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皋冒氏印事及新見遺印考述

 闲情偶的 2020-10-23

南宋開禧元年(1205),已賦閑二十年之久的辛棄疾,再度被朝庭啟用。六十六歲的稼軒居士,登上京口北固亭,放眼「天下第一江山」,英雄遲暮,脫口唱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千古名句,無限滄桑。而夾雜風月元素的「風流」,卻往往久唱不衰,承平之時更為世俗津津樂道。由「秦淮八豔」將如皋冒氏推向高潮的「東皋風流」,即是一例。

印學話東皋,風流屬冒巢

如皋,別稱雉皋、雉水、東皋,與我邑靖江毗鄰。「如皋」之名可追溯到《禮記》的木牍和《左傳》的竹簡。據《太平寰宇記》載:「縣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側有如皋村,縣因以為名。」至今已有1600多年建縣史,見諸文字記載約2500年。又稱長壽之鄉、花木之鄉,今屬江蘇省南通市。清初,如皋因爲「東皋印派」成為印學的中心地帶。

如皋冒氏,可稱皋邑第一傳奇家族。至冒襄輩,名動海內,縱千萬文字,亦難盡述。上海博物館藏有如皋冒氏六面印三件(圖1),分別是冒襄、其妾金玥、及長子冒嘉穗(字榖梁)的自用印。冒襄印出自新安畫派戴本孝(1621-1693)之手,刻於康熙二年(1663)仲春,據考戴氏印作傳世僅此一枚,可稱「一印勝千百」的印壇奇珍。「該六面印有兩側刻製成連珠印(上下兩個印面),使全印產生八個印面,分別呈正方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葫蘆形和鐸形,樣式豐富,依次刻有冒襄的姓名、字號、鑒藏、閒句和肖形印等。一石在握,文人翰墨所需印文、形式一應俱全,使用稱便。」(見韓天衡、張煒羽:《一印勝千百的戴本孝》)同一年冬天,東皋印派「祭酒」許容(1635-1698)爲金玥製同式六面印(圖2)。康熙三十一年(1692),許容又爲冒嘉穗製同式六面印(圖3)。此後三百餘年,這三件冒氏六面印便以其獨特的形制、豐富的印式、精妙的篆刻,成爲了明清流派篆刻的經典之作。

圖1. 孔品屏撰《水繪園的八面玲瓏印——三枚印章背後的家族故事》,載《江南印記》。

圖2. 高野侯集拓明清名印扇頁(十七草堂藏),有許容爲金玥所作六面印。

圖3

冒襄(1611-1693),字辟疆,號巢民,如皋人。父起宗,明副使。襄十歲能詩,董其昌為作序。崇禎壬午副榜貢生,當授推官,會亂作,遂不出。與桐城方以智、宜興陳貞慧、商丘侯方域,並稱「四公子」。襄少年負盛氣,才特高,尤能傾動人。嘗置酒桃葉渡,會六君子諸孤,一時名士咸集。酒酣,輒發狂悲歌,訾詈懷寧阮大铖,大铖故奄黨也。時金陵歌舞諸部,以懷寧為冠,歌詞皆出大铖。大鋮欲自結諸社人,令歌者來,襄與客且罵且稱善,大铖聞之益恨。甲申黨獄興,襄賴救僅免。家故有園池亭館之勝,歸益喜客,招致無虛日,家自此中落,怡然不悔也。襄既隱居不出,名益盛。督撫以監軍薦,御史以人才薦,皆以親老辭。康熙中,復以山林隱逸及博學鴻詞薦,亦不就。著述甚富,行世者有《先世前徵錄》《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朴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等。書法絕妙,喜作擘窠大字,人皆藏弆珍之。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潛孝先生。(《清史稿》)

關於冒襄六面印(圖4)的篆刻風格,及其在印史上的突出地位,韓天衡述之甚詳。「對於每個印面的篆刻風格,戴本孝也是殫精竭慮,避同求異,逐一摹擬戰國古璽、兩漢私印、六朝朱文、元朱文和程邃古文印等,所作古雅醇正,邈無俗韻。其中最為奇特的一方『鳳棲鐸形』印,則參考宋代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中青銅器銘文,簡括而生動,寓含著《詩經·大雅·卷阿》中:『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的詩意,暗喻印主高潔的品格和超逸的情懷,為戴本孝首創,已成為肖形印系列中的奇異之珍。」「印之佳,一不為少,萬不為多。戴本孝一印取法純正,印式多樣,既傳承經典,又變明人之所未能,不愧為清初印壇集傳統與創新的代表之作。」「戴本孝仿漢代金文的邊款,古茂渾雅,雖僅刻十二個字,實為明清流派篆刻史上篆書邊款的發軔之作,它為豐富邊款書體與形式,作出了不滅的貢獻。」(同上)

