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谭 ▏初夏,浅走元通古镇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水乡小成都”——元通古镇

歌曲:Mary's Boy Child

喜欢元通古镇,是喜欢它那种虽不张扬、骨子里却处处透着的贵气;又喜欢它的低调,这低调中却蕴含了太多的文化内涵。

川西坝子有崇州,出成都走成温邛高速到约40多公里,就到了崇州了。

崇州古称蜀州,乃川中商贾重地,就有“蜀中之蜀”的说法,地位可见一斑。

最早把崇州很深的记在脑子里的,还是那里的一道吃食——天主堂鸡片。

记得上世纪“改开搞”以后,民间经济开始活跃,就在西一环路外侧通往木综厂的道路上悄然形成市场,市场里就有一卖天主堂鸡片的,很长时间生意都好的不得了。

后来还专程到崇州吃过,这已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四川多古镇。四川古镇多是因商品的转运或交易而形成的,譬如码头,譬如交易集散地,周边的人们就过来参与交易就叫赶场,慢慢的就自然形成场镇了。

在四川,就散落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这样的场镇,聚合着这块土地上人们特有的文化属性和生活热情。

崇州也有古镇,如今名气最大的就是街子古镇了。

街子我是常去的,因二十多年前母亲大人驾鹤西去后,每年的清明都会去天国山看望她,就得从街子路过。

以前的街子古镇人不太多,也安静,我就喜欢去河边喝茶,一坐就很久。

这二十年来,街子开发得很成功,周边修建了许多楼盘,外来人也多了,还搞起了不少的客栈,很繁华的样子,也多了许多的浮躁。

我觉得,一个古镇的原汁味能保留多少,就取决于两大因素,一为是否修旧如旧,二是原住民的多寡。如丽江,本地人几乎都被外来人挤出,就只剩空壳了。又如洛带、黄龙溪,好好的就被重新装修一遍,虽然有了好多的“A”,古镇的味道却没了。

没了原汁味和特色的所谓古镇,就很难安顿人的心,也就少了吸引力。

天天窝在城里,出门就碰见云端的高楼,好容易溜达到乡下场镇,要的是乡间的厚皮菜,谁会跑到这里来点一盘东海里的大虾,稀罕这里的土洋盘?

万幸的是,与其他古镇相比,崇州的元通似乎尚未被那些“慧眼”所相中,也就能将一些古朴的痕迹保留到今日。这元通在我心里就替换了街子的角色。

元通也是受惠于都江堰的福泽。那文井江从龙门山里蜿蜒着梭起出来,刚出山不久就和味江、泊江河汇合在一起,就有了汇江。

三江交汇形成嘞三角洲,这一带就是元通古镇。

古老的元通就是因码头而成镇的。以前蜀道难,交通多是水路,元通是文井江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水运码头。可以说元通是因水运而起,因生意而兴的。

元通镇又叫元通场。自从有了码头以后,这里就商贾川流不息,舟楫往来不断。据说这里最早可以溯至东汉时期。

我甚至可以想象,不知是那谁看到这里地势开阔水势平缓,就在这里泊下第一条船。然后人们就赶着马车载着货物到这里来回着,然后就不想走了,就在这里修房子住下来,在这里做买卖,生儿育女,有了第一批元通人。

心中默念一下元通的历史,你会发现,最早“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也应该包括这里。从东汉到东晋,从唐到宋再到清,元通的历史就是一部八方来客的历史,一部繁荣的历史。

唐代在今长寿街口建圣佛寺(后名长寿寺),此后吸引历代文人墨客来此观涛题诗,寄居读书。

宋代淳熙元年又建景德寺于场口,寺旁即景德场。

到了明代,景德场往下下移,同时,三角洲之南的大罗寺往上移,合二场为一。

这以后,又改圣佛寺为圆通寺,后即以圆通为镇名,简称元通。

元通镇南面高岗上有瓦窑坎,出产的土陶和黄绿釉瓷以物美价廉而著名。

尤为惊叹的是,这里还可以浇铸出一吨以上的大铁鼎、巨型铁磐、铁钟,其工艺传承至今已五、六百年了。

这里还是竹器、川芎、粮油的集散地,外省商人纷至沓来,沿江上下码头相接转运。

据说早在明代,元通就有“良田数万亩,烟火数千家”之说。

到了清朝时期,南方各省客商纷纷来此建馆兴业,这元通就有了“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的盛况。可见元通之繁荣景象绝非一般。

