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里程 春熙北段东面的后面,有一条小巷与春熙北段平行,这是一条百年以上的老街,称为正科甲(甲方音念家)巷儿(巷儿拼读)。 汉唐科举考试,分甲、乙等科,后来人们把科举考试称为“登科中甲“,也称为“科甲”。 清代称考上进士、举人的人为科甲出身。 清代各个县份考生来成都参加考试,多住在此地,故将此街命名为正科甲巷,与此街相邻的附近街道,也分别命名为大科甲巷和小科甲巷。 正科甲巷儿有清代臬台所设的司狱署及其监狱,清代许多著名的反清人士,捕后就关在这里。最著名的就是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被捕后,即关入此处。1863年6月27号,石达开在这里被凌迟处死。 2006年11月,相关部门在正科甲巷与锦华馆相会处,立了一块汉白玉大碑,上面刻着据说是石达开所著的《入川题壁》的诗: 大盗亦有道, 诗书所不屑。 黄金若粪土, 肝胆硬如铁。 策马渡悬崖, 弯弓射胡月。 经考察此诗不是石达开所著,是民间人士假借石达开之名而写著的。这诗共八句,后面还有两句是: 人头作酒杯, 饮尽仇雠血”。 这两句太残暴、太血腥被当事者略去。 民国时候,原司狱署及其监狱成了省财政厅的驻地。新政权成立后,1950年这里建成了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部。 一次我陪一位长辈去看病,一进大门就有一个大厅,里面设置了多台台牙科设备,他就在这里看牙病。后来这大厅破拆除,建成了一医院的门诊大楼。 蜀绣、湘绣、苏绣、粤绣破称为中国四大绣,著名的蜀绣就主要集中在正科甲巷儿。这些店家制作和销售集一体,为有良好的光线,生产操作都在店前。 1956年后他们有的进了蜀绣厂,有的进了挑锈厂。我1960年搬到正科甲巷儿后,还是看见有的门面里面在制作绣品,也许是代人加工,也或许是从厂里领出来的活路吧。 大科甲巷西口有一座影院,名为青年宫电影院。它的前身就是成都市的第一座电影院,新民电影院。 1895年12月。电影在法国问世,第二年便传入了中国。被称为电光影戏,成都人直接称为电火戏。 1924年4月,成都市第一家以电影院命名的影院新民电影院开业,租用锦华馆内,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馆作为放映厅,可容纳一百人左右,另有楼厢以及侧楼,侧楼座位简单都为条凳,每条仅坐三人。放映时窗户用红黑双料窗帘遮住,以便白日观看。那时候放映的电影主要是美国大片。需用幻灯片加以解说,后来聘请精通英语的人士,在现场做影片介绍和对白翻译。 1936年5月,新民电影院迁至新址,城守街49号。电影院仿照上海卡乐登电影院造型设计,共有座位1329个。楼厢座位安排新颖,除了单人座,还有双人座、三人座。均与左右留有间隔。这极大地方便了情侣及有钱人士的需求。 新民电影院播放美国好莱坞的影片,引起了轰动。30年代播放电影《金刚》,观众如潮,座无虚席,让大家看到了电影的商机,于是新增了不少的影院。1949年前,成都先后共有14家电影院。 正科甲巷儿的北端与湖广馆街相连的地方,也有一家影院,名叫蜀一电影院。30年代末,将原来的“百代“放映机,更换为美国的“辛泼茉克斯“放映机。音响设备采用从美国引进的“明朗风“声机。于是在报纸上大肆宣传影院机器“声光并美,细微毕闻”;“声光独霸,远东第一”。首印影片是美国的《马德里末次车》,也引起了轰动。 1949年后蜀一电影院,改为工人电影院。1959年影院因地基下沉而被拆除。撤除后湖广馆街的西口,与正科甲巷儿的北口。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废墟坝,一度成为跑江湖人士的活动场所。 