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渡江—— 古驿道遗留的礼物

 老鄧子 2020-10-23

  海南第一大江南渡江,因何得名?地名最早何时出现?

  这个问题,对海南来说不大不小,至今未见有由信史材料支持的答案。

  本文考证:南渡江得名于府城南面的渡口“南渡”。南渡,自唐宋至明末数百年不变,位于今府城东南滨江路边之铁桥以南一带,南渡村是其遗址。对岸是驿道东路第一铺张吴铺,张吴村今存。古南渡担负沟通府城与东路诸地的重任,堪称琼州内河第一渡。


 

城南渡口过大江

  南渡江,宋代及以前诸地理志均未见记载。约1227年成书的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第一百二十四卷》只有“黎母水,在琼山县东三里”的简单记述。

  现存最早出现“南渡江”名字的史料,为明代天顺初年(1457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南渡江,在府城东南一十里。源发五指山,下流经此,北入于海”(9页。本文页码均指2006年《海南地方志丛刊》版本),该页同时载有“黎母水,在府城东三里”。对于这两个明显属于同一条大江的不同江名,《一统志》未加解释。兼收并蓄,是古代史料的常见现象,“注经不敢改字”,编撰者非经实地勘察,确有根据,是不敢对前志作出补充或修正的。

  唐胄编纂的《正德琼台志》,是现存基本完整的最早海南方志。对于府城出东门之路,唐胄有记:过青云桥不久转向,右(南行)循畛以渡大江“(286页)。而南渡江,则记为”南渡大江,在县南十里顿林都。源自五指山流出,历临高、澄迈、定安三县界,沿流续汇诸水,至此入海“(88页)。这些县的疆界与今天不一样,都有伸延至中部山区,可见,当时对南渡江的基本流向已经清楚。在这一页同时收录了”黎母水,《一统志》云在府城东三里“,同样没有加以注释,但是行文已是转引,说明唐胄对此是明白的。

  要明确“南渡”的性质,先查跨江诸渡的情况。据《正德琼台志·卷十二》“津渡”记载,府城以东及以南,里程相近的南渡江诸渡,共有三处:

  南渡,在县南九里顿林都,水源见“南渡河”。

  本利渡,在县东南七里下东岸都,水源同南渡。

  东岸渡,在县东八里东岸都,水源自本利渡。

  分析:这三处渡口中,东岸渡与本利渡,位于“东岸都”与“下东岸都”,顾名思义,此两渡都在南渡江主流东岸,与西岸靠府城的渡口无关。

  本利渡,对应今椰海大道与琼山大道丁字路口东北之本利村,在南渡江主流以东将近2公里。方志未见此处有桥梁记载,可见本利渡在该村附近。

  东岸渡,名从东岸都,对应位置今有渡头村。水既然是本利渡下游,无疑应指此渡。这本来是南渡江三角洲的一条入海支流,由张吴村北不远的江边经本利村、渡头村直出东营港。“东营港,在县东一十里大林都东营村。水自南渡大江分流到此,与潮汇成港”(《正德琼台志·卷五》)。

  支流而设渡,一个原因可能是交通需求不大,不必花费大量民力架桥;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江面曾经比较宽阔,难于架桥。

  根据正德志的相关桥渡信息,本利支流以东、灵山以北尚有其他支流,构成南渡江古三角洲湿地。由于数百年山林砍伐过度,江河淤积加速,所有这些大小支流与港口后来都陆续淤塞,当代大部成陆,三角洲地面普遍抬升。从地图上看,本利渡支流在本利村以南已不能通水,其他支流也只留下个别短短的盲河道及连串池沼,不过借助于卫星地图,还是可以追溯出一部分历史河道的。


出府城东门南行渡口的古石板道,现已消失。古水 拍摄

南渡位置优越

  东岸渡与本利渡既已明确位于支流,则明代南渡江主流渡口,便只有南渡一处。

  据《正德琼台志·卷十四》载,东路驿道第一铺,是张吴铺,明代属张吴都,主村为现今海口市海瑞大桥东端、南下数百米岸边的张吴村,与南渡村正好隔江相望。张吴村最迟建村于宋,“张吴塔,在县东南十里张吴都,宋时乡人建”《正德琼台志·卷二十七》(566页)。从现状看虽有江堤保护,张吴村地势低洼,依然易受洪水淹浸。

  张吴东南行十里,可抵东路第二铺那庹铺(此处借结构相似的“庹”字代用,原字下部以“疋”代“尺”,今已废,无法打出),位置在今灵山镇街以南的黑山村。

  古人之所以定位“南渡”,首先由于这里是离府城最近的下游最狭处,设渡地形好。日本人当年即选此址,建造铁桥,有数据称铁桥长500米略多,这是经过两侧河堤加固加高才得到的数字。古代由于淤积远不如近现代充分,河堤通常是自然漫滩式的,洪涸期相差甚远,这段河床可能宽达800至1000米。定位南渡的另一个原因,应是到对岸张吴村,刚好避开了河道尚宽的本利支流,东行可免再次跨水。


府城至那庹铺明代驿道复原图。黑字为当代路名或存在至今的村名,红字为驿道铺舍及明清渡口。

水文变化 渡口北移

  查清代及民国诸版《琼山县志》,“南渡”已经不见,本利渡尚存,新记博冲渡和榕树渡,可见水文已发生变化。

  相关引文,使用最早记载的康熙(二十六年本)县志:

  博冲渡,县东南八里顿林都,从南渡移于博冲,系东路,来往济者甚众。原编渡夫三名,官给工食。后因工食裁革,渡废。国朝康熙十年,顿林里排经陈县府公议,照本图米石买船,免收户;雇夫撑驾,免排门夫役,勒碑县门。

