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秋无月也团圆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中秋无月也团圆


作者 ▏申玉琢

七月尚未过半,忽又想起八月十五的中秋之月了。

是时,睥睨环宇的月光不仅给团聚者凭添不少乐趣,就是天各一方的亲友、恋人,任他山之阿,水之涯,只要清辉所及,彼此的思念也会因月光而沟通。古人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但天公也有不作美的时候。像去年中秋节,我待月西窗,一直守到凌晨,天空仍是墨如锅底。

焦灼中的我,忽又担心起故乡的月光来,今夜是否银光匝地?

——而我那暌违已久的小姨,还好吗?

想起小姨,就会想起我童年听过的一支歌:“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哪方,它照着我的窗,它照着我的床,照着我天边的家乡,照着这破碎的战场……”。

沈阳古城区的主要东西干线,1946年改名中华路。

此歌乃上世纪30年代末,由著名影星陈云裳、梅熹,在爱国影片《木兰从军》中演唱的。从“月亮在哪里”我又想起该片的另一支插曲——《童歌》,其歌词是:“青天白日满天下,村里的儿童笑哈哈,来吧、来啊,快来吧,一同打猎又看花!”想不到这首张口就歌颂中华民国国旗的歌,于我所在的“满洲国”,还不禁唱哩。

这歌也是上世纪40年代,我寄养奉天外婆家时,由小姨逐字逐句教唱的,故能记忆犹新。然历历在目的外婆,却辞世几近60年矣!

故乡东北的八月,正是菊黄瓜熟时。

小时候,只要甜瓜一登市,我等小毛头,就在盘算怎样享受中秋之夜,敬拜月亮之后,那桌丰盛的瓜果和糕饼了。以至睡觉做梦,梦中所见也全是红的果、绿的瓜……

尤其我五岁那年的八月十五,晨梦刚被啾啭的鸟呜唤醒,眼前就出现了奇迹:一只莹中透碧的大甜瓜,竟朦朦胧胧童话般躺在我枕边!是梦吧?不甚踏实的我还拍了拍,瓜声竟是琤然清脆。这才看见外婆和小姨正笑眯眯站我床前。外婆指着瓜说:

“呶,小姨给你的!”

“好大的瓜哟,哪买的?”见不是梦,我高兴得一头猴进小姨怀中。

“是月亮公公送的。”她与外婆相视一笑,见我仍在惶惑,便神秘的说:“月亮昨晚照进我的窗户,说你家小弟弟乖,奖他一只瓜!”

不用说,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快乐的一个中秋节了。

而中秋,这个由上古先民“拜月祀秋”演变来的佳节,在70多年前的奉天(今沈阳),即便在“满洲国”统治下,也并未崩溃。到不是什么:这是“沦陷区人民在用传统习俗,反抗日、满之统治”。而是咱升斗小民,在任何情况下,管它“日本人”还是“日他人”,日子都总得过下去……

所以时序一进八月,当地居民便都以月饼、果品相互走亲戚了。生意红火的当然不只点心铺,大街小巷也到处挂售着五颜六色的,上面绘有太阴星君、神仙菩萨,月宫桂树及捣药玉兔的“月光神像”。

月光神像一到阴历八月十三的晚上,就要作为神祇供奉在堂屋里。当地的国民小学和国民中学,为此还要放假三天,从旧历十三日到十五日,师生都不用上课。届时,大人要按月出之方位摆设供桌、上放香烛、月饼、瓜果、酒、糖食和纸元宝。到了八月十五的正午,还要用纸糊窗户,据说这样才能把“爷曝”(太阳光)留在屋里,到了严冬,室内不冷。

日之将夕,晚霞散尽,桂魄清莹,月亦上矣。家中的女性便开始从长到幼,一一对月而拜。当地向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不知内陆是否如此?为何同样沐享月光之男女,却独不让男儿祭拜呢?

祭毕,大人飞觞醉月,小孩嬉戏喧闹。面对如此良夜,条件好的人家,莫不倾庭阖户,相携而出。衣冠士女,靓妆正服,或雇车去城郊的东陵、北陵,或漫步至市中的“浪速”广场(今之中山广场)或千代田通(即今之中华路。为日人在沈阳所建第一条东西走向的宽阔大道)等开旷处,重茵累席,置酒广衢间,优哉游哉,既待月之东升,且送月之西下……

家境一般的则在自家院里摆上一口缸,品赏月光映印水中,那浑圆的微微晃动的倒影……

以至后来,每到这个亲情浓浓的节日,我都会忆起那只浑圆如月亮般的甜瓜!至于它是否月亮为公公所送,我从不深究,深怕搅碎一段童年的梦境……

而梦境,却仍被一串钤声所打断,许是“心有灵犀”吧,不期而至的正是小姨的电话。除却中秋之关问,还告诉我“久未通话”的她,虽已年过“鲐背”(九十岁),幸身体还好,生活起居亦勉能自理,只是故乡的夜,今夜也是月影全无!

我怅然了。

月亮不赏脸固属遗憾,但乌云能遮住的也仅仅是月光,人们的思念和思想却是挡不住,遮不断的。它毕竟不是一根电线杆子,可以禁止张贴;一条道路,可以布岗设卡,不准通行!

话虽这样,但在这个传统的日子,谁又不期待、不盼望有个又明又圆又大月的亮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追求完美,追求圆满,不正是我中华民族的天性吗?

噫吁唏欤兮,但祈今岁中秋,能皓月当空,桂魄如轮,婵娟万里……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