1982年,修成了四川省图书馆新址。并且在正科甲巷儿的那端,新增加了一处公共厕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原来附近只有锦华馆一处公共厕所。) 正科甲巷儿西面的中部,通向一条被称为“锦华馆“的小巷,小巷的另一端就是春熙北路。在春熙路未修建之前,民国五年(1912年),这里成为比较繁荣的商场,有餐馆、服装、照相、浴室等店铺数十家。1924年(民国十三年)春熙路开通,商机随之转移,馆内店铺纷纷迁出,仅剩寥寥数家。 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仅有浴室一家。锦华馆成为正科甲巷去春熙路的通道,在正科甲巷儿通道口,建有一个类似公馆的大门,这为坏人欺骗外来人提供了方便。一外来人沿街叫卖,一人谎称要购买,假说未带钱或钱不够,将人带至锦华馆的入口,说他就住在里面,他将东西带入,说进去取钱,叫人在外面等他,结果他从另一端溜走了。我曾见一农民妇女在此大哭,她的一筐鸡蛋连筐一起被骗光了。 在大科甲巷儿的南面,青年宫电影院的东边相去不远,有一老成都著名的慈善机构正心堂。它是旧时慈善团体新津县纯阳观“忠孝堂”的分支,曾捐资举办各种慈善事业,救济帮助有难民众,年终施米平日减价售粮,居其它慈善堂善举之冠。 1949年后正心堂解散,正心堂楼房成为成都市糖果糕点公司507仓库。 我在正科甲巷儿居住了10多年,经常从那里经过,在邻居一老人的提及下,所以有幸进内作了参观。 正心堂修建于民国11年(1922年丿,总面积1400平方米。为四层砖木结构楼房。 第二层厢楼,被人称为“走马转阁楼”。沿着厢楼可绕前院一周,四方皆有楼梯可上。第三层前后有四个六角攒尖小木亭,掩护四方楼梯。室内窗明几净,其立柱顶端均有雕花撑弓,颇显精致秀美。1981年,该建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最终没有被保护下来,为建商业高楼大厦,还是被拆毁不知去向! 科甲巷儿集中了很多制作玩具的商家,可谓是玩具一条街,犾如儿童的天堂,孩子们到此会流连忘返。 上世纪50年代我念小学,过年多次到此来买玩具,那里有一种可以在水里自动航行的小轮船吸引了我,虽然较贵,后来还是买了一支。倒进少量清油(菜油),点上小油灯,侍船里的小锅炉沸腾后,船就可以在水里自动航行,并不断地发出朴朴朴朴的响声。 其实最喜欢的还是爱买萝卜枪,这可以和小朋友打仗,玩起来很精彩很刺激。(记得汽船五角,萝卜枪两角,戏臉壳一角,笑头和尚面具两角。) 科甲巷儿也集中了做低扎品的商铺,俗称纸货铺,但成都人口头称为纸火铺。水平较高的是阚氏两父子,老爷子在大科甲巷儿开业,老阚则在正科甲巷。有人归西要送花圈,则说到科甲巷儿去买吧!除了花圈还有纸人、纸衣纸鞋以及纸房子,这房子又被称为灵房子。某打工者无房居住,朋友对他说,某处的房子相因快去买吧,那打工者则说:“买房子!买灵房子还差不多。“ 正科甲巷儿的房子,基本都在百年之上,破败不堪,有的房子倾斜不已,快要垮塌,只有用柱子将它撑住。 改革开放后,进入80年代,这条破烂不堪的街,居然换了新颜。华丽的店面挂起了时装,挨家挨户几乎都做起了服装生意,成为时装一条街,一时间竞成为仅次于春熙路的繁华街道。 锦华馆口相对的那一排房子,一次发生了火灾,虽然火被扑灭,但房子已经变得稀王八烂。几家房主联合起来重修新房,反而成了科甲巷儿最好的门面,生意比从前更好。 1995年,重新打造春熙路商圈,科甲巷儿原有的房子全部被拆,建起了一栋栋的高档商铺楼,在正科甲巷儿与大科甲巷交汇处建起了日资企业,伊藤洋华堂,这是第一家进入成都的洋华堂。 完 原创与情怀 一个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