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塘大讲堂丨叶一剑:徐州转型的真问题

 方塘智库 2020-10-23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最近,第二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安徽的淮北举行,参会代表包括淮海经济区范围内的徐州、商丘、菏泽、淮北、连云港等在内的四省10个城市的主政者。

会议明确表示,到2020年,10个成员市将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扎实推进交通同城化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和社会事业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合力推动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从本次会议上10个城市签订的具体合作内容来看,不但非常丰富,而且,基于本区域的协调发展,从机制到项目,从战略到规划,都很明确而具体,并带有明显的问题导向。在我们看来,如果这些规划内容都能够获得很好的执行的话,淮海经济区将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推进中最成功的片区之一。

淮海经济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区域,东连沿海经济带、西襟中原经济区、南接长三角城市群、北临环渤海经济圈,至少在空间上来看,被认为扮演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接力站的角色。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将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

很显然,在淮海经济区的发展中,作为该区域中心城市的徐州,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理应发挥直接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对区域影响力的定义能力。

徐州应高效和高品质地激活当地沉默的发展资源

而事实上,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也已经成为目前徐州转型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不过,在我们看来,对徐州来讲,推动淮海经济区区域内协同发展是重要的目标,但在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和发展路径却是不一样的——考虑到淮海经济区片区内当下的整体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以及大部分城市所处的转型阶段,包括徐州在内的所有城市,都需要尽快做大做强自身的城市经济,尽快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尽快面向新一轮全球产业变革实现新兴产业的集聚,尽快提升城市的开放度,面向全国乃至全球进行资源整合,高效和高品质地激活当地沉默的发展资源,等等,淮海经济区的未来一定不是一群“难兄难弟”的协同,而是一群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城市的协同。

更直白的说就是,依靠淮海经济区区域内部现阶段的协同发展甚至是虹吸效应,无法成就徐州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很难快速提升徐州的国际化水平和面向区域转型发展进行全球性资源配置的能力,也很难从本质上改变徐州目前发展中所面临的经济体量、城镇化水平、服务业结构与其人口规模、枢纽地位和中心城市定位不相匹配的略显尴尬的局面。

更何况,直到目前为止,真正高质量的区域一体化案例在我国区域发展中依然很少,明争暗斗、各怀鬼胎、行政壁垒难破者居多,最后导致很多的区域一体化规划和一些所谓的协调机制,要么流于形式,要么不了了之,还没有哪个城市可以通过区域一体化实现快速崛起的。在此背景下,徐州成为例外的概率也不会太大。

在我们看来,对徐州新一轮城市转型发展的审视,在空间尺度上或许可以按照全球、全国、江苏省域、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徐州市域、徐州中心城区和县域、村落和社区等进行不同维度的战略思考,而如果对这些尺度进行排序的话,全球和全国尺度下所代表的向外看,以及中心城区、县域、村落和社区所代表的向内看,对徐州来讲可能是更迫切和务实的:徐州需要尽快解决好城市自身的发展问题,比如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社会综合治理、营商环境优化、县域城镇化、乡村振兴等,而徐州自身发展问题的解决,高质量的全面开放将是最重要的战略依托之一,比如,新时期全面开放战略的制定、面向新时代陆港城市的建设、包括自贸区在内的高规格开放平台的建设等,这些都是影响和决定徐州新一轮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真问题。

面向全球的资源整合、万亿GDP的规模突破、更具创新性的现代经济体系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链的打造、更优化的营商环境及背后所涉及的城市现代治理能力的提升、更具影响力的城市品牌塑造以及背后所涉及的文旅产业的发展、70%以上的城镇化率(而且县域城镇化率与整体城镇化率的落差控制在5%以内甚至更小),等等,只有完成了在这些领域和方面的突破,徐州才算是实现了真正的崛起,徐州的转型发展才算是真到了一个新的节点。

徐州的转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节点

届时,徐州都市圈的空间格局将基本形成,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也才名副其实,进而才能在更高战略维度上思考,并通过都市圈、淮海经济区以及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的协同发展,实现徐州更进一步的转型发展,成为面向整个区域的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平台,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全面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1

文旅发展与徐州的新名片

   

我第一次到访徐州是在2004年,当时参加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在行动”的大型采访活动,自驾过徐州,深度调研徐工集团。当时的徐工可谓是如日中天,不但是行业翘楚,无论是经济贡献还是在外面的品牌影响力,都可谓是徐州城最重要的象征之一,也是徐州城市的骄傲。而那时的徐州旅游,就像国内的很多城市一样,还很少有人从产业角度进行思考,更别说作为一个城市的支柱性产业来看待了。

