。奚去陆以习坎,方整众而耀武。武之耀兮昭彰,众之整兮张皇。揽繁弱,拔干将。可以摧南方之锐,可以挫北方之强。列万夫之貔豹。”

落日下的昆明湖

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功能历时并不是很长,汉代也仅仅持续了武帝后期一段时期。随着汉武帝以后开疆拓土、征伐连年时代的基本结束,昆明池也渐渐丧失了作为一个水军基地的功能。《三辅故事》中也写道:“武帝作昆明池,学水战法。后昭帝年少,不能复征伐。”但是,昆明池的军事地位我们仍然不可低估。到了东汉初期,昆明池的军事作用仍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东汉开国大将邓禹就是驻军昆明池,平定长安并进而收复整个关中的。《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第六》详细地记载着这件事:“(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年)春,遣使者更封禹为梁侯,食四县。时赤眉西走扶风,禹乃南至长安,军昆明池,大飨士卒。率诸将斋戒,择吉日,修礼谒祠高庙,收十一帝神主,遣使奉诣洛阳,因循行园陵,为置吏士奉守焉。”

3开启中国城市供水新纪元

昆明池自沣河上游引水,在汉长安城西南高地上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这使昆明池具有了供水长安的功能:一是保证汉长安城的供水,二是调节漕运水源。实质上这是其最为重要的功能,至于训练水军、水上游览、养鱼基地、摹拟天象,则是其附属作用了。昆明池及其上游全部位于皇家控制的上林苑中,可以保证水源的清洁和卫生;地势高于长安城,可以自流入城;库容巨大,能供给长安这样的大型都城以充足的水源。除此而外,当时的长安由于人口众多,粮食供给比较紧张,漕运是从关东向关中运输粮食的重要手段,一年至少要几十万石。但是渭河水浅,运输困难,要用渭水南岸的人工漕渠通船运输,昆明池就是这条漕渠的上源和重要的运输通道。

汉长安城是以秦在渭河南岸的兴乐宫、章台和信宫等为基础修建起来的,沿用了旧日宫苑的水源和输水工程,即引渭河支流之滈水入滈池,通过滈池的调节再输入都城,加上直接引自城西潏水的水源,基本能满足汉初用水的需求。汉武帝时,大兴土木,都城迅速膨胀;人口也越来越多,汉长安城城区人口有40万之众,包括郊区陵邑远远超过100万;此外,汉代也是历史旱灾频繁的朝代,“两汉旱魃之灾共计112次,旱灾年份占两汉总年数的26%以上,也就是说,两汉时期平均不到四年就要发生一次旱灾。”并且大旱年份多,旱情程度颇重,如《汉书·五行志》载,惠帝五年(前190年)夏,“大旱,江河水少,溪谷绝。”旧有的水源已不能满足城市用水的需要,于是汉武帝就在长安西南开凿了昆明池供水工程,形成了一个规模很大的人工水库,并通过纵横交错的供水渠道,将水引到城内各处。就在开挖的当年依然是“元狩三年夏,大旱,”可见当时昆明池开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昆明池水利系统由洨水、石碣、引水渠、泄水渠、堨水陂、 “飞渠”以及四周湖堤等设施组成。洨水是指把潏水与滈水在上游连结起来并向西入沣河的人工河道,既保证了昆明池有稳定的水源,又可以避免多量来水带来的洪水威胁;石碣是一座建在洨水上引水北流入昆明池的滚水石坝,其下有渠道提供昆明池的水源;引水渠共有三条,建在昆明池东、北两面,引池水直接或通过泬水间接地供应汉长安城的都市用水和漕渠用水;泄水渠是昆明池西侧沟通沣河的人工渠道,以排泄昆明池多余的水来调节水位;堨水陂为昆明池的二级调蓄水库;“飞渠”则是在建章门处专门引水入城的渡槽;这些设施与居中的昆明池大水库连接起来构成为复杂而又自成体系的综合性都市水利工程。

昆明池的水源是来自交水,《水经注》载:“交水又西南流与丰水枝津合,其北又有汉故渠出焉,又西至石碣分为二水:一水西流注丰水,一水自石碣经细柳诸原北流入昆明池”。为保障昆明池安全稳定的蓄水而且又不对下游长安城造成危害,西汉时期对潏滈诸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整理,使它们改道西流入沣,形成了新的河流——交水。文中的“石碣”又称石闼堰,大致位于今长安区西堰头村,堰引洨水北流,穿过细柳原,流入昆明池。经笔者调查,洨河在西堰头村向北弯曲,距离细柳原最近,又可利用河道向北弯曲的自然之势,顺势拦截,导引北流,故在此筑堰当了无疑义。石闼堰是一座滚水石坝,当洨水平水期可尽拦截入昆明池,当洨水平水期可尽拦截入昆明池,洪水期多余的水量则漫顶而过泄入丰水,以保证昆明池水库的安全,设计十分科学。

昆明池效果图

昆明池建在细柳塬与高阳塬之间,池址海拔高度,高于汉长安城区,向都城引水十分方便。黄盛璋先生对昆明池供水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昆明池通过东、北两条渠道向下游供水。向东的一条叫昆明故渠,专门接济运河(漕渠)用水;向北的一条叫昆明池水,专供城区用水。昆明池水下接揭水陂,是进入城区前的又一级调节水库。揭水陂下游又分为两支,一支北流入建章宫,宫内有太液池,其尾水入渭水;另一支东北流,由架空渡槽引水入城,然后入仓池最后排出城外,汇入漕渠”。

汉代昆明池的面积广大,蓄水量在3000—5000万立方米,相当于现代的中型水库。昆明池及其引水渠道的修建,解决了汉长安城的蓄水供水问题,使汉长安城的用水得到可靠保证。昆明池选址得当,闸坝设置和渠道布设也恰到好处,石闼堰、堨水陂、飞渠的设置,都可以称为奇迹。西汉长安城开辟了中国都城地面水供水的新格局,第一次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都城的供水问题,是亘古以来的重大事件,开始了中国城市供水的新纪元。

编辑:李夏

设计:孙月园

追赶超越在陕西

中国转型,陕西故事。方塘智库将持续推出“追赶超越在陕西”系列研究文章,聚焦“一带一路”、大西安、文化旅游、创新创业等热点,立体讲述陕西省的转型发展故事和追赶超越战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