圖4. 冒襄六面印雕镂玲瓏,結構奇巧,集賞玩與實用為一體,深得冒氏珍愛。印文及邊款:1辱忘怨(上端);2、巢民(側面連珠1);3、冒襄辟疆私印(側面連珠1);4、小三吾鑒藏(下端);5、冒襄(側面連珠2);6、辟疆氏(側面連珠2);7、鳳棲鐸形(側面);8、真賞(側面);9、仿金文邊款:癸卯中春,鷹阿山樵戴本孝作。

如皋冒氏的這三件六面印,一直由後代世相襲傳,清晚為冒廣生(字鶴亭)所得。1911年農曆三月十五,冒鶴亭特意招邀友朋,在北京夕照寺紀念冒辟疆誕辰三百周年。《冒鶴亭先生年譜》中有載:「三月十五日,先生招集夕照寺,兼拜巢民先生生日。巢民先生生明萬曆辛亥(1611),距今宣統辛亥(1911),恰三百年。到者有陳弢庵、林琴南、曾剛甫、溫毅夫、羅癭公、林山腴、潘若海、梁眾異。各人亦有詩。先生復以巢民手書及小印,座客傳玩……」當年情境,可堪遙想,清庭既屋,大漢光復,板蕩之際,與會諸老手持先哲遺印,不免五味雜陳也。

1959年8月,86歲高齡的冒鶴老謝世。1961年7月,家人遵照遺願,將其所藏文物918件,全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其中包括:明李痴和畫《冒起宗肖像軸》、《清人畫冒襄肖像軸》、吳歷贈冒襄《行書八言聯》、冒襄六面印和《水繪園圖》等。

新見如皋冒氏遺印二方

新見如皋冒氏後人六面印(圖5),印材應為壽山石。印面分別刻:巢民老人曾孫名桂森字小補、冒桂森印、小補、冒桂森小補一山、萬卷樓、祖孫父子三休林下。是印出自如皋,2012年由皋城一喜開「天價」之書估攜至靖江,交手三回,僥倖拿下,現藏靖江蹑雲美術館。

圖5

由印文可知,印主冒桂森,字小補,號一山,是冒辟疆的曾孫。以明清文人取字的常理推測,其父字號中很可能有一個「補」字。巢民老人用印中有好幾方「祖孫父子三休林下」,可知其志向所在,不仕新朝、風骨高潔,後世子孫以之入印,則意味着這已成爲冒氏代代相傳的家風。對六面印這種形制的喜好,可能也有冒辟疆的影響。「萬卷樓」印,左右雙龍環抱,以顯先祖曾受御賜之榮耀,世家氣派,躍然石上。在如皋古代藏書樓中,冒氏「萬卷樓」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冒致中(1317-?),字東林,元末明初著名隱士。稱先世為鎮南王脫歡之後。至正朝,嘗薦舉儒術,為兩淮鹽運司丞,分巡豐利諸場,多所興革,商民兩德之。元亡,遁跡如皋,氏曰「冒」,為受姓之始。張士誠聞其賢,挾之入吳門,封妥督丞相,加以疾辭,渡江歸。娶曹氏、周氏。子三:思中、仲暹、昉。孫冒基,字永忠,克承家學,將藏書整理編目,朝夕諷誦。至明永樂間,《永樂大典》開編,下詔徵集天下藏書。冒氏自在應徵之列,盡獻其書。永樂帝御賜「萬卷樓」匾額,冒基為此賦《奉诏徵書並賜御書「萬卷樓」額恭紀》詩一首。冒基步其祖後塵,力辭不仕,以醫藥濟世終老,鄉人私谥為潛德先生。清中後,冒氏衰落,萬卷樓傾圮,御賜匾額移送至城內冒氏宗祠。後有鄉人在東陳關帝廟旁建了一座小樓,仍名「萬卷樓」以存古跡。民國初年,樓下曾開設一爿紙筆店。抗戰期間,房屋改建,今樓已不存。

細觀此六面印的篆刻風格,「冒桂森印」、「小補」,師法秦漢印,猶有明人遺韻;「冒桂森小補一山」,為典型東皋派佈局;「萬卷樓」,刀法瘦勁,有切玉神采;「祖孫父子三休林下」,線條方折,則又別具風味;「巢民老人曾孫名桂森字小補」,似隱隱可聞浙派先聲。清中葉印學流變,於斯可見一斑。其時,流派篆刻處於由明末清初的「異彩紛呈」向清中期「兩派爭雄」轉型的過渡階段;東皋印派風流減退,皖浙兩派初現江湖,西泠諸家次第登場;伴隨著「乾嘉小學」的興盛,流派篆刻進入成熟、定型的黃金時代。從六面印多變的風格和精熟的刀法看,作者水平很高,信爲當時印壇名手。

