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昌铭 民国三十年(1941年),成都华兴街新开一家川菜馆,名曰“颐之时”。 配图与文无关 几年前带小孙子去重庆旅游,下榻解放碑一家酒店。那晚在酒店附近闲逛,蓦地看见一个似曾相识的店招——“颐之时” 。仔细一想,原来是儿时听外婆不止一次说起过这个店名。 据外婆说,以前成都华兴街有一家叫“颐之时”的川菜馆,外公十分喜爱这家餐馆的菜肴。那时外公家住隆兴街,离华兴街不远,常常光顾这家餐馆。逢年过节,“颐之时”还每每差人提着食盒送菜肴来家。 但外婆说的是成都,现在看到的却在重庆。带着这个疑问,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才多少对这家餐馆的前世今生有所了解。 民国三十年(1941年),成都华兴街新开一家川菜馆,名曰“颐之时”。 “颐之时”的创办人兼主厨罗国荣是新津人,早年拜师近代川菜名厨王海泉,学得一身精湛厨艺。后去“姑姑筵”事厨,在一代“儒厨”黄敬临的熏陶下,技艺更趋成熟。罗国荣曾受雇刘文辉家厨和“二十四军驻渝办事处”主厨。 “颐之时”开张以后,短短几年中就后来居上,与老牌川菜馆“荣乐园”并驾齐驱,成为一颗闪亮的新星。老成都的食客曾经有个说法,说是成都的餐饮业出现过两次“双星闪耀”的时代,第一次是清末的″正兴园″和″聚丰园″,第二次是民国的″荣乐园″和″颐之时″ 。 1947年,罗国荣在重庆开了“颐之时”分号。由于各种原因,这个分号在重庆解放前夕歇业。 成都解放初,熊克武曾在“颐之时”设宴款待贺龙元帅。那次宴请给贺龙留下深刻印象。不久,西南军政委员会拟在重庆开设一家大型餐厅,贺龙亲点罗国荣去重庆筹办。罗精选了一批得力人员组成班子赴渝,组建了重庆“颐之时”。成都的“颐之时”则交由熊倬云接办。 1953年,罗国荣随贺龙去了北京,在北京饭店川菜部主厨。罗国荣为国家领导人服务15年,操持过无数场国宴,还多次随周恩来总理出国。 上世纪五十年代,罗国荣与淮扬菜名师王兰、粤菜名师陈胜、川菜名师范俊康并称为“开国四大名厨”。 文革期间,一代名厨罗国荣被打成“贺龙死党”,受尽迫害,于1969年病逝于北京,享年58岁。 罗国荣治厨,讲究以变求新,以巧取胜,不惜材料,取精用宏。他强调,烹调要求新、求变、求巧、须有深厚的技术功底作基础。“颐之时”的招牌名菜是“开水白菜”和“干烧鱼翅”。 “开水白菜”由罗国荣创制(一说由黄敬临创制,罗国荣发扬光大)。一碗纯净的清汤,清澈见底;一朵朵白菜心,洁白如玉。看似简单的一碗清汤白菜,其实并不简单。其主要食材就有大白菜、老母鸡、火腿蹄子、排骨、干贝、鸡脯肉、全瘦猪肉等等。而且这道菜有极为复杂精细的烹制过程,仅那碗清汤,就要用刀背把鸡脯肉、瘦猪肉剁成蓉,然后用纱布包好,放入吊好的高汤里搅拌,以吸附汤里的杂质和油脂,如此反复几次,才能得到清澈见底,开水一般的清汤。 说到“开水白菜”,还有一段题外话。我第一次听说这道菜是在近五十年前。1970年成昆铁路全线通车,代表中央来西昌主持通车典礼的首长是时任空军司令员吴法宪。吴下榻西昌海滨招待所(现邛海宾馆,当时是西昌最高规格的官方接待点)。 可能吴在国宴上品尝过“开水白菜”并留下好印象,因此这次来西昌就点了这道菜。海滨招待所的厨师对这道菜心里没底,于是找到西昌第二招待所一位厨师,请他去完成了这项任务。我有个朋友在第二招待所工作,他听那位厨师吹嘘过那次做菜,然后转述给我们。细节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说是那道菜用了若干只老母鸡和一挑大白菜。仅此一点,在那难见荤腥的年代,也听得我们直吞清口水。 罗国荣擅长以海产品为原料烹制川菜,如鱼翅、海参等。“干烧鱼翅”,是把鱼翅用鸡汤进行慢火煨烧,火候到了,鱼翅如胶似丝,欲断还连,色泽浅黄晶莹,味道鲜而不腻,其形则保留了怒发冲冠的本色。他还别开生面地用应时鲜菜或野菜作为陪衬,或以嫩南瓜藤框于盆周作龙爪形,这种做法,应该是后来工艺菜的先驱。 谢无量常以书法比喻罗国荣别出心裁的烹饪,如把罗国荣的″开水白菜″、″口蘑肝膏汤″、″鸡皮冬笋汤″三味,比之为三希堂法帖中的三件法宝: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盛光伟说罗国荣配菜用新鲜南瓜藤点缀于翅汤的四周,如“王宫舞画墨龙,生动有致,泼墨神奇,画中王宫舞,菜中罗国荣。“ “颐之时”的崛起,除了它别具一格,脍炙人口的“罗厨风味”菜肴,另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应归功于当时大批文化人的捧场和提携。罗国荣虽文化程度不高,却喜欢与文化人交往。当时在成都文化界的名流如谢无量、张大千、林山腴、向仙乔、肖心远、盛光伟、杨啸谷、白仲坚、向传义、陶益廷、钟体乾等,都是“颐之时”的常客。罗对文化人非常尊敬,每当他们来“颐之时”就餐,罗都要亲自下厨,一展身手。每逢大的节日,他还差人将自己亲手做的菜肴馈送到不少名流府上以求指教。众多文化人的光顾,无异在为“颐之时”作宣传广告。 “颐之时”有一块好招牌,也与它的名声鹊起不无关系。颐之时”的店名,是当时成都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盛光伟(字树人,号壶道人,笔者外祖父)取的。店名源于《易经》:“颐贞吉,观颐,观其所养也,天地养万物,圣人状贤以及万民,颐之时大矣哉。”既典雅庄重,又贴切入时。招牌书法也出自盛氏手笔,“颐之时”三字正书,凝重疏朗,极见功力。因此甫一亮相,便令人耳目一新。 重庆的“颐之时”现在还在经营,而且还开了几家分店。而在它的故乡成都,熊氏接掌的“颐之时”后来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消失的,就不清楚了。这几年看过几篇梳理成都餐饮老字号的帖文,大多未把“颐之时”收入其中,即使个别文章提到了,也只有一个名号而已,完全忽略了它曾经的辉煌。 因此我颇感惋惜,昔日成都餐饮业的一颗耀眼明星,就流星一般在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完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