  榕树渡,县东五里。东行经接渡头渡,路往文昌铺前。上、下东岸都见年买船撑驾。有碑记(均见76页)。

  榕树渡,对应于今琼州大桥北侧、南渡江东岸的榕树村。此处设渡,顺当代白驹大道方向,“东行经接渡头渡,路往文昌铺前”。今渡头村正是这方位,东行铺前,这是直路。可以基本肯定,明代东岸渡即清代渡头渡。而榕树渡,是海府段南渡江第二个东去渡口,比博冲渡更靠近出海口。该渡可能明代就与东岸渡配套,成为往铺前路直线,方志没记载;也可能是清代增设,因为河口三角洲淤积加大,江面已变窄。

  博冲即北冲,明清之交淤积增加,渡口可以略向河口下移至博冲渡,离府城更近一些,本利水也窄了。博冲渡是南渡的直接继承,康熙志明确了其官渡性质,是诸渡中唯一的官渡,此前南渡亦为官渡,当无可疑。

  全岛最为繁忙的官渡博冲渡,明末清初因长期战乱不能维持基本开支,只能废渡,民生大受影响。到康熙社会逐渐安定,由县、“里”(大村)两级商议,基层摊派与官府拨出部分赋役指标相结合,恢复博冲的半官渡式运作。将渡口各方投劳投资的责任勒石,作为官民共遵的地方法规,长期运行。

  博冲渡在“郡东南博冲村”,即今北冲村。该村资格很老,元代就建有孝义祠,又叫“南天庙”,祀该村少年义士孝子王绍,数百年一直香火鼎盛(《正德琼台志·卷二十六》)。

  博冲村位于今滨江路边、琼山第五小学东南。由于开发房地产,旧村址大部分已经夷平重建,村屋只能挤在江堤与滨江路之间的狭长地块内。旧址唯余土岗上一座无名大庙,为近年重修。看地势,当是传统庙宇所在地,应是南天庙的传承。

  博冲的“冲”,应为粤语,即河涌。正德志载水自“县西二十里上博崖都”的西湖来,“泉自石岩流出,极清洁”,故又名龙潭。博冲村北,现在这条“北冲”仍东流入南渡江,但是水文已经变化,有一支分流南行,北冲沟只是一条很不显眼、杂草丛生的臭水沟了。

  因系东行交通要口,博冲早在宋代已经架有桥,历代多有建筑,仅光绪年间就有两次铺石路,北冲桥上下,还修成高等级石板路:

  北冲石路,光绪年间,仰窦堂铺砌,由南桥达北冲埠头,长二里许。

  光绪二十五年,赵村赵畲伸独力建造,凡七十丈,计费银七百余元,行人便之(《民国琼山县志》333页)。

  在近代公路系统中,府城南面三十里的潭口渡(今潭口村附近)日益重要,设有汽车轮渡,东渡即可与今223国道(海榆东线)对接。

  潭口渡虽然晚明已经出现,但博冲渡未受影响,至今尚存日本人修的一座炮楼,用于控制渡口。这个炮楼说明南渡江铁桥通车之前,博冲渡仍具备重要交通价值。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发现南渡江三角洲的大量故河道(以粉色虚线示意),张吴村北刚好就是一条。

从村名到江名

  现在讨论南渡江的得名。

  《大明一统志》载南渡江“在府城东南一十里”,其得名显然与“在县南九里顿林都”的“南渡”紧紧相连。可以认为,江名正源于这个“南渡”。大河之名能够存于记载者,往往自下游开始,因为下游是有文字社会最早、最充分发育之处。

  南渡,取名至简,以方位命名,即县治、府治之南。据正德志载,今三亚市域内崖州城南面的宁远河渡也叫南渡,今万宁市宋代也曾有南渡,它们都在城市之南。不过这些南渡后来都无人记得,唯有府城这个“修成正果”,最终命名了海南第一大河。

  南渡之产生,最迟应与府城设治同时,即宋初开宝五年(972年)。既设府管治,岛东驿道必随之而设,渡口非有不可。但是,唐代就已经有了琼山县,南渡很可能出现更早,只是文献记载已无法找到。

  南渡村的历史,至少应与府城资历相埓。按常理分析,先有渡,随有村,再后才有江名。

  那么,是先有渡还是先有村?

  也许设渡前此处就有村,没有史料无法揣测。但是即使有村,其名原也不应叫南渡。

  以常理推想,最早的南渡村可能只是三两家艄公的岸边窝棚,官府或有补助建造。南渡是官渡,终年必须人船不分离,否则渡口无法维持正常运作,渡船也容易被盗、流失、损坏甚至沉没。

  但是整个宋代虽有南渡,而未见南渡江之名,推测此名应出现在明初。

  后来官渡改到博冲,但是南渡村已有几百年历史,成为有一定居民的农耕聚落,于是原名存在,直至今天。由于晚明已撤南渡,足见南渡村的命名在渡存之时。南渡村以南有“铁桥村”,村名显然来自铁桥,比南渡晚近得多。

  南渡村不大,有谢、吴、秦三姓。村民称,过去有道“枫桥”通往府城。地图可见南渡村有西北向的村道,过“枫桥”,与江边保持一定距离,经本音村、赵村、北冲村等,通往府城,这正是历史上东行驿道的方向。

  其中一部分清代铺设的石板道,十年前还有人拍摄过,后来由于连片开发房地产,这条古道就在我们眼皮底下消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