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酒,其实喝的就是文化(随笔)

 退休老刘日记 2020-10-23

  《喝酒,其实喝的就是文化》 (随笔)

  文/刘新吾     摄影/刘新吾 

  说起喝酒,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李白与酒,如同鱼儿与水。李白有酒就像如鱼得水,与其说李白是诗仙,倒不如说他是酒仙。李白的诗中,涉及酒的诗句可谓多矣。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有的诗中,居然一连出现好几个酒字。“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这是他《月下独酌四首》中的第二首,开始六句连用六个酒字,当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自然了,李白是嗜酒如命的,“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初是他乡。”只要有酒可醉,那管我乡他乡呢?“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对送他的客人也只谈酒,就是有酒相送,一切足矣!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酒抱琴来”,是啊,也只有李白才能这样的潇洒!怪不得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赞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大有恨不能与之同醉之憾。 

  不可否认,李白就是李白,岂是我辈所能比得。李白既能“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又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还能“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连诗人余光中也如此推崇:“酒入豪肠,三分豪气,七分诗情,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让我等到对酒,也只能看着李白的诗句,唯有干笑的份。 

  其实,端着酒杯,走进中国文化,酒的芬芳扑鼻而来,放眼神州诗文,有关酒的句子比比皆是。“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消万古愁”是借酒浇愁;“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响”、“试酌百情远,重觞已忘天”是洒脱超然;“沉醉不愁归棹晚,晚风吹上子陵滩”是痴迷忘情;“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是怀才不遇;“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是知心潇洒;“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安逸闲适;“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是丹心沸腾;“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是雄宏壮伟;“仙人下赤城,仙酒问王平。野人相就饮,山鸟一群惊”是逍遥清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举酒送别。 

  元代戏曲,不论杂剧与南戏,皆有乐谱传世,其名称与酒有关系的,就有几十个。杂剧中有醉中天、梅花酒、酒旗儿、沉醉东风、醉春风、沽美酒、醉娘子、 醉扶归、醉花阴、醉中天、醉太平等;南戏中则有醉娘子、醉罗歌、沉醉东风、醉翁子、醉太平、醉扶归、醉中归、 劝劝酒、沽美酒带太平令、醉侥侥等。 一朝戏曲,真可谓泡在壶中,酒香扑鼻啊! 

  在历史里徜徉,酒与文化人情同手足。没有酒,就不会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自然;没有酒,就不会有李太白“天子呼来不上船”、“兴酣落笔摇五岳”的荡气回肠;没有酒,也就没有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没有酒,就更不会有陆放翁“一饮五百年,一醉三千秋”的豪气干云。有了酒,这才有了杜工部“眼花落井水底眠”、“脱帽露顶王公前”的才气横溢;有了酒,这才有了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把酒对斜阳,无语问西风”的热血肚肠;同样,有了酒,这才有了郑板桥的“看月不妨人去尽,对花只恨酒来迟”的诗情画意。是酒让文化人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而文化人又使酒有了真正的情趣和意蕴。 

  然而,出生在偏僻小地方的我,写不出几句好诗,却又偏偏爱酒。窗外风吹屋脊,飞雪飘舞;室内炉火通红,暖意融融。我与一二友人同坐炉边,就着一碟醋溜牛肉,一碟油炸花生,边谈边斟,边斟边饮。这样的情境,与我已经算不上什么稀罕了。更记不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又是边喝酒边读书了。这读书饮酒,饮酒读书,别人看来,似乎颇有些神经。我却不然,漫漫长夜,别人多以纸牌麻将等消谴,我则是一瓶酒、几本书足矣!有时候,书读的时间长了,酒也多了,脑子热热的,就摊开学生的废试卷,搪上几笔。 

  坦率地说,我还算不上个十足的文化人,不想攀龙附凤,也不想故作高雅。但与酒为朋,和书为友,那种情趣的确是难得的很。我喜欢“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里那种一小杯一小杯细水长流般的纤纤之举,也喜欢《水浒传》中武都头那种十八碗过景阳冈的山呼豪饮。而今,身在沙乡的我,既想“金液夜流千尺井,春风晓入九霞觞”,又更想“明朝积玉深三尺,高枕床头尚一壶”,只不知我的酒运如何?诗运文运又如何? 

  爱酒如斯,却是一篇短文,外加几首小诗,也换不来半瓶好酒。四十岁以前,自斟自饮的,多是“烧刀子”、“二过头”之类。而上些档次的,也只能在宴度上喝得。至于“茅台”、“五粮液”之类,多是听听而已。好在四十岁以后,倒有了一些喝名酒的机会。说来也是,我这人弄文爱酒,却不喜烟,只要能入眼的酒牌子,总想搞点儿尝尝。只是不知这个望想,能否如愿以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