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文化 ▏成都,一座散发着书韵香气的城市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先扯几句闲条」

今天的天气多半有点凶残,一大早东边的天就白晃晃的,看来又是个出汗的日子。

这几年成都越来越有点北方的气候,多了太阳,少了阴柔,少了那种润润的感觉。

前几天有读者在《平叔闲谭》的一篇文章留言,似乎给予了解读,意思大概是铺满全城的水泥马甲,致使雨水不能渗入地下,或者是穿城而过的河流,河堤被用石块水泥硬化,致使水虽过城而不润城的缘故。

反正我是觉得成都现在很硬,越修越高的建筑物水泥深林般矗立在城里城外,就让成都很现代,很磅礴,却让她少了许多温情,许多婉约。

「文化成都

成都人骨子里是喜欢柔柔的,希冀的生活也是温婉的闲适,这种闲适绝非狭义的享乐主义,而是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不乏努力地去感受生活中的乐趣。

我以为成都人这一点非常了不起,这才是悟透了生命过程中的工作、生活、乐趣之真谛。

成都人喜欢谈三花,喜欢冲壳子;还喜欢下棋,围棋,象棋在国内都曾有极高地位,娃娃些也下棋,军旗、跳棋等等。

「书店成都

成都还是个书香气很浓的城市,也有许多书店。如沙河、黄田坝、春熙路、祠堂街、骡马市等等。

记得过去在人民北路与一环路交叉的路口边,有一处市场,里面粮店、菜店、蜂窝煤店很齐全。

市场有两个入口,东入口旁左边是“嘉兴饭店”,右边就有一个很小的新华书店。

文革中除了《毛泽东选集》,《艳阳天》,《金光大道》很少的几本书以外,几乎就没什么书了。

后来“四人帮”粉碎,文革结束后,文艺逐渐复兴,许多老书又得以重新再版。

我就曾在这个书店门口排了整整一个通宵,买了《约翰▪克里斯多夫》,《茶花女》等,想买《红与黑》,结果没有得逞。

那个年代的人喜欢看书,简直是到了如此如醉的地步,我有个形容:饿书。

有时候饿书的难受程度不亚于饿饭。

「新华书店

印象中,创建于1952年的人民南路的新华书店应该是最大的,那栋大楼是成都的标志性建筑,对面就是著名的百货大楼。

说实话,这两栋苏式风格的建筑物当年是相当爪子的,显得格外的气派。

那年恢复高考,为了买一套用于复习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在这里也排了一晚上,结果没买全。后来又去骡马市、祠堂街几个地方的新华书店,才终于凑齐了这套丛书。

如今街头上新华字样的书店都没了,据说全部被文轩了。

「夜市书摊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提督街邮局门口自发形成了成都的书籍夜市。

每天晚上,人们在这里交换、转卖各自手中的图书,主要是外国小说,也有用粮票、布票等来这里交换图书的。

我就曾用15斤粮票换了一本《红与黑》,那本书的价格是1.95元,持书人是个“串串”,坚决不卖只换粮票,15斤粮票在当时是一户人家半个月的口粮了。

到后来,这个夜市被取缔,又在春熙路孙中山铜像下形成,最后有关部门干脆在铜像背后建立了龙池书肆,相信许多人都曾流连于此。

「古籍书店

龙池书肆前面有个古籍书店,这是我那些年最爱去的一家书店。

据说,成都古籍书店诞生于1956年,那个时候搞公私合营,就把成都的百余家旧书店整合集中为几家书店,而成都古籍书店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它的前身是老的中华书局。

古籍书店位于春熙路孙中山铜像旁,其建筑是三层小洋楼,房间红黑漆,古色古香。一楼陈列的是现代版本的图书,二楼是用来收购和销售线装书和古籍珍本书,三楼是办公室。

过去觉得孙中山雕塑很伟岸,现在不专门去找是看不见的。

我那时特别喜欢来这里,往里扔了不少钱,可惜现在没有了,也让春熙路这条古街少了书卷气。

现在我已经有许多年没去过春熙路了,一是觉得满街的商业吆喝声累耳朵,而是不知道去哪里干嘛。

「卡夫卡与南牖

回忆里的老书店,一定是少不了仁厚街的卡夫卡书店和南牖旧书铺,应该是过去成都读书人忘不了的。

那个时候卡夫卡书店应该是最有小资情调的。

书店的格局与一般书店不同,门口K和乌鸦的图案非常显眼,门口前面还放了个千年老树桩。橱窗里面有一幅巨大的卡夫卡肖像素描,是何多苓的作品,画家惯有的那种抒情调子,使光线暗淡的书店显得扯眼。

卡夫卡书店的主人是女诗人唐丹鸿。

书店常年顾客稀少,店里一架一架的书按出版社分类:商务印书馆、三联、上海译文……里间还有一个方方正正的茶室,素朴天然的木质桌椅,墙上随意粘贴的装饰品和演出海报,文化氛围浓郁。

作为成都的第一家人文书店,卡夫卡书店是有标志意义的。

紧挨卡夫卡不的就是南牖旧书铺。

与卡夫卡比起来南牖旧书铺就土得多,书店有两个门面,里面灰尘多多。

店老板是个大爷,很瘦,话也不多,通常是你问他答。选中书了就交钱拿走,没有多话。

「凋零的实体书店

再以后,成都又相继出现了三一书店、弘文书局、印象大书坊、尚书坊、唯书阁、37度吧等人文个性书店。

如同卡夫卡一样,他们也慢慢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而像南牖旧书铺这样的古旧书店书铺,也随着城市的变迁,一个个从大墙东街、玉带桥街、西玉龙街、盐市口、东大街、南大街,悄然离开我们的视线,最终告别了这座文化古城。

如今的实体书店越来越少,仅有的也不复往日的调调,书店已然不是印象中的书店,里面什么都有卖的。

剃须刀、保温杯……林林总总,我以为就是一间杂货铺,也就不喜欢进了。

也许是自媒体过于发达的缘故,如今的报亭也没有报纸可卖了,除了寥寥几本杂志,就是手机贴膜,电话卡,公交卡等。

我理解这就是时代的发展、变化,也是能够接受的,只是心底还是觉得手指触摸纸张和嗅着书香的感觉是无法替代的。

真的。

「希望

让这座城市宽慰宽慰的是,人民南路的书店依然还在,尽管换了名称。而且还有“方所”、“言又几”这样新体验的诞生,就让成都继续散发着书韵香气。

「特别鸣谢

自《平叔闲谭》开讲以来,得到广大读者厚爱,对文章和选用的图片出现的谬误,大家均以宽厚之大爱予以指正,其中鼓励多多,让平不胜感激。

还有许多朋友通过邮箱,给平发来大量珍贵图片和文字材料,在此致以衷心感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