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颢《黄鹤楼》被评为唐代七律第一,《黄鹤楼》是否当得起?

 千山小草 2020-10-24

唐代的七言律诗中,有三首诗曾被提名为第一。一是沈佺期的《独不见》,一是崔颢的《黄鹤楼》,一是杜甫的《登高》。这三首诗能否分出高下呢?

1 沈佺期《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七律,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声声、落叶萧萧的秋夜,思念、牵挂久戍不归的丈夫的愁情。

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中以“十年”对“九月”,写出了少妇独处之长久、思恋之痛苦;颈联“白狼河北”对“丹凤城南”,一写行者,一写居者,正是遥隔万里,难以相见,音书断绝,思念绵长。“催”字巧妙而有力,本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借以渲染寒砧声声、落叶萧萧的凄凉气氛。

正是因为有中间的两联,使得全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

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称赞说:“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方东树《昭昧詹言》评曰:“曲折圆转,如弹丸脱手,远包齐梁,高振唐音。”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

但此诗不是没有瑕疵,“郁金堂”、“玳瑁梁”、“明月照流黄”等带有南朝宫体诗繁缛浮艳习气,其诗句受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影响极大:'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谁谓含愁独不见”一句和题目重复,消减了整首诗的韵味。

所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沈诗篇题原名《独不见》,一结翻题取巧,六朝乐府变声,非律诗正格也。”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更不客气地说:“结语几成蛇足”。

2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若以律诗正格去衡量,崔颢的这首诗实在是太出格了。

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不符合律诗每联出句和对句平仄相对的规范;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犯了律诗的大忌。

中间两联的对仗也不工整,“复返”与“悠悠”对不上,“汉阳树”与“鹦鹉洲”也不算工对。

然而就是这么一首别具一格的律诗,却赢得古今文人无数的好评。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

清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说:“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崔颢的《黄鹤楼》迷倒了很多人,它的迷人之处在哪里呢?

正在于它的前两联不拘一格,借助于黄鹤楼得名的传说,写出了世事苍茫、人生空漠之感。

黄鹤楼得名的传说,与道教的神仙信仰有关。在已有的文献记载中,说是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也有说是费祎(文伟)登仙驾鹤于此。在民间传说中,说是一个道士在茶楼或酒楼中画了一只黄鹤,黄鹤会随乐起舞,人们一边喝茶(喝酒),一边看黄鹤起舞。

崔颢未必相信这些虚幻的传说,但这些传说实在是绝佳的素材,可以用来表达他在郁郁不得志的境遇中产生的世事苍茫、人生空漠之感。

首联上句的“昔人”与下句的“此地”、上句的“已去”与下句的“空余”形成诗意上的对照,颔联上句的“一去”“不”与下句的“空悠悠”形成诗意上的对照,两联合起来,又形成诗意上的反复。

黄鹤已去,楼宇空立,矗立其中,惟见白云悠悠来去,诗人的心境是何等的苍凉!于是放眼远望,晴朗的天空下,大江对岸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江中鹦鹉洲上芳草繁茂,可这是他乡的树、他乡的草呀!《楚辞》有言:“春草生兮萋萋,王孙游兮不归”,诗人也在他乡漂泊多年,“何事苦淹留”,为何滞留他乡不回去呢?看着日暮时分大江上的暮霭,实在是有难以言说的滋味在心头啊,何时才能功成名就、荣归故里呀!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出身'博陵崔氏',崔氏在唐代属高门望族。崔颢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考中进士,官至太仆寺丞 ,官位一直不显 ,后游历天下,天宝九载(750)前后曾任监察御史 ,官至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754)卒。

二十岁考中进士,在唐代是很难得的,直到人生的最后五年才做了有点像样的官,了解了崔颢的生平经历,便能理解他在《黄鹤楼》一诗中流露出来的空漠、苍凉的心境。

崔颢不是不懂律诗的写作规范,他的《行经华阴》一诗就写得既雄浑壮阔,又格律严整。

迢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但写《黄鹤楼》不一样,黄鹤楼的特点就在于其神奇的传说,于是只能突破律诗的形式规范,“亦古亦律,不古不律”,用写古诗的写法写律诗,反而显得气韵畅达,出神入化。

