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岱:如何提高耳穴诊治的水平

 阿凤ok 2020-10-23

专家简介

王岱(1934.9.19-2018.3.25),男,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副院长,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王岱教授1959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本科,1993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5年荣获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第三届林宗扬医学教育奖。 
王岱教授长期致力于临床及教学工作,中医基础理论及针灸临床造诣颇深。曾受中医名家岳美中、朱颜、方药中和针灸名家程莘农、郑魁山、郭效忠的教诲与指导。治学力求博学、多思、勤奋、务实,理论与实践并重,集临床、教学于一体。

王岱针灸十二讲之

如何提高耳穴诊治的水平


耳诊治疾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发现耳廓与人体的内在联系。虽然古希腊、埃及等国也曾有过借耳诊治疾病的经验,但论时间没有我国早,谈内容没有我国多。我们可以从民间流传、古代医籍和近代文献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们不能忘记,也不可以否认,近代“耳针”的兴起和发展,法国医学博士、外科医生P.Nogier(诺吉尔)做了大量的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据他自称,1950年亲自拜访过一位经民间医生烧灼同侧耳廓后症状完全消失了的患顽固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妇,以后他也用同样方法治好了几例同样的患者。诺吉尔经过六年的临床实践,他于1956年在马赛召开的针灸学会上发表了他有关耳针研究的首篇论文。文章指出,外耳并非只是一块弯曲的软骨,外耳与内脏器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内脏有病时,在耳廓上有相应的反射点出现。当时他还根据压痛法提出了分布大致如一个倒置胎儿的《耳穴定位图》。诺吉尔这篇论文连载于德国针灸杂志1957年第3~8月号,后经叶肖麟摘译介绍于《上海中医杂志》1958年第12月号。诺吉尔的新发现,引起了我国医务人员的广泛兴趣,在进一步发掘古代借耳诊治疾病经验的同时,对法国的《耳穴定位图》进行了大量的验证、筛选和补充,逐步形成了我国目前用的《耳穴定位图》。国内学者的工作成效,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耳穴定位图》是否存在 
大多数学者的临床实践与诺吉尔的发现大同小异,认为过敏点(区)基本是呈倒置胎儿的分布。但也有学者与诺吉尔的新发现不相吻合,如上海顾唯钱提出《外耳十二个敏感点》,即耳屏前上、中、下三个,三角窝一个,耳甲上、下两个,耳后从上至下四个,耳边内侧部两个。北京许作霖提出《外耳十五个刺激点》,其中有天癸、神、气、精、肝阳等穴名,是利用中医理论命名的典型例证,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生理性过敏点(区)的发现 
这是通过正常人体耳廓测定分析得来的。由于寻找过敏点(区)的方法不同,故生理过敏点(区)也有出入。但生理过敏点(区)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按周鲁基等人选择204例体格健康者,做正常人的耳廓测定,其结果证实正常人体的耳廓普遍有固定的过敏点(区),有八个过敏点为生理性的:①位于耳甲腔中央,为耳廓最薄处,相当于心区;②位于耳轮脚下层处,相当于胃与心区交界处;③位于耳屏间切迹内侧之耳甲腔内,相当于内分泌区;④位于耳屏间切迹下方;⑤三角窝隐端正中;⑥耳舟中部隆起处,相当于肩与肩关节之间;⑦耳垂前缘;⑧眼。在我们临床诊察过程中,也有同样体会,同时发现肾、膀胱亦应列入生理性过敏点(区)。 

