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德瑛 ▏成都出租车的兴起与普及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中日出租车

成都出租车的兴起与普及

文/龙德瑛

走在成都的街头,车流如河,黄绿两色的出租车,是车流中一道亮丽的彩虹,成为公交车之外,外地来客和市民出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交通工具。

成都的出租车以它的方便快捷和经济实惠,深深地溶进了成都市民的生活。站在街头放眼望去,出租车一辆接一辆满街都是,虽然如此,市民们仍然对上下班高峰时期、下雨、过年过节时出现的打的难颇多怨言。仅此一点,就可以知道,出租车和成都市民生活的联系有多紧密。

很难设想,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高速前进的当紧社会,假如成都哪一天没有了出租车,整个都市生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然而,成都的的确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出租车的。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青年路卖服装的个体户的崭露头角,出租车作为一个新鲜事,开始在成都出现。

从最初的“零星散打”到初具规模,形成一个行业,成都的出租车走了好几年的时间。

而真正让市民接受它,亲近它,把它看作“比自家的私家车还方便”,成都的出租车,又走了很长一段时间。其间,它经历了自身的发展、规范,克服了打表做手脚、绕路、宰客等种种弊端……

80年代 “贵族消费”的出租车生意很冷清

在成都市公用局退休职工李先生的记忆中,改革开放初期的出租车,少得可怜,“全成都市也就那么二、三十辆吧,寂寥地散落在锦江宾馆、成都饭店等高档去处的门口,属于‘贵族消费’,不关市民痛痒,唯一与市民生活有联系的,就是作为一种谈资,在饭后茶余,挂在一些爱‘翀壳子’的市民的嘴上”。

据李先生回忆,上世纪这些贵族车的车型主要有公爵尼桑、波罗乃兹、拉达等车型,没有起步价,也没有公里价,到哪里收多少钱,全靠“讲价”。出租车司机“漫天喊价”,顾客“就地还钱”,因为“还价”过低,遭遇司机讥讽谩骂而引发纠纷的事情时有发生,加之当时做生意的个体户以“上过山”的人居多,几场架打下来再传闻开去,不禁让许多市民也将出租车司机划入了“从山上下来的”人之列,从心理上更进一步加大了与出租车的距离。

1984年12月,四川地区第一家合资公司“中日出租汽车公司”成立,日方以400辆白色马自达929连同原装计价器一起出资入股,以起步价12.6元,每公里0.7元的明码实价,开成都出租车打表收费之先河,然而,12.6元的起步价,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仍然是想也不敢去想的事情。

李先生说,“那时候,成都市国防保密大厂二级工月工资39元,市属国营厂二级工月工资36元,乘公共汽车起价4分钱,坐出租车起价就是十来块,一个二级工小半月的工资,谁敢去打出租呀?”

于是,马自达929也只好步波罗乃兹等豪华出租车的后尘,前往锦江宾馆、岷山饭店去等外宾的生意。

市场需求有限,车身逐渐老化,车辆维修费用又居高不下,苦苦支撑到1991年,公爵尼桑等 “豪华车”黯然退出成都出租车市场。

马自达929紧随其后,于1992年告别成都出租车市场。

同年,一款叫做“福特彩雄”的豪华轿车进入成都出租车市场。

比起马自达929来,“福特彩雄”起步价10元,要低2.6元,但是每公里2.5元的价格,又要高出马自达一长截,老百姓还是嫌贵,大约1996年左右,“福特彩雄”车也以退市告终。

90年代中期  出租车转型“平民消费”

高档出租车的纷纷败走蓉城,终于让经营者开始反省、把目光投向普通市民,对出租车市场的车型、价格重新定位。

1992年,夏利、奥拓、富康、桑塔纳等中低档次的出租车开始崛起。随即,奥拓和夏利以低廉的价格取胜,称雄成都出租车市场。奥拓和夏利在市场上的大受青睐,大大地改观了出租车市场的冷清局面,尤其是奥拓,5元的起步价加每公里0.5元的计程费,终结了出租车的“贵族消费”时代,宣告了出租车“平民消费”全流通时代的到来。

很快,“打的”就作为社会流行语和一种消费时尚,在年轻人中间流行开来,并且缓慢地浸润进中、老年市民的生活。

尽管在年纪偏大的市民那里,“打的”仍然是一种奢侈,但是,这样的价格已经能够接受了——于是,在节假日傍晚成都的街头巷尾,就出现了这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对衣衫整洁的老夫妇彬彬有礼将来家做客的亲朋好友送出家门,陪着走到街边,潇洒地一挥手,招上一辆出租,不由分说,扔下20元给司机,拉开车门,将还在谦让的客人一把推送进去,然后踌躇满志地挥手送别。

很可能,这些老人平时是舍不得打的的,但这时,他们会因为自己体面地尽了礼数而觉得这个钱花得很值。而他们自己,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也会坐两三盘轿车;有了病痛,也会打的上医院……不过,眼睛还是要放尖一点哦,如果把夏利当成奥拓叫了,每公里就要多两角钱罗。

一位的哥说,那个时候,他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客人已经拉开车门要上车了,这时只要后面来了一辆奥拓,砰,门一关,生意跑到奥拓车上去了!

