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者为曾炳昆 作者▕ 平叔 老话说成都有三多,闲人多、茶馆多、厕所多。这其实就是说成都人生得闲,闲得来天天都要泡茶馆,所以茶馆就特别多,这人的茶水一旦喝通,就要拼命往厕所里面跑,所以厕所也就特别多。如此,成都就成了天下闻名的“三多”休闲城。
当年号称“蓉城三绝”的扬琴大师李德才、竹琴名家贾树三、相书名家曾炳昆就常在这些茶馆里演巡回出。 说到四川的曲艺,那也是成都的一“多”。 只是亏了而今眼目下的我们,如今许多的曲种我们已经很难再有机会欣赏到了,大多都面临或已经失传了。 或许不保护多半还好一些。 在当年风靡成都的“蓉城三绝”里,有个相书名家叫曾炳昆,这就是我今天主要想摆的龙门阵。
简单一点说,相书就是成都特有的单口相声兼口技的一种表演形式。 如果估到要追根溯源,相书应该是从人家北京的相声变异而来的。 早期的相声有明暗之分,明相声就是我们常见的相声,也就是侯宝林马三立郭德纲说的那种。而所谓暗相声顾名思义,就是人躲起来说,演员表演时不直接面对观众,而是隐身在一顶布帐里进行表演。暗相声更多的像是口技,可以摹拟人言鸟语世间声音,属于“暗箱操作”的表演艺术。
四川同化力太强,暗相声到成都没多久,入乡随俗,口技技能融合幽默的四川方言,就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摹仿各种声音,而是赋予了更为风趣的故事性表演,就有了成都的“相书”。
曾炳昆能创作善表演,勇于创新,将相书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曾炳昆传有弟子刘玉清、罗俊林、曾小昆(其子)等,再传弟子是鲁国华。 相书表演时,演员在高约5尺、宽约3尺的布帐内,凭一张嘴和几件简单的道具(如醒木、铜铃、碗、碟)摹拟各种音响描绘环境,摹拟人物对话,讲述故事的情节。 曾炳昆曾创作了大量的相书作品,其中有个保留节目叫《逗街》,相当经典,流传也很广。 《逗街》奇妙地将成都市的街道名称有机的组合起来,每次表演时,曾炳昆都是轻松的随口讲出,可以任意的增删修正,每次都不完全一样,但都能引得听众会心的哈哈大笑,个个乐在其中,掌声不是一般的热烈。 观看此人,长发(街)绾髻,头戴一顶纱帽(街),黄酱酱的一张黄皮(黄陂公所),双眼(井)有神,一根蒜头鼻铁实(笔帖式),颔下胡子(福字街),似乎龙须(巷)。 身上那件衣服(街),上用金丝(街)盘成九龙(巷)。腰间围了一根玉带(桥),挂了一把刀子(巷),刀鞘子上嵌着八宝(街)。背背黄伞(巷),左手捏根烟袋(巷),右手执把铜扇(同善桥),上面银丝(街)嵌起双凤(桥)、蝴蝶(福德街)。下半节(巷)一条灯笼(街)凡裤(藩库街)。惋惜一双脚板(爵版街),长得黑黢黢的,如同铁脚(巷)个别。 随着又念首经(守经街)。不知道念的是喇嘛寺学回来的南打经(南打金街),仍是海会寺学回来的北打经(北打金街)。 桌子上的供果到底给哪个吃?两个丫头,一个叫上莲,一个叫下莲,不给上莲吃(池),当然就给下莲吃(池)。总之是莲花吃(池)嘛。 公馆左手边用青石(桥)雕了一座狮子(巷),右手边用玉石(街)雕了一座白象(庵);大门顶上两条青龙(巷),两条玉龙(街),旁边夹个珠宝(街)。房檐吊起一对灯笼(街)。当中一道不是大塘坎,是铁门坎。 门口一副对联,上联是: “万福桥头,提督(街)将军(街)走马(街)”; 下联是:“天祥寺内,状元(街)学道(街)抚琴(台)”。 额子(横联)是“忠孝(巷)人家(任家巷)”。
穿院坝是小天竺大花园,花园里头栽的是丹桂(胡同)、青莲(巷)、翠柏(胡同)、甘棠(胡同)、芙蓉(街)、梨花(街)、青果(街)、荔枝(巷)、柿子(巷)、枣子(巷),皂角(巷)还有双槐树、冬青树、拐枣树、泡桐树、倒桑树,可惜天干无雨,统统成了干槐树。 里头转弯磨角,弯弯拐拐的,大树拐,汪家拐,毛家拐,一共三倒拐;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噫!那多少年跑警报,把不穿巷子修成一条穿巷子!又打垮了一堵缺缺墙,修了一道咔咔(狭小)门。 出得此门,地下修道一洞桥,把板桥子当成安全桥,皆因河坎修得不坚固,垮河坎,最后二心桥变成半边桥。
许多街巷是旧称,如“刀子巷“就是“多子巷”。 如今许多街巷早已不复存在了,我等只能在记忆里才能寻找。 完 原创与情怀 一个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