3.耳廓过敏点(区)导电量的测定 
耳廓过敏点(区)定量的工作曾被天津耳针研究组所重视。他们测定了240例健康人和500例各类疾病患者,得出初步的结论: 
(1)正常人耳廓过敏点(区)之导电量,一般不超过10mA,在其以下平均占70%~80%。若以20mA为界线,则20mA以下者占90%,故20mA以内可以认为是耳廓导电量之正常范围,超之为异常。 
(2)正常人左右两侧耳廓导电量的差数,其各相同区域之导电量相差很小,在10mA以下者占65%,在10mA以上者则占34.5%。故两侧耳廓相同区域之导电量基本上是平
衡的,若有差异,一般不应超过10mA,超之为异常。 
(3)各类疾患其耳廓过敏点(区)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也就是说同类疾患其耳廓过敏点(区)经常在某些相同的区域内表现有压痛或导电量增高的改变。如高血压患者在耳廓的内分泌、肾上腺、皮质下区;消化性溃疡患者在耳廓的胃、大肠、小肠、脾区;癫痫患者在耳廓的额区、枕区、内分泌等区导电量皆有异常现象。其他各种疾患亦有类似情况。从上述分布情况来看,各类疾病于耳廓上之反应,并不固定于一点,而多表现为几个区域导电量的变化。各类疾患虽然于耳廓上有几个导电量改变的过敏点(区),但与其相应之过敏点(区)内,导电量的改变却较其他各区高。如阑尾炎患者之肠区导电量较其他各区高占85%;消化性溃疡患者,其胃、肠区较其他各区高占70%;癫痫患者之额区较其他各区高占59.20%,故导电量最高者对疾病诊断有比较确切的意义。另外,从每一区导电量分布情况来看,疾病相应区之导电量多高于10mA以上,相应区左右两侧导电量之差数较大。所以从耳廓相同区域内导电量的不平衡,对临床诊治都有实用的价值。 
(4)导电量高低与病程的关系,似乎有这种现象,慢性病,病程长,其导电量偏低,一般分布于50mA以下;而急性病,病程短,其导电量偏高,多半分布于50mA以上。压痛点与病程亦有一定的关系,急性病,病程短则压痛明显;慢性病,病程长则压痛不明显或不出现,大多数病例仅有导电量之改变。所以如果对于慢性疾患的治疗,单纯选取压痛点治疗就显得困难与不足。在慢性疾患的治疗中,用导电量寻找过敏点(区),似乎比压痛法的意义为大。在我们临床诊察过程中,也有同样的体会,同时发现低于正常人导电量的也有临床意义,可见于慢性、退行性疾病患者之中。 

耳针的临床应用,不外乎诊断与治疗两个方面。诊断是治疗的前提与关键。诊断必须紧紧抓住耳穴的定量、定位与定性三个环节。 
定量: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及,压痛法虽然可以在同等压力的情况下,区别无痛点和痛点,特别是奇痛点,对诊治急性痛症有较大价值,但不如采用导电量来得客观。因为它有量的比较。但目前耳穴探测仪均不太理想,极容易受温度、湿度的影响。探查时探测极的面积、压力、方向与接触耳廓皮肤时间等因素,医务人员稍微掺杂一点点主观性,就会影响探测的结果。更由于导电量基准值不同,往往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定位: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谈及,由于我国的耳穴和法国的耳穴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我国的《耳穴定位图》加入了中医理论体系的诊治内容,而法国的《耳穴定位图》则主要按解剖定位,两者混合在同一张耳穴定位图上。由于目前耳穴定位只停留在经验阶段,增进新耳穴越来越多,其间有些立论不足,甚至互相矛盾,使医者在临证时无所适从,并且造成国内外耳穴名称和定位的混乱。所以必须通过文献、临床和实验三方面的论证,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行比较公认而有效的耳穴标准定位方案(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 

耳穴的诊断方法可以按一望、二摸、三测、四压逐步进行。刺灸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毫针法 是耳针疗法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对急性痛症有立竿见影的止痛效果。但刺穴要准,病人往往出现不可忍耐的奇痛。由于患者对奇痛有惧怕心理,有时难以接受。 
2.电针法 是将传统的毫针法与脉冲电流刺激相结合的一种疗法。适用于顽固性的疼痛、哮喘与荨麻疹。此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针刺麻醉。电针法阴阳两极一般连接同侧体穴与耳穴,但必须在毫针的基础上加电。 
3.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法 该法是用微量的药物(刺激性小、无组织损害)注入耳穴,一般用在耳垂与耳舟部位。耳垂无软骨,皮下比较疏松,耳舟皮肤与下面软骨连接不太紧密,故适合皮下注射,药液也不易溢出。如止喘用肾上腺素;肩关节周围炎用地塞米松;神经衰弱用维生素B12;各种疼痛也可以用奴佛卡因封闭等。 
4.耳夹法 可夹耳面耳背的皮肤,还可以夹上耳根、下耳根、耳迷根,具有止痛、消炎、恢复功能的作用。 
5.梅花针法。 
6.埋针法 用揿钉和皮内针。 
7.耳穴按摩法 对儿童和年老体弱者尤为适用,有强身保健的作用。治疗方法有全耳按摩、手摩耳轮、耳甲和提捏耳垂,也可以按捏痛区。 
8.耳穴贴压法可用代针丸如王不留行、油菜籽、人丹、六神丸、小磁珠等。这种方法安全可靠,容易被患者接受。嘱咐病人按压耳穴数次,每次2~3分钟,3~7天换贴一次。 
9.割耳药敷法该法是在民间“割耳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用手术刀、刀片或破瓷碗片(消毒后),要造成一些轻微性的损伤,还得用手挤出血,最好挤出黄色的黏液(淋巴液或血浆)。多用在耳背静脉处,每周割治一次,具有镇静、止痛、止痒、脱敏、免疫等作用。为了防止损伤部位感染,并使局部保持刺激作用,可用胡姜泥涂在创面,以胶布固定。 
10.耳灸法根据火力的强弱,泻实补虚均可应用。本法多用于虚寒症,治疗方法有线香灸、灯心草灸(用灯心草预先剪成1cm长,灯心草浸在菜油里,治疗时将油灯心草稍微滴干,竖置在患者耳尖穴或其他耳穴上,以火柴点燃,在燃尽之时,有时会发生一很轻微的爆声,故又有爆星法之称。也可以用雀啄法)。 

