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就是思亲的日子 歌曲:但愿人长久(王菲) 时间真是过得好快,不觉中就又到了中秋节了。 有这样一句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意思是说一过中秋,这一年也就快过去啦,犹如每月一过十五,这个月也就很快过完了一般。 想着今天就是中秋节,就觉得想写点什么,也算是如今的自己过中秋节的一种方式吧。 小时候对中秋这个节日其实是很期待的,每到中秋佳节,就觉得很祥和。 那时,只要夏天一过,就早早的盼望中秋节的到来,每天掰着指拇儿数日子,盼星星盼月亮等那“吃月饼”的节日。 临近中秋,每家每户在节前都忙碌着,不管生活是如何的拮据,轮到这样的日子,通常母亲都会抽空带着我们到春熙路、提督街、总府街的“新上海、耀华、协盛隆”等食品店,选购各种心子的月饼、麻饼、高登子。 月饼馅心很丰富,有冰桔、枣泥、豆沙、金钩、火腿、香肠、葱油、椒盐等二十几种。 那时的糖果糕点铺都是前店后厂,做月饼都是现卖现做,顾客人山人海的簇拥在店铺前,月饼卖得很欢畅,也很热闹,就是过节的样子。 月饼买回家,馋得发慌的我们有些迫不及待,就会偷偷剥开“月饼麻饼高登子”的纸包,轻轻地揭下一些酥皮往嘴里送,砸吧着久盼的滋味。 那时“偷吃”比真正的中秋节吃月饼更有味道。 除了月饼,成都人还喜欢吃芝麻饼,成都人喜欢在圆面饼饼上,撒上芝麻烘烤成金黄色。 圆圆的金黄色饼饼寓意团圆,上面的芝麻又代表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 记得文革时期,我们就一边吃着麻饼,一边还会念叨着时代儿歌:麻饼香麻饼甜,吃了好打李井泉;麻饼甜麻饼香,吃了好打李大章。 还有一首中秋儿歌是最耳熟能详的:正月十五桂花香,贼娃子翻墙偷尿缸,聋子听到忙起床,哑巴一路喊出房,跛子赶忙追出去,爪手赶紧来帮忙,强盗吓得跑得慌,阴沟掉到鞋子头,出得门来人咬狗,捡坨狗来砸石头。 这天,除了能吃到月饼、麻饼这些平日里的稀罕之物,忙于工作的母亲还会早早地准备着,然后在晚上做上一些好吃的菜,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就很幸福的吃着。 吃完饭收拾完毕,母亲会将各种味道的月饼都切成4块,我们就一边吃着,一边听母亲给我们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 母亲还告诫我们,不能用手指向“月亮”,说是指了月亮就要烂耳朵,也不知真假。 其实成都是个很难得有月亮的城市,就如白天缺乏太阳一样,但这并不妨碍成都人对中秋节的虔诚态度。 我就是对过中秋节很认真、很虔诚的一个人。 记得大概是上高一的时候,我和同学李思强两个人就曾早早地策划了中秋赏月计划。 到了中秋晚上,我草草地吃过晚饭,就赶紧来到了铁工校办公大楼屋顶的露天平台上,这是我们俩约好的赏月之地。 我们俩都是铁工校的子弟,喜欢在学校里玩耍,思强的父亲就在学校当领导。 我们各自从家里带了很多吃的,有月饼、梨、石榴、糖果,当然还有报纸,这是为了垫屁股当凳子坐。 平台很大,四周黑黑地,云层里的月亮也不是那么清晰,我们俩就一边吃着一边还聊着什么。 东西是带了不少,可敌不过两个特别能吃的家伙,月亮还没怎么看见,能吃的却都早早的全进了肚子。 一阵秋风吹过,就觉得气氛有些萧瑟,商量一下就结束了此次赏月活动。 回想起来,这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又觉得好温馨好难忘,还有铁工校那块宽敞的露天平台。 除了吃月饼外,成都人还有在中秋节打糍粑、杀鸭子、吃蜜饼等习俗。 