就城市印象而言,这个苏北历史名城,干净倒是真的干净,但陈旧和破败,给我这个外来者留下深刻印象。

此后的十年间,我亦未曾有过从旅游角度审视徐州的念头,相对于能源城市、工业城市的强烈印象而言,旅游城市的标签可谓不值一提。

2016年10月,我受邀参加一年一度的汉文化旅游节,借此机会,现场参观了云龙湖景区、汉文化景区以及当时新启用的旅游集散中心等徐州旅游的核心项目。在此期间,可以感觉到,至少从官方表态上,徐州对文旅产业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的判断,一如当下全国的很多城市一样,不仅是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看待,更是赋予其带动整个区域和城市综合转型的价值和期待。而当地文旅领域的决策者对文旅的理解,也可谓前沿,针对旅游产业与投资、智慧旅游、全域旅游、文旅融合、超越门票经济等热门的发展理念和逻辑等,已经建立明确共识。

2016中国徐州第十届汉文化旅游节

这是很好理解的。按照2016年的统计数据,徐州2015年的旅游总收入超过490亿元,占当年5320亿元的城市GDP比例超过了将近10%,旅游产业已经可以说是徐州经济的重要产业构成。而且,动态来看,旅游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总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旅游经济的权重还会进一步提升(2018年的数据显示,徐州旅游总收入已经超过城市GDP的11%);另外,按照官方发布的数据,2015年,徐州的游客人次是4008.69万人次,这一数字是徐州城区人口(大概180万)的22倍多,是徐州市总人口(880万)的4.5倍多。

总体而言,徐州文旅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硬件基础设施已基本构建起来,景点旅游已经初步布局完成,徐州旅游的文化符号已非常明确,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而且,徐州官方也明确表示,在新的区域经济重塑、城市综合转型、旅游产业变革、文化自信提升等多个价值维度,将致力于推进新一轮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的设计,以实现徐州文旅产业自身发展的同时,综合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在我们看来,随着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无论是经济发展、城市营造还是社会治理,徐州都必须要充分考虑大量外来人口的多样化需求。这背后直接牵涉到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旅游”的发展——如果说之前徐州还是从打造旅游城市的角度来思考旅游发展的话,那么,至少从2016年开始,徐州就必须要从“城市旅游”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的发展和旅游的发展,城市和旅游已经深度融合,密不可分,必须要具体而微的思考城市的交通问题、信息化问题以及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之间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问题等。

也就是说,就像全国很多的区域和城市一样,谈新一轮的城市发展,文旅产业在徐州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截止到今天,无论是从旅游人次、旅游收入来看,还是从文旅化推动徐州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综合转型的角度来看,徐州已经进入“城市旅游”的新价值时代,徐州的城市文旅也迎来了其新价值时代,文旅已经应该成为徐州最重要的标签之一,也是徐州的一张值得期待的新名片。

文旅已经成为徐州重要的标签之一

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至少包括:徐州的全域旅游与城市旅游和智慧旅游的关系是什么,乡村旅游、古镇旅游、主题公园旅游、博物馆旅游与徐州全域旅游的关系又是什么;从营销策略来看,徐州旅游或许需要从城市旅游的层面进行旅游品牌的内涵提炼和传播,从运营模式上,需要进一步破除对门票经济的依赖,从产业投资上,需要立足城市这一综合性目的地,进行区域文旅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构建;虽然很多项目都在努力打自己的品牌,但徐州旅游最大的品牌应该是徐州城市本身,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文化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城市,其知名度是很多景点品牌短期内无法达到的,所以,对徐州旅游营销来讲,可以考虑以城市品牌带动文旅品牌,而不是像很多城市和地区那样以文旅品牌带动城市品牌。

当然,徐州的城市品牌营销,则是与徐州整体的城市转型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有密切关系的,这不仅表现为要将城市品牌纳入到整体的城市战略选择中加以推进,还将表现为,在徐州新的城市品牌塑造中,需要与当地的现代产业发展、重点项目落地以及优秀企业培育进行充分互动,这事关徐州城市品牌的未来,也是徐州产业转型的未来,还直接事关徐州城市的未来,也是对“未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徐州?”的直接回答。

2

未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徐州?