为了提高耳穴诊治疗效,使其在将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当前务必对耳穴三个鉴别进行深入的研究。 
1.在耳穴望诊中,应加强耳穴皮肤原发性损害和继发性损害的鉴别研究:在望耳时,见耳穴部位出现的色泽或血管变化,或有结节、凹陷、水肿、丘疹、脱屑、油脂、瘢痕等,这在耳穴诊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鉴别其为原发性损害或继发性损害,直接影响其诊治过程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在耳穴触诊中,应加强耳穴生理过敏点和病理过敏点(包括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物)的鉴别研究:在触耳时,临床上多采用手指触摸或探笔按压耳部,亦可以用耳穴探测仪探测,以了解耳穴部位的形态变化、压痛程度,以及导电量的变化情况。尤其是探测耳穴导电量,如果不知道各穴区的正常敏感点的导电量,又如何知道病理性过敏点呢?若导电量高,压痛明显,这还是比较容易诊治的。若导电量低,压痛不明显,一般常发现在非疼痛性、慢性疾患上,这又如何诊治呢? 
3.在治疗上,应加强特异性作用和非特异性作用的鉴别研究:目前采用耳穴治病取穴,一般同针灸治病取穴一样,比较混杂。要认真寻找具有特异性作用的穴位。如治疗哮喘,可取肺点、耳背肺点、气管点、平喘点、交感点、神门点、肾点、风溪点和枕点等,再如治疗高血压,可取耳背沟点(即降压沟点)、肝点、角窝上点、结节点和耳尖点等,究竟哪个点最具有相对特效点呢?这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经验积累,并通过循证医学来加以印证。而特异性作用的强弱,又可随着不同的治疗方式而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地对待。值得提出的是,目前耳穴诊治疾病的方法过于单一,有的只用耳豆或耳贴,而且几乎贴满全耳,为什么不根据病情轻重和需要加以选择呢?这种单调的方法不能代替整体耳穴疗法,如耳穴同样可采取耳灸、耳埋针、耳能代替整体耳穴疗法,如耳穴同样可采取耳灸、耳埋针、耳割治、耳火针、耳放血、耳电针、耳穴小剂量药物注射、耳激光等。通过耳穴能治好一些病症,这就是科学,其中有技巧和艺术的内涵。只有刻苦地实践和创新,哪怕有一点成功也是值得的。 

王岱教授自1959年开始研究耳针疗法,并投入了极大的热忱和精力,他放弃了节假日和大部分业余时间,对耳穴电特性、病理反应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大量的观察笔记、图表和试制的仪器,记录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尽管这些资料在“文革”中几乎散失殆尽,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但王教授在其后的多年临床工作中仍十分关注耳针的科研发展。他很少公开发表耳针方面的文章,这是因为在他看来,针灸作为一门科学,一种治病救人的技术,其严谨性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新方法、新技术的确立、发展,要经过长期扎实的工作和反复实践,而在他漫长的探索之路上,留下最多的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发人深思的课题。本讲围绕如何提高耳穴诊治水平,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分析了耳穴诊治的现状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在诊断方面,王教授认为耳穴望诊源自中国,是中国耳穴诊断的重要特点。同时,由于望、触、压、电测等诊法各有特色,各有一定适应范围,因此主张综合运用诸法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在耳穴诊断中特别重视基础工作的研究,强调“三定”,即定量、定位、定性和“三鉴别”,即要注意原发性皮肤损害与继发性皮肤损害在望、触诊时的鉴别;在电测时要注意生理性过敏点与病理性过敏点的鉴别;在治疗时要注意特异性作用与非特异性作用的鉴别。这些都是耳穴诊断治疗发展提高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治疗方面,王教授对各种耳穴刺激方法、刺激量做过广泛的临床研究,认为要提高治疗效果,必须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选用适当的刺激方法。各种刺激方法具有不同的适应范围和疗效;如割治治疗皮肤病;小剂量穴位注射法治疗哮喘、肩周炎等。他认为,目前临床上多以耳压王不留行籽代替诸法的倾向有失偏颇,不可以一法而废诸法。 

注:本文摘自《王岱针灸十二讲》,作者:王岱,本文由培医教育整理,每篇文章均为全网首发,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