一直以来,流传着一个关于崔颢《黄鹤楼》诗文采风流的故事。说“诗仙”李白游黄鹤楼,诗兴大发,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据清代学者陈诗则考证,其实是李白以外的其他人就此事写了一首诗偈:

'李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诗,叹服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其后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原是借此一事设词,非太白诗也。流传之久,信以为真。'

由此可见,李白本人虽然没说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事实上承认了崔颢的诗技高一筹,而且他的《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的写法步了崔颢的后尘。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鹦鹉洲》三用“鹦鹉”,《登金陵凤凰台》两用“凤凰”加一省用的“凤”,都是袭用崔颢“以古入律”的写法,不过《登金陵凤凰台》的中间两联都是整齐的对仗,离规范的律诗更近了一步。

3 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说:

“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评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律,一句之内,字字皆律。”。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全诗通过描写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自己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魄,胡应麟说它“力量万钧”不算夸大溢美。

从章法上看,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起承转合,极其精当。

首联诗人抓住时、地特征,仰视则“风急天高”,俯视则“渚清沙白”,在广天阔地之间,惟有猿的哀鸣令人断肠,鸟的徘徊令人心伤。一联十四个字有六个意象,不可谓不密集,但由于形容词用得精当,将夔州秋季的典型特征表现得十分突出,且景中含情。

此联只有“落木”和“长江”两个意象,但因有“无边”“不尽”的修饰,加以“萧萧”“滚滚”两个拟声词的渲染,便将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表现得非常充分,此种景象,情何以堪!

接下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将自己离乡万里、人在暮年、体衰多病、久客孤独的处境和感情囊括其中,笔力雄健,罕有其匹。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说: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连借酒消愁都不可能,真是悲凉之极!

从律诗体制的角度去衡量,《登高》是把“戴着镣铐跳舞的技艺”发挥到了极致。

中间两联对仗的工整自不必言,难得的是首联和尾联也用对仗。

首联不仅上下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即“风急天高”不但与下句的“渚清沙白”工整对仗,而且“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尤为难得的是,首句末字“哀”变仄声为平声,和后面的“回”“来”“台”“杯”压了韵。

末联似乎不是对句,它实际上属于宽对。“艰难”对“潦倒”,是形容词相对,“苦恨”对“新停”,恨是名词,停是动词,“苦”可当成形容词修饰名词,“新”可当成副词修饰动词,“繁霜鬓”对“浊酒杯”,“繁”在这里本为使动用法,在这里以形容词的身份和“浊”相对。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说:

“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前四句写景,何等魄力。”

结语

只有把这三首诗放到七言律诗的发展历程中去观察,才能认识他们的特点和价值。

沈佺期的《独不见》处在七律的初创期,而且沈佺期是律诗定型的关键性人物,因此他的这首诗遵从七律对仗、平仄声律的格式规范,但在题材及句法上没能摆脱南朝诗歌的影响。

盛唐的许多诗人都进行了七律的创作尝试,写出了符合七律格式规范的作品,但七律在诗人作品中占的比重很小。有学者做过统计,孟浩然只写过2首七律,高适只写过7首七律,岑参的400多首诗中,只有11首七律,李白将近1000首诗中,只有8首七律。可以说,盛唐七律的创作水平相对于其他诗歌体裁,成就偏低。因此,崔颢的《黄鹤楼》虽然“以古入律”,却显得非常出色。

杜甫是对七律的创作做出突出贡献的诗人,他用七律写出了《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组诗,拓展了七律的题材范围和表现能力,并多方面探索了七律诗的表现技巧,七律在他的手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登高》是其中最卓越的作品。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只能说这三首诗都是唐代七言律诗的优秀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