其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餐桌上的卤鸭子。 这些鸭子是成都附近大邑、金堂、双流等县上的乡场上饲养的土鸭。 孵出的小鸭儿一下地,就被四县八乡的赶鸭人买下,两三百只、三五百只一齐赶下秧田,就这样一块秧田一块秧田地从新津、双流赶向成都。 经过两三个月后,原来的黄毛鸭儿已变成三两斤重的半大鸭,这些鸭子成都人称为秋仔鸭。 那时,东门外的九眼桥、人民北路的嘉兴市场、南门武侯祠边的牛羊屠宰场、外北城隍庙的禽蛋市场都有大批待卖的秋仔鸭。 用它卤制的成都名菜“卤鸭子”,鲜美肥嫩,肥而不腻,味美可口,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资格的生态鸭。 那时,总府街口的耗子洞张鸭子、华兴街的盘飧市、蒋鸭子就专买这种“卤鸭子”。 可以说“烧卤鸭”是成都人家中秋节餐桌上必备的食品。 除了鸭子,每家每户同时还要买些藕、梨、地瓜、甘蔗等蔬果,这是小娃们最喜欢的果品。 还要专门买些新都出产的“桂花酒”、“桂花糕”、“姜糖”,以便祭了“月亮”后,大人小孩一起食用。 中秋节吃月饼,讲究老规矩的各家,晚上都是要“敬月光”的。 中秋节,学龄前小孩还喜爱牵“兔灯”。 那时春熙路后面的科甲巷、八宝街上的灯笼街、宽窄巷连着的长顺街上,都有着好几家专卖玩具的“耍玩艺店”,可以买到竹蔑纸糊的兔灯,只等小朋友前去挑选。 稍大的孩子会自制小桔灯、孔明灯。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中秋之夜,成都还有赏灯的习俗,因此在合江亭一边赏月一边放河灯和孔明灯的人特别多。 小孩将孔明灯点燃放飞天空,就见夜空中满是冉冉上升的孔明灯,星星点点的,煞是好看。 府河上,盏盏做成莲花状的河灯飘在水面上,一盏灯,就是一个美好的心愿。 记得那时的人们在中秋节好像特别喜欢游新都桂湖。 每到这时,同学、朋友三四就会相互邀约着,或坐火车或骑自行车,乘着“游桂湖”就聚在了一起。 老成都人过中秋节是有很多老的习俗。 成都二三十年代有个习俗,那一夜没有孩子的人家,会跑到瓜棚里去偷瓜,取的是“破瓜”之意。 如果偷瓜时没被瓜主人看见,那就很“灵”,来年说不定真会抱个大胖小子。 过去做生意的成都人在中秋节要抵拢的时候,一定要完成一项重要“业务”,那就是收账。 对商家而言,在中秋前,把各种来来往往的货款、尾款、赊账、烂账捡平抹光,大家都落得个不亏不欠,这过起中秋节来心头才踏实、圆满。 收完账,各人就赶紧去买月饼、买麻饼、买核桃、柿子、石榴、板栗、梨子、佛手等果木回家,亲朋好友之间再送送节礼。 另外,嫁出去的女儿也一定要在中秋节的次日,把丈夫拖到一起,提起月饼瓜果等赶回娘家去拜节。 现在这些老习俗许多已不复存在,人们对月饼的兴趣也渐渐淡漠了许多,更多的就是把中秋当作一个可以休闲的假期,聚在一起打打麻将,喝点小酒,快意一番。 还有的就是出门游玩,被堵在高速路上埋怨着,然后第二年继续被堵着、继续埋怨着,这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 我还是喜欢过去的中秋节,那是因为过去的中秋不仅涵盖了我的许多美好的时光,还有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有着她讲述的月亮故事。 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晚的中秋之夜,母亲是否也在赏着月亮? 祝大家中秋快乐! 下篇再见。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