   

通过公开的资料梳理,在我们看来,截止到目前,徐州新一轮的城市转型做的都是很不错的,在一系列“壮士断腕”式的抉择之下,较大程度上摆脱了历史负担的束缚,快速积累起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转型资源、基础和支撑,这也是为什么在十九大以后,徐州发展获得了那么多来自国家层面、江苏省层面肯定的原因所在,并被周边很多省份和城市作为学习的对象。

总结起来,徐州这一轮转型主要涉及的关键点包括:大气环境治理、城市水系和生态环境治理、传统产业的去产能和转型升级、创新生态体系的构建、新兴产业的引入和孵化、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乡村振兴徐州实践、营商环境提升、开放型经济的打造,等。

徐州的战略和决策规划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务实性

由这些关键点可以看出,基本上实现了当下区域和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中的热点领域全覆盖,而且,如果仔细读一下徐州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当地主政官员的公开调研和言论的话,在这些转型关键点背后,基本上都布局和配套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创新和项目设计,至少给我们的感觉是,思路很清楚,项目也很实,与很多同等规模的城市相比,徐州的战略和决策规划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务实性,与新一轮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和逻辑具有较高的适配性。

在我们看来,面对多重因素和多个产业领域突然叠加的转型压力,这几年徐州能够在转型中基本保证了稳定发展,并在一些重点培育的领域获得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还是很不容易的,这与我们之前谈到的另一个城市石家庄多有类似,其中艰难可能只有当地的主管部门和核心决策者能够体会。比如,为了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和产业转型升级,近几年徐州大面积关停一批钢铁、焦化、水泥、煤电等重污染企业,还有很多工地、工厂一度停工,进行整改,这些行业,曾是徐州经济的发展命脉。

按照徐州官方的数据,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55.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2%,总量继续居江苏全省第6位。

对此,正像前面提到的,考虑到徐州依然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集聚的转换期,能有这样的增速相对于很多资源型枯竭区域和城市而言,还是不错的。那么,面对这样的数据和依然风云多变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的转型背景和形势,徐州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了吗?如果当冬天就要过去,春天又将如何到来呢?

在我们看来,要回答这些问题,至少有四个关键命题是徐州需要重点对待的:全面开放的城市国际化战略布局、面向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生态的构建、更加均衡的城镇化和更高质量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文旅的新价值时代以及更具统领性的城市品牌重塑,当然,围绕这三个方面,将牵涉到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和项目,而且,这四者之间也是密切相关的。

全面开放和开放质量将是徐州转型发展最重要的战略依托

关于城市文旅和城市品牌,前面已经说过了,先看徐州的开放情况:我们一直坚定地认为,与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一样,全面开放和开放质量将是影响甚至是决定徐州这一轮转型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依托,向哪里开放?开放什么?开放平台的搭建?资源整合的效率和质量如何?等等,这些不仅直接影响存量问题的破解,还将影响和决定着城市新的竞争力的打造。

让我们感到有些意外的是,2018年徐州开放领域的数据表现抢眼,比如,2018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773.69亿元,较2017年增长46.8%,其中,出口总额638.35亿元,增长49.1%,两项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加快19.4和26.1个百分点,快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37.3和40.7个百分点,均居全省首位。

从结构角度来看,一般贸易进出口额681.58亿元,占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比重达88.1%,高于江苏全省39.4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327亿元,增长48.3%,占全市总额的33.7%,占比高于全省9.4个百分点。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8.98亿美元,增长14.4%,增速快于全省12.6个百分点,居江苏全省第2位。

按照徐州方面的规划,立足打造“一带一路”高水平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高地和江苏省向西开放门户,进一步扩大开放,打造“东西南北”开放大通道,形成立体开放体系;抓好徐州综保区、新沂保税物流中心运营,提升电子口岸便利化水平,保障中欧班列稳定运营,加快国际邮件互换局、“外贸港”、“无水港”建设;启动观音机场T1航站楼改造,增加国际客运航线,力争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等等。

应该说,这些基本上是将徐州现有的一些开放资源和平台进行再提升,除此之外,在我们看来,徐州还需要尽快进入到自贸区时代,并能够将“东联西进”做得更高效,从立体化的交通枢纽构建,到立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构建,再到立体化的现代陆港城市的建设,不断提升徐州在整个“一带一路”沿线乃至全球城市新格局中的战略能级,从重要的“节点城市”向重要的“支点城市”迈进,将全面开放的战略、思维、平台、机制、项目的布局,与城市的空间拓展、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治理创新、城市品牌重塑、县域经济崛起以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全面融合。

国际化不但是徐州的必然战略选择,而且是最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不仅是品牌传播和交通体系的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在产业链上与全球产业变革进行适配,结合强势产业的发展,打造全球对话和交流平台,进而不断辐射和衍射其它产业集聚和转型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城市国际化战略。

国际化是徐州最重要的战略选择之一

就产业结构调整而言,存量问题的化解在徐州显然进入了新的阶段,经过这一轮的调整,关停并转的力度可谓是非常大,但接下来,更困难也更具挑战性的是新兴产业的导入和集聚,并要让这些新兴产业在徐州能够迭代发展、持续创新发展。