奥拓车才上市时,因为名字谐音“拗脱”,很不被一些生意人看好,而奥拓凭借两角钱的差价,在出租行业的大行其道,却让夏利司机热辣辣的眼红:唉,奥拓原来是专门“拗脱”我生意的嗦!

2002年,对出租车市场的启动和繁荣立下汗马之功的夏利、奥拓,因为该市场的红火而开始退市,被桑塔纳、爱丽舍、捷达等取而代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出租车“顶子”的“双轨制” 让一批司机先富起来

出租车行业的崛起,给成都市民带来方便,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给社会提供了上万个的就业机会,培育了成都市民出行对租车消费习惯的同时,出租车司机们,也从中获得了远远高于一般市民的收入,而最早进入成都出租车市场的的哥的姐们,则此为该行业“先富裕起来的”人。

现在,成都出租车公司所拥有的运营权,也就是“顶子”,早就是通过拍卖来获得了。成都市出租车一个“顶子”的运营年限为20年,价格从十多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随着出租车市场的兴盛和繁荣,“顶子”价格是水涨船高,1997年,曾创下高达42万元的天价!

出租车公司买来顶子后,再以5年为一个时段,发包给司机。司机除一次性给公司缴纳一定数量的顶子钱(承包费)外,每月还须再向公司缴纳数千元的规费,之后,剩下的钱才是自己的。

“顶子”钱和规费由各出租车公司自行和司机约定。当然,顶子买得越贵,司机需缴纳的“顶子”钱和规费也就越高。

一个出租车司机要想在5年的承包期内收回成本,只有人歇车不歇,配两个司机, 24小时的连轴转,一白一黑交换着开才行。一般情况下,出钱承包者为“正驾”,开白天,被“正驾”聘请者为“聘驾”。“正驾”每月可挣5000元左右,“聘驾”3000元左右。

虽然很辛苦,但是在大家工资都不是很高的1995年前后,这样的工资是不是很令人羡慕呢?

如果无需缴纳顶子费和规费呢?那不就发了吗?

Ok!在成都出租车行业,就有这样一批拥有自己的“顶子”而无需缴纳规费的的哥的姐。他们手中的顶子,是出租车市场起步早期,享受政策优惠,以每顶1万元的价格卖给他们的。这些享受了政策优惠的顶子,在成都出租车业,被称作“老顶子”。

“老顶子”名义上每月要缴纳4000余元的规费,但是其中有3000元以“提前预交承包金”冲抵,实际所缴纳的现金不过1000多元,并且还要随承包年限的增加而降低!

老顶子相当于双轨制中的“计划指标”。有老顶子的驾驶员,就是成天坐在家里玩,出钱请两个人给他开车,每月轻轻松松收入5、6千元;如果转包,除了像公司一样收规费,还可以收聘驾最低5万元的顶子费。

尽管成都市公用局有文件规定,享受了政策优惠的“老顶子”严禁转包。但是,在当时市场“顶子”高达几十万元、规费最高达7000元左右的情况下,“老顶子”的拥有者如何抵御得了这唾手可得的金钱诱惑?况且“老顶子”的转包费,还远比出租车公司便宜呢!于是,就出现了老顶子驾驶员一面享受着政策优惠,一面将车以市场价转包的情况。

勿庸讳言,在成都市出租车顶子已经实行拍卖的情况下,老顶子的存在,的确是对新顶子的一种不公平;新顶子价格越高,对老顶子的非法转租转包就越有利。况且,在上世纪90年代,这样的“老顶子”还占据着成都出租车市场半壁以上的河山!

我不清楚老顶子的运营期限是否也是20年。如果是的话,老顶子退出市场的时间也为时不远了。

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发展,我们唯一可以安慰的是,出租车市场“双轨制”的存在,尽管让“新顶子”的的哥的姐感到不公平,但是没有阻碍成都出租车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顶子”对“老顶子”形成的历史原因,也予以了更为充分的体谅,而那些先富了起来的的哥的姐们,则对改革开放带给他们的机遇和财富,心存深深的感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