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谭 ▏甜甜的古川菜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渐渐消失的三合泥

歌曲:轻夜留声(侃侃)

甜甜的古川菜

作者  平叔


不禁想弱弱的问一句,在万千世人追捧川菜的时候,又有几人知道那碗腻歪歪、甜滋滋的“三合泥”?

1

说起成都人口味的特点,担怕是没得哪个不会说起一个“辣”字,似乎成都人的锅儿碗儿乃至嘴巴的颜色,一天到晚都全是红鲜鲜的。

的确,细数那些闻名遐迩的川菜,像夫妻肺片、水煮肉片、麻婆豆腐、毛血旺等等,远远望去,都是红油浮面。至于火锅,更是“煮国山河一片红”。

听到过一个说法,叫成都人“无辣不欢”。

这种“无辣不欢”甚至刮起了一阵味觉的龙卷风,将红色的川菜吹到了祖国乃至海外的各个角落,就染红了大大小小的盘碗锅盏,也因此集约了川菜的万千粉丝。

于是,去成都吃辣、去成都吃串串、去成都烫火锅,一时间就成了这些川菜铁杆粉丝的朝圣心愿。

在世人眼里,川菜就是辣,成都人就是负责吃辣的。

不禁想弱弱的问一句,在万千世人追捧川菜的时候,又有几人知道那碗腻歪歪、甜滋滋的“三合泥”?

2

我一直认为成都与江浙一带是有着某种契合的,这种契合甚至很久远。

早在唐代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这扬就是浙江的扬州,益就是今天的成都。

那时,扬州和成都的经济地位在国内是很牛叉的,就是数一数二的位置。

到了现在,讨论哪座城市更休闲,也总是喜欢将成都与杭州放在一起作比较,其它城市靠不拢边。

其实,这两地还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吃甜。

看到这里,大家不要以为平叔犯糊涂了,其实古成都人的口味原本就是嗜甜的,这一点与江浙并无差异。

非要找出不同点,古成都人无非就是多吃几颗花椒而已。

辣椒入川是明末清初的事,而成都人渐渐养成吃辣的习惯,则应该是在清代道光年间的时候。

成都人吃辣的历史与湖南人差不多。

都晓得眉山诗人苏东坡是个大吃货,也喜欢有事无事腰杆上栓根围腰进厨房操练。

从他在杭州当官期间开发的菜式就可以看出,无论是“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都是甜兮兮的,却无一带麻辣味的。

这不奇怪,身为宋朝的四川人,苏东坡一辈子都不晓得辣椒是个啥东东,不要说吃,就连听都没听说过。

那个时候,中国辣椒的仙人板板们都还在巴西的田坝头呆倒起的,只能眼巴巴的眺望中国的四川。

那二年生做菜,调料最多也就是用点老姜、花椒、藠头一类,然后就是糖。

3

那个时候的蜀人,就是喜好那一口甜的。菜要吃甜的,点心要吃甜的,连汤都喜欢喝甜的(就是糖开水)。

我不晓得那个时候兴不兴糖尿病,反正那些遥远年代的四川人就是喜欢吃甜食。

要晓得,在魏晋时期和几乎整个中国古代,甜味都是一种奢侈的味道,并不是一般人家所以都能够食用的,得有足够的票票和身份。

而四川人却顿顿可以吃到甜食,在当时是相当拽的。

再早些的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与朝臣诏》就有:

新城孟太守道,

蜀睹豚鸡骛味皆淡,

故蜀人作食,

喜着饴蜜。

这意思就是说,四川人觉得鸡和猪的味道太寡淡,在烹制这些食材的时候,喜欢用糖和蜂蜜来调味。

饴糖就是街上敲得“叮当”响的麻糖,也叫麦芽糖,可以吃耍,也可以用来泡泡菜,脆。

四川曾广种甘蔗,内江就曾是著名的“甜城”,出产的白糖简直呡甜。

内江隔壁子就是“盐都”自贡,一甜一咸,相映成辉,也是过往的一段佳话。

回忆小时候,受到的教育都是吃盐好。盐,一天不吃都会没力气,所以只要嘴巴受得了,就可以不限量的吃。

糖吃了不好,吃多了一个是坏牙齿,二是要号票,吃多了罐罐里几下就没得了。

现在好了,一防高血压,二防糖尿病,弄得这两样都不敢多吃了。

4

有点像干部对调,虽然不在一个朝代。

北宋四川人苏东坡去了杭州,在杭州当官、弄吃的。

而南宋浙江绍兴的陆游,则来到成都当官、做吃的。

两个文豪都喜欢捣鼓美食。

陆游曾在《饭罢戏作》中写到:

东门买彘骨,

醢酱点橙薤。

蒸鸡最知名,

美不数鱼鳖。”

这里的“彘”即“猪”,“彘骨”是猪排。

而东门的猪我想也许就是地道的成华猪,这种黑毛猪儿是成都土著,有农谚曾形象地描述该土猪儿:

“金钱耳、三道箍,

稀毛白皮船底肚,

骡子屁股泥鳅尾,

羊蹄钉奶是成华猪”。

成华猪用来炒回锅肉更是猪中上品,不过那时成都的馆子里还没得“火锅肉”这道菜。回锅肉的要素之一、郫县豆瓣问世都还要继续等500多年。

这天,美食家陆游心情好,就在家里做几个菜与家人享用。

一道鱼酱烧排骨。先把排骨备好,再将藠头切丝和香料拌和,加入排骨码味,然后用鱼酱一起烹制。

这道菜,猪排与鱼酱混合烹制,味道估计巴适。

我在想,陆游会不会放点蜂蜜进去调味?