若非后来陆路交通逐渐发达,致使水运凋落;或若非元通因地势受限影响其发展,估计弄它个正县级乃至正地级毫无问题。

走在元通的古道上,你会体验到一种久别的老成都感觉。

镇上的主要建筑都沿文井江而建,数百户人家临河而居。生活在文井江边的元通居民,家家的后院里都有石阶可以下到河边。这就有些像旧时成都府河边上的人家。

而且,这里的建筑和老成都的模样是惊人般的相似,居民的言行中也透着一股老成都人的闲散和热情。

究其缘由,元通和成都有一样是相通的。他俩在古时都曾是一座多元包容的移民城市。于是这里便有“千年小成都”之美誉。

如今,站在增福横街的尽头,就是宽阔的江面,江风拂来,过往的人声鼎沸早已成过眼烟云。以前的这条街道可是熙熙攘攘的,脚下的石板路不知留下多少来自八方的脚印。

增福街与增福横街交汇的街口,有个全木制结构的阁楼,这就是我喜欢的夏家茶楼。

走进,寻一把竹椅坐下。向女主人要一碗盖碗儿茶喝着。十元一碗的茉莉花茶很香,噙一口,香气就在身体里散发着,很舒服。

茶楼是两层。里面有个老虎灶,只不过是改良版的,烧蜂窝煤。水瓮倒是也有一个,就只是摆设了。

我给女主人讲,能否把水瓮也过火,可以用热水。女主人摇摇头,说那样煤气味太大,许多客人受不了。

想想也是,天然气多年,煤气早就闻不惯了。

最让人待见的是屋里的那口古井,依然还有水,依然还能泡茶喝,这就让人很喜悦。平日里有个很重的木井盖盖着,井盖上有字,写着“夏家古井词”。

古井临近江边,四周也未见工业,想来应该仍然是干净的。若是想井想得受不了的成都人,也可以来这里看看古井,一解相思愁绪。

再往里走,有个天井,光线投射下来,把楼里映照得很光亮,看着就很有川西特有的民居味道。

女主人是夏家孙媳妇,守着茶楼也有许多年了。每次去,都要和她摆些有关夏家的龙门阵。

这栋楼是夏家爷爷夏永清的作品,应该是在清末民初修建的,真正的百年建筑了。

夏永清做生意是把好手,远近闻名。有了第一桶金、第二桶金后,就在这条街上建起了这夏家楼房。

那时,增福横街至江边还不是断头路,是有座汇江桥的。只是在1986年重建时,才挪到现在的双凤街口。

古汇江桥是铁杆桥,连接着两岸。桥下就是码头。那年月,那些马车、牛车、鸡公车、轿子还有行人,就在桥上走着。

那时的增福横街两旁全是铺面,整日里行人络绎不绝,恰如晃眼儿春熙路一般。

那时的夏家做的还不是茶楼生意,开茶铺是后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事了。

旧时的夏家楼,临街是铺面,后堂是居家。夏老爷子就住在天井左侧的屋里(屋里现在放着一张明清样式的床,我前几天去喝茶,正好有人想买这张床)。夏家孙媳讲,楼上几乎都是用来招呼客人的。

元通的清明会十分热闹。那时,一到清明会,夏家的楼里就云集了八方来客。

据说,夏家经营的项目很多,同时也做些鸦片生意。鸦片生意来钱快。

夏老爷子很聪明,也很有预感。据说就在要临近解放时,夏永清突然把家里的田地都给卖了,就让人很难理解。

原来这夏老爷子厉害,思想活泛、鼻子也灵,能嗅出时代气息。于是就自动降级,犹如麻将自动降番一样。如此,果真就躲过一场大灾,留在了人民的队伍里。

解放了,夏家因目击家产少而未能入列地主富农,也就保住了夏家楼房,也才有今日之夏家茶楼。

街坊邻居不禁暗自揣测,莫非这夏家早就私通共军?