結合戴本孝年譜記錄:「1690,康熙二十九年,冒襄八十,戴滯留如皋百日,作長歌述懷祝壽,並作《巢民老人避召崖圖》並題詩以志念。又作詩賀冒襄喜得曾孫。」此曾孫是否即冒桂森(字小補,號一山),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可以基本確定的是,該六面印的年份定為乾隆早期(後推五十年左右)應該出入不大。待他日如能檢索《冒氏宗譜》,當可證之。

得冒桂森六面印後一年,筆者游於毗陵,於冷肆中偶見舊印一方,甫一經眼,心中暗自稱奇,「水繪園」赫然在目。詢諸掌櫃,正潛心撲克通關,未獲抬眼一顧,較皋城書估報價別樣驚人,余未費口舌,收入囊中。古人有一段子云:「公穎悟,初學書,不成;乃學劍,又不成;遂學醫……」余幼年學書學印,一無所成,引為憾事,而於中年先後得冒氏二印,有此奇遇,稍慰我心也。

「水繪園」印(圖6),為壽山石材質,印體方、印面圓,鐫白文,章法左靜右動,有明人遺韻。與冒襄書作上所鈐「水繪闇」印(圖7)比對,此印除「園」字不同外,方圓、大小相若,佈局如出一轍,風格一脈相承,世家流傳,幾無疑議。未幾,又遇一相熟泰興地皮鏟子,告知此印正是其送到毗陵老交道處,先由如皋流至泰興,再游龍城,終歸靖江。

圖6. 這兩方新見的如皋冒氏遺印,均收錄於即將出版的《印鍳——歷代文人篆刻展覽圖錄》。

圖7

按《如皋縣志》載:「水繪園位於江蘇如皋城東北隅,建於明萬曆年間,原是邑人冒一貫的別業,歷四世,到冒襄時方臻於完善。園中構妙隱香亭、壹默齋、枕煙亭、寒碧堂、洗缽池、鶴嶼、小三吾、波煙亭、湘中閣、鏡閣、煙樹樓、碧落廬等十余處佳境。」明朝滅亡后,冒辟疆心灰意冷,於是改水繪園為水繪庵,決意棲身林泉。他與董小宛(圖8)的絕世之戀,就發生於水繪庵中。園至清末民初,幾近荒蕪。1989年,經陳從周教授擘畫,天下名園重現大觀。

圖8

後記

鄉諺云:「狼山菩薩,照遠不照近。」吾鄉朝拜百余里外南通狼山菩薩者眾,游毗鄰東皋水繪園者尟,筆者亦在未遊者之列,今作紙上贅談,不覺汗顏。尋思與如皋相關的最早記憶,恰是源於「冒董」的「董糖」。余幼年時,先君每於佳節必購少量以奉先祖母品嚐,余得以分享,口感之獨特,情境之溫馨,猶如昨日,而先君棄養已十五年矣。

我靖邑與如皋毗鄰,然五百餘年來,地域文化融合並不緊密。蓋因靖江自明成化七年(1471)置縣以來,隸屬蘇南常州府,如皋縣明清分屬揚州府和直隸通州。又,靖江成陸較晚,明初時與如皋尚有北大江阻隔,靖東與如皋接壤,已是清初或稍後,故兩地民風迥異,文化差異亦較為明顯,文化互動遠不及與江南常郡七縣。

二十年來,余著意蒐集鄉邦文物,於皋邑所獲寥寥。冒辟疆《影梅庵憶語》洋洋萬言,提及靖江僅三次,均為路過,或舟行驥江云云,未有其他交集。而稍後沈復所著《浮生六記》則詳盡記載了沈氏由無錫來靖尋親借貸等經歷,使小邑靖江風貌得與名篇流傳四方(圖9)。相比沈氏,一代傳奇人物冒氏對我靖江的記錄闕如,終不免些許遺憾。

圖9. 道光年間,沈復與如皋冒晴石交往甚密,曾爲其作《水繪園圖》(現藏上海博物館)。

清早期時,「東皋印派」與「云間印派」同主東南,影響甚為深廣。基於印章的使用特性,料想於我靖之影響,當較其他文化滲透為多。然經年求索,或限於目力,遺存並不多見,僅得邑中貢生「褚燕謀印」一方,為清嘉道間所篆,似可窺見東皋餘緒。在南通州地區,東皋遺印卻至今屢見不鮮,僅筆者所得,就有十數方。如皋冒氏用印流傳雖極少(圖10),但在東皋印史上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新見冒氏後人遺印的出現,對於東皋印派的研究當不無裨益。