2018年,徐州全市银行业投向实体经济各项贷款余额为2589.80亿元,增长15.2%,其中,投向制造业贷款增长20.5%,增速居江苏全省首位,投向战略新兴产业贷款增长55.0%。由此可见,当地政府对新兴产业的重视。

不仅如此,围绕新兴产业的发展,徐州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资本运营、政策优惠、人才招引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全产业链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2018年,徐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6家,是上年的2.09倍;新认定省级企业研发机构29家,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5家、跨境孵化器4家,新认定省级以上众创空间3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新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10人等领军人才46人,新入选省双创团队3个、双创人才28名、双创博士36人。

当然,考虑到徐州的传统产业基础雄厚,全部在短时间内进行关停和淘汰也是不现实的,从产业发展的规律角度看,也是不理性的。所以,可以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做好系统性规划,对那些具有深厚历史和产业积淀的企业,基于企业稳健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考虑,进行转型发展,除了在本地进行更多的创新创业安排外,还可以通过走出去,通过市场的拓展来为在徐州的本地化转型争取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支持;辩证的看待转移、转型与发展的关系,可以在转移中实现转型,立足徐州,面向全国乃至全球进行传统资源的拓展,实现“总部+产业链”的模式,跳出徐州但又不脱离徐州的发展模式,以此,提升徐州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关行业的影响力,并有利于在确保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转型发展。而事实上,有些企业已经开始这么做了,比如徐矿集团。

另外就是关于城市经济和城镇化的问题。按照官方发布的数据,2018年末,徐州全市城镇化率为65.1%,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县域城镇化率55.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五县(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374.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8%,总量占全市比重为49.9%。

由此可见,县域城镇化率虽然相较于全国水平来看还是不错的,但是落后于徐州整体城镇化率10个百分点,与徐州整体的城镇化水平已经明显不匹配,也就是说,如果县域的城镇化率能够得到实质性提升的话,徐州的城市经济发展将直接获得很大提升;还有就是,县域经济在徐州整体经济占比过高,与整体的城镇化率也不匹配,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徐州的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徐州整体发展的短板。

让城市经济引领地区发展,尽快推动县域的城镇化率

所以,对于徐州来说,接下来需要尽快推动县域的城镇化率,尽快做大做强城市经济,让城市经济引领地区发展,而不是成为地区发展的短板,这一发展诉求显然是强于推动更大范围的区域协同发展的。

更具体的来看,在做大做强城市经济过程中,尤其应该强化徐州市主城区的提质优化,比如,作为一个现代都市所应该有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强化:面向全球开放、区域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增长的真正的中央商务区的打造,教育、医疗、体育、社保等公共服务的完善,以及文旅产业和现代城市品牌的塑造,等等,形成高质量的都市区,以及功能完备的现代城市,并进一步构建徐州都市圈。

当然,还包括园区经济的优化,并且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生态的构建进行深度互动,实现园区经济在产业新城方向上的综合转型;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对县城进行提升,进一步提升县域的城镇化率,提升县城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让县城真正的成为功能完备的现代城市,并带动县域经济的转型;还需要推动乡村振兴,而且,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逻辑和路径之一是实现乡村与城市的价值互动,以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统领来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人口的双向流动,从而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对徐州来讲,其城市的特点之一是,地域性从来都不是徐州最鲜明的基因和传统,在其城市发展史上,总是通过某一方面、某一产业或某一事件的优秀表现,实现其在时代变革、产业转型、城市发展、国家治理、文化传承等国家叙事中的角色扮演和价值承载,这一传统应该成为徐州推动其新一轮城市转型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跳出“地级市思维”、破除所谓的“苏北意识”、摆脱“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标签,真正立足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战略、适配于中国新一轮包括“一带一路”在内的全面开放新布局、主动谋变于新一轮全球产业大变革,正视城市和所在区域的独特资源禀赋,敬畏于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常识,创新性的寻求城市转型的突破,这些才是徐州该有的样子,也是徐州转型发展的真问题。

需在完善城市经济与统筹协调区域经济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在我们看来,徐州还需要在发展和完善城市经济与统筹协调区域经济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确定最好的节奏;需要面向全球和全国开放,进行市场化的资源整合,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实现人口千万和GDP万亿的目标,并将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提升到70%以上,在实现几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培育起一些对行业更具话语权和引领性的企业,培育起一些像徐工一样对城市具有定义能力的现代国际化企业。

另外就是,在提升都市区和城市经济的同时,开始构建徐州都市圈,建立更加紧密的城市连接和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并以此为基础,为淮海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一带一路”和国家的全面开放,贡献徐州价值,这也是我们所谓的徐州在其“城市的新价值时代”最重要的价值构成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