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顿悟时刻”相遇:人生就是长久的迷茫和瞬间的顿悟

 真有梦想的唐糖 2020-11-22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得主,苏联作家鲍利斯▪列奥妮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曾说:人不是活一辈子,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

为什么人真正活的是“几个瞬间”?而这几个瞬间又代表着什么?《顿悟时刻》这本书也许会给出答案。从某种角度说,一个人生理层面的活着,便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吃喝拉撒,而精神层面的活着,则来自于从混沌走向清明的顿悟时刻

佛陀说开悟,其实就是顿悟时刻,我们看书,忽然看到某句话觉得醍醐灌顶,这也是顿悟时刻。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顿悟,不过就是长久的困惑在某一时刻忽然找到了答案,而这种求而得到的感觉,令人精神驰往——寻找答案的过程,最是符合人的本性,换个角度说,正因为人类有认知自己、认知世界的强烈好奇本能,才有了人类文明的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一个人在一生中记忆最深刻的,大概就是自己开悟的那几个时刻。在《顿悟时刻》这本书中,作者加博▪赛普雷吉提炼了六个我们曾经经历过的或未来将要经历的顿悟时刻,它们分别是:一个人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决定的时刻、摆脱随波逐流的惯性生活的时刻、理智追随毕生的榜样时、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时、听一曲优美的旋律被震撼触动时、坚定地用行为贯彻心中的道德准则时.......这些时刻,都会使我们从生命的曲折昏暗中抽离,看到另一个明亮的世界,所以,说这些时刻发生时,仿佛有一道光划过心中,影响甚至改变了我们一生的轨迹,一点都不夸张。

赛普雷吉提炼的这六个顿悟时刻,仔细想想,其实都来自于对生命的自我觉察,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孤独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来到只有自己的时刻,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才能真正找到自己——而找到自己,又是每一个人潜意识里永不衰竭的动力。试想,一个人锦衣玉食,不需要为生计发愁,但所做一切都必须符合他人的意愿,按照他人制定的游戏规则,那么ta的内心是否快乐?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外在的物质满足并不能与内在的“做自己”的愿望相抵,而一个不能做自己的人,注定缺乏生命的动力。

今天写这篇文章前,我的一个许久未见的老同事在微信上问我她女儿的事。她生气的说,孩子上高三了,还是不紧不慢的,回到家就说自己心情不好,回自己屋呆着玩手机,早晨六点半了也不起床,还在玩手机。气的她要死,忍不住打了几下。

是啊,没有学过心理学的家长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都上高三了还“不紧不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判定孩子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上进心、天天就知道玩手机.......于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收手机或者打骂一顿。然而事实证明,无效,仍然无效。

当一个孩子缺少生命的动力,感觉不到“做自己”的人生掌控感时,其实就只能掌控手机了,手机不仅能满足人即时满足的需要,带来注意力转移的快感,更主要的是,它能提供强大的掌控感。比起无力掌控的学业,显然掌控手机更轻松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家长如果只能看到现象,却无法看到现象背后的动机和需求,就势必会滋生评判,而这些负面的评判经由家长的口中说出来,便不可避免的带上指责、挑剔、抱怨的口吻,然而又没有任何人喜欢被挑剔指责抱怨,于是孩子的感受是家长不能理解自己,进而产生更深的孤独感、无力感,只想退缩到无人的角落,蜷起身子掌控手机——只有玩手机的时刻,才能和这无力改变、自己又不想接受的现实世界隔离,获得心灵的片刻放松。于是家长更加暴怒。

恶性循环。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其实答案不过是老生常谈。给孩子时间,让ta酸碱中和,给孩子空间,让ta自由探索,直到某一刻,ta与自己的顿悟时刻相遇。那种顿悟带来的改变,是内驱力,是家长磨破嘴皮也无法比拟的。

可是大部分家长就是等不及,他们有各种理由继续保持焦虑,但与其说是焦虑孩子,其实根本原因是自己的安全感匮乏,他们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领悟教育的奥义其实原本不难,但一个人的人格发展水平却限制和决定了ta的领悟程度以及实际操作水平

纵观赛普雷吉所提炼的六个顿悟时刻,我们会发现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它们。比如“一个人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决定的时刻”,恰恰是瞻前顾后/游移/决心不定”的时刻;摆脱随波逐流的惯性生活”,对应的关键词可能是“后悔/随波逐流”;“理智追随毕生的榜样”,也许恰恰是“迷失前行的目标”时;“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则是“孤独/一人面对”时;“听一曲优美的旋律被震撼触动”,是“审美和听觉发生共鸣时”;而“坚定地用行为贯彻心中的道德准则,则贯穿了每个人心中都藏着的暮色与晨曦。

人的漫长一生充满惯性,因此,迷茫和平静往往是生活的常态,但这六个顿悟时刻,却是生命中最独特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最真诚和最纯粹的能量,突破思虑动机与权衡得失的理性维度,清晰地意识到生命中塑造自我的可能性就在此时此刻发生了——生命的狂喜在这一刻得到体验,这是一种极度舒展自我的至美体验。

曾经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他从未体会过什么叫醍醐灌顶,这令我非常错愕,但现在想想,也许是他体悟过却忘记了,相比较精神上的极致享受,也许现实的压力与成就更让他印象深刻,又或者他的确还未体悟,但在未来也许某一天能够体悟。正如本书的作者所说,每个人都会经历属于ta自己的顿悟时刻。这种内心充满力量感但又坦然平静的时刻,经历波澜壮阔的大海时内心掀起的巨大勇气的时刻,抑或在异国他乡忽然释怀了曾经的伤痛的时刻,又或者是在听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时的共鸣时刻.....不管哪一种,总有一款是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顿悟时刻。

当今时代,是一个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在这种时代,没有被生活打动的人,日常就只剩下无聊和躁动。从这个角度说,在这样车轮滚滚的大时代,我们是否更应该给自己的心找寻找到一隅方寸之地,让自己躁动的心得以片刻安宁。

王尔德曾说“生活本身就如同一个瞬间”,而加西亚▪马尔克斯更是一语中的:“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其实,波澜壮阔或死水一潭,并不是生活的全貌,而在于你的感知。从这个角度说,感知到自己的顿悟时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