圖10. 坊間所見《水繪庵印存》吳朴堂手拓本,收錄僅三件冒氏六面印

以上關於如皋冒氏印事及新見遺印所述,純屬一管之見,拋磚引玉,意在方家賜教為幸。

附:冒辟疆《水繪園修禊記》

(為羅列以上文字,遍尋巢民老人《水繪園修禊記》一文而不得,遂托靖圖陳女士,輾轉多方,後於水繪園石刻之上抄錄。先哲名篇,未敢私藏;或有訛誤,一併賜校;閒日品讀,詩文曜目,絲竹在耳,如作園中游也。)

乙巳仲春,阮亭以書訊子曰:「其年已來,潛夫無恙。今年三月當過洗缽池,作洛水之戲也。」蓋缽池春水實聞此言。無何,聞先生來不果,居數日,復聞先生來又不果,如是者三。二月杪,先生忽來,喜盛。亟出郊迎之,相見首言禊事。先生笑謂余曰:「所不踐此言者,有如此水。」余聞之,益喜甚。時毛生亦史則從婁東持梅村祭酒詩文至,與其年讀書庵中半月矣。此庵榛蕪已久,只剩空濛數十畝,屑瑟可愛。顧春來以旱故,故少減寒綠,日前數雨,鴨頭初染,頓還舊觀。則又私心自念曰:春雨雖佳,得毋少阻遊興乎。屆是日,天色明霽,桃花未落,春泥已乾,風日清美,微雲若綃,舒捲天際。遂與其年、亦史、山濤、禾丹兩兒步屧以待先生。少頃,先生至,則袷衣芒履,循虹橋畫堤而入。晴絲罥路,繁英凝空,菜花蛺蝶,俱駘蕩繚垣。復磴閒坐寒碧堂。堂背林面池,人家園亭,淼淼粼粼,多被水上。風譚黛鏡,深不掩鱗。茗罷,徑妙隱香林,由壹默齋折而入,則為枕煙亭。亭面疊嶂數十仞,下有澀浪坡,可繞曲水,十年淤塞不復通。是日,以辘轳取山泉,激水奔崩,如白鲦千萬頭,從石罅琮琤注瀉而下,望之憭慄。亭無他物,香茗外几上有文待诏《蘭亭修禊圖記》一卷,卷素朱黮碧隱,茂林修竹,冪厲㛹娟,展玩如與王、庾諸子弟捉塵面談。遂登舟泛洗缽池。甫解纜,先生曰:「弱集也,可無潛夫先生乎!」時先生年八十五,體中小惡者已累月,聞先生語,輿疾至舟中。明窗盡開,水雲一色,一小蜻蛉載清吹數部尾其後,歌絲為水聲所咽,繚繞久之。掠寒碧而西,由月池抵小浯溪,即客夏與其年賦《六憶》長歌,嘆回環故道不通者,今已通矣。陟小三吾,踞月魚基,小飲數巡,復回楫枕煙亭,潛夫以谻甚先歸。先生顧予曰:「今日之集,詩不限韻,人不一體,各踞一勝,賓主不相顧。」先生選枕煙亭之左因樹樓。余居寒碧堂東偏,湘中閣則毛生亦史、許生山濤,而其年與禾兒則在小三吾。其輕舟委浪,往來於煙波雲水間者,次兒丹書也。是役也,先生謬以五字見許,命余為五言律,亦史得七言律,丹兒得五言絕,山濤得七言絕,其年與禾兒得五言古,而七言古則屬之先生。先生跂腳坐樓上,隱囊側帽,望若神仙,搖筆俄頃,得七言古十章,一氣傾注,首尾無端,大海迴風,神龍不測,其興酣淋漓,幾欲乘風而去矣。時日已將暝,乃開寒碧堂,爰命歌兒演《紫玉钗》、《牡丹亭》數劇,差復諧暢,漏下二鼓,以紅碧琉璃數十枚,或置山巔,或置水涯,高下低昂,晶瑩閃爍,與人影相淩亂,橫吹聲與管弦拉雜,忽從山上起棲鴉,簌簌不定。先生曰:「此何異羅星鬥而聽缑笙也。夫勝游之難繼,而歡會之不可常也,昔之人已言之矣。子其記之。」並屬陳生為之序。

作者簡介:

錢厚明,字萬山,號伏筆,室名躡雲山房,江蘇靖江人。江蘇泰州歷史學會理事,靖江市地名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躡雲美術館館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