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舞动人生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图片自网络

舞蹈是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形式。舞蹈早在人类语言还未产生以前,人类就利用舞蹈来交流感情,庆祝胜利。

每当夜幕降临,成都的各个公园以及城市的街头巷尾空旷地带,音乐声此起彼伏,响彻夜空,一群群大姐大妈,扭动着发福的腰姿,舞动着僵硬的手臂,开始跳起了她们的广场舞。她们对舞蹈的热衷,完全可以用“执着”二字来形容。

只要说起广场舞,大家自然就会联想到放着“最弦民族风”,走到哪跳到哪的中国大姐大妈们。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年代,成都的广场舞就开始流行了。当时主要以交谊舞居多,一般都在锦江河边,各公园里跳。跳舞的多数是中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年轻人。

十多二十年后,广场舞越来越壮大,越跳人越多,每座城市的广场,小区空地都出现了跳舞的人群 。舞也从单纯交谊舞发展到民族舞、健身操等舞种。跳舞者以各种舞蹈的特色,形成了不同特色爱好者的舞蹈群。广场舞简直是被大姐大妈们发展成了一种舞蹈事业。

舞蹈群的群主和那些骨恢级爱好者们,自己编排节目,各种舞蹈元素应有尽有,包括广播体操的许多套路都入选其中,编排者们也是煞费苦心,不仅要考虑动作的优美和衔接的流畅,还要便于不同层次的参舞者学习模仿,正因为如此,广场舞具有广泛的受众,圈子越跳越大,无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细胞和没细胞的,都可以一试身手,既愉悦了心情,又活动了筋骨。

我想大姐大妈为什么喜欢跳广场舞?其一,也不是完全为了锻炼身体,估计年轻时候都是文革期间的红小兵、红卫兵,喜欢红歌红舞,这是习惯性的;其二,年轻的时候为生活奔忙,没时间,那个年代也没有这种放松的方式;其三,跳广场舞与旅游相比,大妈们不是舍不得花钱旅游,而是这种不花钱找乐子何乐而不为;其四,大凡女人喜欢诉说,与同龄人唠唠张家长李家短、老年保健等等,交流点经典绯闻也是一种乐趣,你让她有话没地儿说,这不是要憋死大姐大妈们。

成都人民公园(1949年以前叫“少城公园”)地处成都天府广场西,是当时跳交际舞人最多的地方。那个时候,我们也经常去看闹热。傍晚的人民公园,人山人海,只要是空坝的地方,就有人在跳交际舞,有的是朋友同学,有的素不相识,都是为跳舞而来。那个时候也没有音响,一把提琴、一台手风琴,甚至一根笛子就是舞蹈的伴奏。

那个时候男男女女勾肩搭背搂着跳舞,这样的场面我们只是在电影里面看到过,也就是旧上海滩灯红酒绿的生活,在我们眼里就是资产阶级的糜烂腐朽生活。如今活生生就在我们面前,自然对我们来说既新鲜又好奇,恨不得自己也加入其中,跳上一曲,腐朽一盘。

广场舞是舞蹈艺术中称得上最庞大的系统,因多在广场聚集而得名,融自娱性与表演性为一体,以集体舞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

广场舞是大姐大妈们自发地以健身为目的,在广场、院坝等开敞空间上进行的富有韵律的舞蹈,通常伴有高分贝、节奏感强的音乐伴奏。

广场舞在公共场所由大姐大妈们自发组织,参与者多为中老年人,其中又以大姐大妈居多。广场舞是大姐大妈们创造的舞蹈,是专属于她们自己的舞蹈,因为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群体的不同所以广场舞的舞蹈形式也不同。

广场舞是人们普遍参与的健身舞,舞蹈元素多种多样,包括民族舞、现代舞、街舞、拉丁舞等等。广场舞还具有主要作用就是健体强身、娱乐身心、减肥。特别适合大姐、大妈。

舞蹈是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形式。舞蹈早在人类语言还未产生以前,人类就利用舞蹈来交流感情,庆祝胜利。在历史的长河中,大姐大妈们创造了广场舞蹈,发展了广场舞蹈,使这一民间艺术之花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之中。

