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打餐馆,是许多人的经历 ![]() 歌曲:千万次的问(刘欢)“ 中餐馆,有着我们共同的历史。” 打餐馆,这三个字,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它的真正含义。这是留学生们对在餐馆里做工的称呼,打工挣钱也。 曾经听朋友说过,她父亲早年在美国读麻省理工学院,也打餐馆。后来回国参加祖国建设,手臂上有烫伤疤痕为证。89年,90年,她已经快40了,还和我一起在美国读一个没人听说过的大学。同时也和我一起打餐馆。 所以打餐馆应该是有悠久传统的。 中国留学生一般都只打中国餐馆,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今天就说说30年前那些人。 这是一个非常小的餐馆,一共就四个人。老板娘做前台,老板和一位员工炒菜,我做服务员。 老板娘是香港人,总是快快乐乐的。她心地善良,晚饭和他们一家一起吃,她总叫我别客气,吃好的。 老板从没说过他是哪里人。他又高又瘦,精力旺盛,每次一忙起来,他就边炒菜边唱歌,唱的什么呢?“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不禁让我非常好奇他的经历。 他们夫妻俩勤勤恳恳地经营这家小店几十年,生意一直不好不坏。妥妥的把孩子送进了名校,然后就卖了店,退休了。 老板娘说过一句话:我都20年没去过海边了。其实开车15分钟就能到海边。我不记得他们有星期天,也许一年休息一天吧。 还有两位经理。一位是台湾人,曾经在纽约开过大餐馆,大约是亏了钱,小道消息说他是因为赌。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个小经理,每天穿着那一套一模一样的西服。头发抹的发亮。 最记得他对我说的话:“小妹,不要气馁,20年前的台湾留学生和你们今天一样。总有一天,你会写回忆录,把我们都写进去的。” 没想到今天我就在这里写他! 其实当时的他和我一样的落魄。我很快换了挣钱更多的餐馆。不知道他后来如何了。 另一位经理是香港人。餐馆是当地最高端的中餐馆,常有名人来。他曾经是德州某大学教授,在德州石油业发大财时,他转了业,却没有完全退掉那一身书卷气息。他头发稍秃,带着眼镜。 他对我们这帮留学生是严厉的,不时骂几句,还不忘常讨好一下老爸(老板)。但排班时,又是照顾这帮留学生的,我们总有挣钱的班。据他说,那个餐馆里走出了医生、律师、工程师…… 有好多共患难的伙伴。 朱莉亚,音乐学院高材生。中午休息会带着我们几个小的去隔壁酒店大厅弹几首钢琴曲,暂时忘记我们的烦恼。 不爱出声的老哥,会六种语言。忙季打工,淡季找个世界的角落,住下来练习当地语言。 还有顺手帮我抬那一大盘子脏碗的各位兄台。还有肩上扛着一大盘各式菜,菜汤顺着滴的妞妞姐。(其实我也不比她好多少)。 忘不了的还有开着红跑车、特意和我说普通话、带我去夜总会的大眼睛、卷头发的马来妹妹,一个爽快的大妹子。 还有娴静的政法系大姐,脾气暴躁的大厨。同样脾气暴躁,敢和大厨对骂的越南大哥,还有笨手笨脚送外卖的清华高材生。 你们现在可都好? 中餐馆,有着我们共同的历史。 完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