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

 晓无涯 2020-10-23
文〡晓无涯
图〡胡晓亮

这句话的下半句是: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
这个国庆,我抽空去看望了花奶奶,顺便收集小说素材,听她讲她的故事。当然,除了她自己的故事,我也听得了一些别人的故事。
我从来不能想象,人的一生可以这么苦!若不是听花奶奶一桩桩一件件讲得真真切切,我还以为这是电视剧里的情节。所以,有些苦若不是自己亲身经历,是完全不能体会其中滋味的,哪怕我已经听得心在颤抖,也不及当事人当时真实感受的万分之一。花奶奶的故事,我会以小说的形式慢慢地写,慢慢地体味。今天,我先且说一个别人的故事。
那也是一个老奶奶,人生无法用一个苦字来形容:从小被卖作童养媳,受尽万苦千辛熬到成年,先后生了四个孩子,却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饿死了仨,同时饿死的还有孩子爹,只留下一个不满周岁的小儿子。她发誓一定要让这个小儿子活下去!于是,她拼了命地找活干,什么脏活,累活,她都干!虽然她受尽人间极苦,却把能给的全部给了儿子,只希望儿子不要再受这样的苦。
她以为儿子慢慢长大就会明白自己的苦心,会和其他孩子一样。可是慢慢地,她发现,她的儿子越来越懒,那些她没舍得让儿子做的事,儿子一样也不想做。不仅是家务,连最起码的生存技能,儿子也不愿学。老奶奶实在拗不过儿子,只得跟儿子诉苦讲道理,希望能感化他,没想到儿子却一脸装不懂,无视也无感。老奶奶只得伤心垂泪,转身为儿做羹汤。
那个儿子,最终一事无成,媳妇没讨着,六十多岁还在剥削着老娘,靠着低保度此残生。
这个场景虽然年代与我们有些久远,但情节却那样熟悉。
当我们的孩子铺张浪费时,我们是否痛心疾首,跟孩子诉说当年我们吃不饱饭的苦?
当我们的孩子不好好学习时,我们是否焦燥不安,跟孩子诉说当年我们差点辍学的经历?
当我们的孩子不懂得感恩时,我们是否伤心难过,跟孩子强调中华美德?
……


老家有句谚语:“惯子不孝,肥田出瘪稻”,那到底是子女和稻的问题,还是父母和田的问题呢?我们一方面想让孩子少受苦,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好的,另一方面却又想孩子能知苦感恩,这不是自相矛盾么?
孩子没有经历过我们所经历的苦,又怎会体味到我们的体会呢?从来就没有“感同身受“,只不过是感的那个人刚好也曾经历过类似的苦。如何让一个从来没有挨过饿的人对饥饿有深层次的体会?除了让他感受饥饿,基本没有其它可能!就连无所不能的佛陀,为了求得真理,毅然抛弃荣华富贵、体验众生极苦,最后才方得大成。
所以,孩子的苦还得孩子自己吃,我们无法代替;孩子的体会来自他们的体验,我们更无法传授;至于那些孩子根本无法体验的苦,我们是时候收好放到记忆里,因为,那是不属于他们的苦,他们根本无法体会,说多了,只会适得其反。我们所能做的是:孩子一次次体验失败后,我们给孩子一个坚定的鼓励和拥抱。孩子体验成功后,我们真诚地为他们开心和鼓掌。
那些被我们刻骨珍藏的感悟,我们可以以故事的方式讲给孩子听,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
我是晓无涯,写有温度的文字,讲有能量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