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区新城丨解码日本科技创新体系(一)

 方塘智库 2020-10-23

文丨宋彦成(方塘智库区域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二战后欧美诸国对于日本产品的印象不过是诸如“油纸伞”“和服”“玩具”“杂货”等小商品之类,而对于日本所产的高端商品几乎一无所知。对此,SONY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颇有微词,他认为这是对“Made in Japan”的偏见。

就像“德国制造”一样,早期的“日本制造”也有相似的际遇,在真正成为大众市场所认可的“日本制造”之前,其也不乏仿冒伪劣的黑历史,而这确实关乎到产品设计与技术水平的问题。

然而,与德国的命运略有不同的是,二战后新形成的国际竞争形势下,日本受到美国的大力扶持,除了被允许单方面设立贸易壁垒,保护其国内市场外,日本开始通过大范围引进外国(主要是美国)先进科学技术,大大节省了自主研发的时间与资金投入,继而实现经济的重振。在此基础之上,日本积极发展自主技术并转化为经济动能,并使其在相当长时间内稳据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的确,日本整体经济实力的跃升成为“日本制造”品牌形象提升的重要依托,但正是由于技术驱动使得“日本制造”无论是质量还是品类均获得极大的提升与丰富,从而在世界制造业领域中赢得口碑。

技术使“日本制造”在质量和品类上获得提升与丰富

无论如何,在我们看来,如同所有寄望于科技来发展经济的国家来说,日本无疑是勤奋的学习者与实践者,即便其中不乏时运,但正是日本在二战后有计划地实施科技带动经济发展的策略,最终成就了其经济恢复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光辉与荣耀。

1

从“外国技术引进”到“确立自主技术”再到“科技立国”

   

在世界各国的印象中,包括中国在内,作为勤奋的学习者和迅速的实践者,日本对于现代文明与科学技术的探索自明治维新以后就未曾断绝,到二战前,石川岛播磨重工造船厂、川崎、三菱等重工企业已经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军工研发和制造能力,具备了相当完善的军工体系。因此,日本几度倚仗船坚炮利成为战争的始作俑者,但却终于在二战中迎来大溃败,其失在道。

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无论是社会还是经济等各方面都亟待重建,日本政府也意图将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作为核心任务,然而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恢复,而其中从国外购买和引进技术成为其振兴科技与经济的重要策略。

据记载,1951年,日本用于购买国外专利的投入为24亿日元,到1959年增至223亿日元。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日本有效地利用了世界各国的产业技术成果,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增长,缩小了与欧美国家的技术差距,并为日本节省了研发时间,节约了研究费用。有资料显示,从 1949年到1970年,日本从国外引进的全部技术的研发费用大约需1800~2000亿美元,而日本只为此花费了57亿美元,并且这些技术如果只靠自己研发,至少需要5倍的时间。

当然,日本的技术引进是与其“贸易立国”政策以及引进外资结合在一起的。由于日本国内产业基础薄弱,拥有的外汇极为有限,从1949年12月通过的《外汇法》以及1950年5月制定《外资法》开始,日本为减少外资进入对国内产业产生冲击,并保持外汇收支平衡,对引进外资和使用外汇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限制。其中,引进外资主要以签订技术援助合同、获得技术援助的方式进行,优先给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项目分配外汇,把绝大多数外汇都用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主要用以购买技术专利和设计图。

进入80年代,日本进入“科技立国”的时代

事实上,这一时期也正为日本大小企业提供了大量集中模仿学习外来技术的机会,并为其进行自主设计和产品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日本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各大财阀的群策群力下,日本企业的研发能力突飞猛进,甚至于时有跨洋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发生。即便是在日本国内,关注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模仿”不断,作为SONY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也常为此苦恼,却也毫无办法,只能不断推动新的发明和创造。

从20世纪60年代起,其中一个重要的转向是,日本逐渐从强调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具体而言,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为世界之最,由企业主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而且核心科技专利也是世界第一,不可谓不强。

进入80年代,日本进入“科技立国”的时代,机器人、集成电路、光纤通信、激光、陶瓷材料等技术已是世界领先水平,甚至于几乎每年日本国土上就诞生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对于此时的日本而言,已然形成汽车制造、精密加工、新型材料、消费电子产品、精密仪器、数控机床等核心先进技术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日本制造”享誉海内外。

2

中小企业与终身雇佣制的汗马功劳

   

回顾历史,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都经历了战后重建,并且以举国之力重点发展民用产业,通过科技创新与资本的双轮驱动,使得制造业成为两大经济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当然其背景还在于第三次产业革命促成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转移。

这其实也是日本历史中那些听起来如雷贯耳的大企业普遍的成长背景,从小微企业或家庭作坊发展成为产业上游的巨头,以及众多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隐形冠军们构成了制造业的生态体系,“德国制造”如是,“日本制造”亦如是。

今天来看,作为典型的老牌电子产品公司,SONY便经历了从几个人的初创团队成长为超大型企业的过程,从小型晶体管收音机、电视机,到“Walkman”随身听、“Watchman”随身平面小电视,再到后来的“Discman”CD随身听,SONY通过不断的产品设计与研发引领业界潮流,并创造了许多电子产品领域的“第一次”,比如世界上第一台家用录像机就是出自其手。