夏老爷子是在文革刚一开始就走了,走的时候的身份是“四类分子”,也因这“四类分子”,夏家楼里就被人强占,挤进来若干家乡亲们一起住着。

我问夏老爷子走时高寿几何,女主人摇摇头,说不知道。

我又问夏家老夫人仙逝时间,说是八十年代严打时期走的。

严打时老夫人的两个孙子双双被筐起,老夫人觉得冤枉,一气之下就走了,享年95岁。

我推算了一下,老夫人应该是1888年左右出生的。如此,夏永清老爷子走时应该有八十多了。

我这边推算着,那边夏家孙媳就找出一张老夫人的照片。镜框上全是灰尘,见我要拍照,她就赶紧擦拭干净。

待落实政策,强占的那几家最终撤离,已是1989年底了,夏家茶楼终在1990念得以开张。

百年夏家阁楼,见证了元通古镇的沧桑岁月,见证了古码头的兴衰,也目睹了增福横街的春夏秋冬。

同时,它也映射了中国历史的各个节点。

在夏家茶楼喝茶,你还可以注意另外一个细节,那就是燕窝。也许燕子最知道什么地方最适合居住,百年本身就是福泽。

我仔细数了数,一楼茶铺里就有四个。

你在这里静静地品着茶香,燕子就在空中忙碌地来回飞着,并不怕人。

元通古镇很安静,不喧哗,不吵闹,就是个古朴的小镇。在不赶集的日子里,街上很安静,走在石板路上,你能清晰的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尤其是在小雨的时候,那种意境更是软化心旌,抬眼望去,仿佛那屋顶的飞檐翘角都被这雨水柔软了。

都说元通古镇有三绝。

一绝:庭院深深三进大院的黄氏故居,麒麟街上的黄家大院。这是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落,是元通镇大地主黄光辉的住宅;

二绝:老街老桥清嘉庆年的永利桥;

三绝:三江汇流上演"清明上河图" 。

我很差异这镇上的古迹保护。走过元通,你会发现这里的古、老建筑要比其它古镇要多得多,保护的也好。

除了那些深宅大院、各地会馆,还有长寿禅院、圆道寺、关帝庙、宅角庙、杨泗庙以及天主教堂。

元通是个包容的古镇,也是个能容得下历史的古镇,似乎这里的人们不是那么的冲动。

来古镇是要关心美食的。元通古镇有两样吃食比较特色,一个是花椒板鸭,一个是小书油花。

还有就是所谓的人气饭店“黄豆花”,我吃过两次,生意真是不错,特色倒是没看出来。尤其是人一多,那豆花就变得冷冷的,受不了。

从牌坊进古镇,右边有一家卖荞面的。房子就是过去成都常见的门板户,只是招牌有些吓人——十字坡。

前些年我第一次进店时,里面坐着两个女人,就小心翼翼的问,有没有包子卖,女人回答没有。再问,你是不是姓孙,见女人摇头,这才放下心来,就安心的要了一碗荞面吃。

离开十字坡荞面馆,终忍不住又回头望望,还是想不明白,这么低调的门面,为何要起这么个高调的名字。

荞面馆的对面有家饭馆,门口飘扬着一面旗子,上书什么什么电视台推荐的。这家我吃过,有凉拌肉、有血旺,也有豆花,堂子不算大,味道还可以。

牌坊外面有一家卖蹄花的,本想来上一支优秀的前蹄,无奈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注意你的胆囊!于是只得收纳住欲滴的哈喇子,退后一步自然宽。

喜欢元通古镇,是喜欢它那种虽不张扬、骨子里却处处透着的贵气;又喜欢它的低调,这低调中却蕴含了太多的文化内涵。这一点,恐怕是那些大名鼎鼎的古镇所不能比的。

倚坐在吊脚楼的窗前,捧一杯香茶,看江水静静从身边流过,体会那一种原始古朴的感觉,心底好不悠然自在。

这就是元通古镇予我的安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