陆游的蒸鸡也是一绝。他把小公鸡打挣干净后,然后用蜂蜜涂抹鸡身体,再在鸡屁股部位划开一条口子,将香菌、大葱等作料塞进鸡肚子里,然后慢火蒸制。菜成,香气扑鼻,汤色肉质俱佳。

可以看出,无论是东坡先生还是陆放翁先生,所做之菜皆为清淡口味。此时的川菜与江浙菜并无本质区别。

5

事实是,古代四川人喜甜,可现代四川人又为何喜辣?回答有两点,一是辣椒入了川,二是因为人种变了。

辣椒虽然进来了,但人的口味通常是不容易改变的,那么为何四川人的口味为何会由嗜甜转辣呢?

古代四川人,早就被一轮又一轮的战祸屠杀大半,如今的四川人大多是外来移民的后裔。

外来人带来了不同的口味,最终成就了麻辣的现代川味。

在辣椒入川、新川菜体系形成过程中,在甜甜与咸鲜、与麻辣的争斗中,甜甜似乎一路走下风。

比如夹沙肉斗不过咸烧白,三合泥斗不过麻婆豆腐,甜水面斗不过夫妻肺片,糖油果子三大炮斗不过串串等等。

我想,这是否就在昭示,生活里的甜美再浪漫,总没有柴米油盐来得深远。我们所需要的是贴切的适口,而腻味只能偶尔为之。

6

我写这篇文章实际是要歌颂甜食的,歌颂曾经辉煌过的成都甜食。

无奈的是,不管这些味道还存在与否,我毕竟久未尝试了,就只能在记忆里慢慢的往回寻找了。

……

三合泥是由成都人董树山研创的,后来主要由老字号古月胡甜食店和雪园甜食店经营。那些年,在成都春熙路口和九眼桥是可以品尝到正宗三合泥的滋味的。

最应该记得的,是在原来的中心菜市场,在接近文化宫拐角的巷子里有一家专卖三合泥的小店。

门口一口大炒锅,磨成粉的大米糯米黄豆在锅里用猪油慢慢炒,炒时加入白糖或红糖,以及炒好的花生碎粒等配料。炒熟以后一般一直用小火煨着,是不是翻炒一下,保持不糊锅就可以了。

这样我们去吃的时候,三合泥还是热腾腾的,随时可以盛一碗给你。

原西御街口有家店招“口吅品”甜食店,很多人都应该记得。

店里有一口一米直径的大铁锅,慢慢烩出冰糖红苕

冰糖红苕根根浸红,色泽油亮,入口香甜,就被食客唤作“红土洋参”。

至今仍叫人思之难忘。

以前牛市口有家“红糖汤圆”,其汤圆又大又甜又爽滑,人称其为“天鹅蛋”。

红糖汤圆”一碗4个,吃两碗便可当一顿早餐。

说起成都名气最大的甜食,就应该是赖汤圆了。

赖汤圆老板叫赖元鑫,她从1894年起就在成都沿街煮卖汤圆。

他制作的汤圆煮时不烂皮、不露馅、不浑汤,吃时不粘筷、不粘牙、不腻口,滋润香甜,爽滑软糯。

赖元鑫一直沿街叫卖,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在总府街口买了间铺面。从此坐店经营,正式取名为赖汤圆。

赖元鑫做的汤圆是赖汤圆郭汤圆就是郭永发捏的汤圆。

郭永发是中江县蟠龙寺人,早年随兄到成都,在喇嘛寺附近同乡的汤圆作坊里帮工,不久便开始自己在北门大桥一带沿街叫卖。最后挣了钱,就在北大街开了间郭汤圆。

两个汤圆都在成都闹昂了,一时间就有“南赖,北郭”的说法。

历史古老的应该是糖油果子,据说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

糖油果子“是糯米搓成圆球下锅炸,外面裹了一层焦红糖,穿成一串,果子里面是空心的,吃起来有发酵过的微酸和淡淡的酒味,这是极品的味道。

三大炮是由糯米、红糖、芝麻、黄豆制作的一种小吃。

每份(盘)只有三坨,而且是现在热锅盆中抓出一大坨糍粑分为三小坨后,就用出吃奶的力摔向案板中央。

由于案板一边放有钢碟,因击打案板而震动时发出金属响声,只听见“砰砰砰”三声,三坨糍粑如弹丸般射向对面斜靠的竹簸上,就被分为“铁炮”,“火炮”,“枪炮”,故名“三大炮”。

炮弹滚入下面装满芝麻粉、黄豆粉的竹簸中,就披上了一层黄豆粉末。

将三坨糍粑捡入盘中,再浇上浓浓的红糖汁,就可以吃了。

……

甜的现实里,还有诸如冰粉、凉糕、红糖锅盔、混糖锅盔、蒸蒸糕、叶儿粑、醪糟粉子……,都是甜口味的,举不胜举。

成都就是一座美食甜城,因为古川菜就是甜甜的。

7

在甜食与麻辣的搏击中,并非全都能分出胜负,其中不乏难解难分的,最后竟相互融合在一起了。

甜水面、钟水饺、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火锅肉……等等,就是融合的经典。

其实,在川菜的形成过程中,就是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不仅是甜与辣,也包含了各个菜系的精华。

川菜的辣是表象,甜才是精华,是历史,是过筋过脉的拿捏。

川菜不可缺糖,不可滥用糖,用糖是手段,调味是目的。

可以说,不会用糖的厨子,永远是伪川菜厨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