时光穿越回六七十年代,那个年代的她们,生活还处在解决温饱阶段,她们对舞蹈的向往,只不过是心中的梦想。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上过幼儿园,更没有进过什么舞蹈班,对舞蹈感性认识了大部分都来着荧幕。

记得有一部电影《英雄虎胆》,侦察科长曾泰(于洋)和李月桂亲信阿兰(王晓棠)的一段探戈舞,迷倒了所有观众。于洋英俊潇洒,阿兰风情万种,俩人舞姿优雅洒脱,舞姿挺拔有力、舞步豪放健美,至今都留着大姐大妈心中。

还有一部电影《列宁在十月》,里面有一段精彩天鹅舞,令那个时候的观众百看不厌。舞蹈表现俄罗斯妇女们在劳动之余,在草地上展开双臂模拟天鹅飞翔的姿态翩翩起舞,天鹅穿着白色的蕾丝短裙一次次劈腿的动作,令多少男人眼睛看得发直,现在仍记忆犹新。

当然还有许多老电影里面的精彩舞蹈都是那儿年辰大姐大妈们对舞蹈的最初了解。

舞蹈因为其强大的表现力,往往被呈现在电影中作为推动剧情发展或者传递情感的节点。那个时候电影中那些令人难忘的舞蹈片段,自然就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进入文革后,忠字舞一度风行一时。

忠字舞是文革时期用于广场或游行的队列行进间的歌颂性民众舞蹈。以《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爱的毛主席》、《在北京的金山上》、《满怀豪情迎九大》和语录歌等歌曲为伴唱、伴奏。流行于文革高潮期,时间约在1966—1968年间;九大以后渐趋衰微。

其舞蹈语汇是从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里照搬过来,舞蹈动作粗放、简单、夸张,采取象形表意、图解化的表现手法。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对您讲”,双手按着自己胸部,“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您唱”,两手放到腮帮,仰头望,手指呈放射状地一闪一闪,“千万颗红心”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并,画成一个心的形状比在胸前,跳舞时手里还要挥动红宝书或红绸巾作为道具。它的动作有点像广播体操,显得僵直又生硬的。舞蹈者全身心充溢着朝圣的庄严感,情绪激荡,但由于舞蹈粗糙、僵硬、稚拙,却又让人产生滑稽的感觉。

特别是游行时的忠字舞方阵动辄成百上千人,前后相连可达上万人、队伍逶迤数里,同时载歌载舞前进,有时竟持续十多里路、好几个小时。跳一会儿,步行休息一会儿,交替行进。其场面、规模之庞大,气势之磅礴,为史无前例地恢宏无比、狂热亢奋。

其实现在跳广场舞的大姐大妈就是当年跳忠字舞的主力军,完全是同一拨人,时代在变,跳舞的人却没有变,也可以说,现在的广场舞就是忠字舞的延伸吧!

随着这代人的消失,广场舞也许会渐渐消停。

文革中,有两部样板戏《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可以堪称那个年代舞蹈的经典。

《白毛女》舞剧塑造了喜儿、大春、杨白劳等舞蹈形象,在芭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融汇了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傲人的里程碑,它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结合,创造出了民族芭蕾的世纪精品,并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完美融合的世界奇迹。在音乐创作上,《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音乐几十年来经久不衰,深入人心。

现在跳广场坝坝舞的大姐大妈中间也许就有当年《白毛女》中的喜儿和《红色娘子军》中的英姿飒爽的娘子军女战士。

广场舞现在已成为成都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和城市生活的亮点、风景线。夜阑,静场,路灯渐渐暗了,歌舞退潮了,舞者散去如流星,回到新一天的起点,城市的光与影、动与静就这样错落有致。

大姐大妈们的优雅是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自我纯净,于时间中沉淀下来的生命精华。是文化才情与艺术修养巧妙结合的怡然展示,是生命内蕴和智慧的纯真流泻,跳舞能达到这种境界,也是大姐大妈们舞动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