诚然,SONY的盖世之名离不开众多中小企业生产的精益配件,正是这些专注于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使得SONY在电子产品领域一度所向披靡。与之相似的是,并非大企业的日本松浦机械几乎霸占了欧洲高端发动机的市场,历来作为超跑法拉利与布加迪威航的客户。

SONY通过不断的产品研发引领业界潮流

的确,日本制造业中不乏跻身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但还有诸多与其配套的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然而技术水平却在某一细分领域内数一数二,所占世界市场份额非同小可,比如全球十大半导体设备生产商中,日本企业就居半数。

那么,在制造业领域的中小企业何以只是聚焦在细分领域而甘为绿叶?其实,在我们看来,正是中小企业构建了制造业的生态体系,中小企业的生存要么是供应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通过走量来获取微薄利润,要么专注特定领域提升技术水平从而谋取更大的收益,对于前者而言极易卷入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中,而这也是低端制造业的常见形态。

因此,日本的中小企业为了避免卷入价格战,往往聚焦于某个特定细分领域,提升质量专为大企业做配套,一方面凭借技术优势和产品质量占有市场,另一方面和上游企业共同参与了产业生态的重塑,从而成就“日本制造”的整体品牌。

鉴于制造业所特有的结构化属性,在其产业生态体系中有序分布着不同规模、产品门类差异化的企业,事实上这种抱团式发展或集体主义也正契合日本社会的典型文化表征,无论是二战后日本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发展,还是沿袭自传统武士道的精神来组织社会重建,都使得这股浓重的集体主义情结逐渐演化为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制的管理模式。

正是如此,对企业的忠诚或“公司第一”成为员工的普遍信念并且制度化,从而使得员工与企业之间缔结牢固的终身契约关系,不但满足了战后人们普遍对于集体归属感的诉求,也恰为现代工业产品的精益生产方式所欢迎,而其特征之一就是公司的社团化。显然,无论是作为其首倡者丰田公司还是其后继者而言,终身雇佣制所凝结的集体主义使得日本制造业的精细化如虎添翼,实现了与“德国制造”并驾齐驱的可能。

3

“日本制造”的品牌战略实施及其意义

   

诚如前述,二战以后制造业对于日本经济举足轻重,其规模占GDP之比远高于英、美等发达国家,并且形成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比如汽车、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装备等。

的确,无论是得益于产品质量本身的提升、日本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还是众所周知的匠人精神和自主创新等,“日本制造”终于集体走出国门并且成为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品牌,甚至时至今日也褒多贬少。其中,既有日本中小企业细耕某一特定领域的专注,以绝对的技术领先占有国内外市场,也有大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之道,注重设计与营销,从而成为消费者所认可的品牌。

更为重要的是,在我们看来,日本制造由低端转向高端,便是从放弃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开始,以避免卷入价格战,从而整体拉低制造业的水准。但是,相形之下,中国制造的产业生态环境中依然时有硝烟,为了抢占中低端市场与巩固产业链中位置,价格战此起彼伏。

除此以外,那些集聚在上游的中小企业,往往难与其同类且规模更大的企业竞争,而后者显然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产品门类相比前者都更有优势,然而中小企业为了利益之争通常会打价格战或者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以致破坏了产业的生态体系,自毁长城,这事实上正是“日本制造”最初的覆辙。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内的中国制造依然难以摆脱中低端市场的主导,而不是在引领市场,更多走向国际化。因此,在方塘智库看来,对于中国制造的企业来说,尤其是中低端制造业,一方面需要提升产品质量以避免卷入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中,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创新实践,以技术或工艺的创新来激活和重塑产业链。

中国制造的企业需要通过创新实践重塑产业链

特别是随着国内劳动力等各方面成本抬升、产业外溢以及全球新一轮的技术革命的大形势下,中国也逐渐意识到从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制造的必要性,一方面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释放市场活力以吸引外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比如在2016年德国百年企业TIXBO与国内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达成战略合作,由后者连同太库孵化器共同助力产业的落地,这不但是德国先进技术与中国产业与市场相结合的典型案例,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而且TIXBO的落地意味着对提高中国特种钢材的设计水平与工艺进步大有裨益,从而推动中国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的品牌提升。

另一方面,在中国制造业领域,还需不断夯实科研基础并做实应用科技的研发与转化,使得科技成为撬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杠杆。这将成为“中国制造”品牌输出的重中之重,经济体量的增长与综合国力的提升将直接成为品牌加持的重要砝码,日本正是凭借其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继而延展至人们对于“日本制造”的整体印象。

除此以外,综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制造业企业,自诞生之始其市场定位就并非只是限在国内,还拥有走出国门的壮心,而优秀的产品设计与品质即是打开国内外市场大门的万能钥匙。譬如,日本的SONY(索尼)、HONDA(本田)、Canon(佳能)等企业在塑造品牌时都非常注重适合全球传播的公司名称、消费市场的消费者需求特征、产品质量细节、技术创新、品类延伸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形象与企业品牌的构建息息相关,日本在全球范围内始终坚持输出正面的国家形象以及质量与服务双优的企业品牌,成效显著,并且通过动漫、电影、音乐、文学、饮食、职人(工匠)精神等,塑造海外市场对于日本文化的认同,并在很大程度上促成消费者对“日本制造”的移情。

的确,只有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我们才能走好未来的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