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罗马千年史》罗马帝国之三世纪危机4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0-10-24

罗马帝国之三世纪危机4

6)罗马皇帝加里恩努斯

253年,加里恩努斯(伽利埃努斯)与父亲瓦列里安(瓦列里亚努斯、瓦勒良,加列恩)成为帝国的共治者;260年,在瓦列里亚努斯兵败波斯被俘之后,加里恩努斯成了帝国唯一的执政者(260年-268年)。

加里恩努斯大约生于218年,父亲瓦列里安为罗马元老院世家,母亲为同样出身于元老议员“埃格纳提乌斯·维克托·玛尔尼亚努斯”之女。公元253年,瓦列里安成为罗马帝国皇帝,瓦列里安便按安敦尼王朝的习惯,经由元老院认可,让加里恩努斯受封奥古斯都,即由父子共同治理帝国。加里恩努斯负责帝国西半部的防务工作。

加里恩努斯即位后,面临着罗马帝国在三世纪危机的高潮,帝国出现分崩离析的现象:加里恩努斯单独执政时,各地军官纷纷借着部队拥立而自行独立。在《罗马皇帝传(Historia Augusta)》中,仿照希腊史的三十僭主的型式,列出了这个时期三十位拥军独立的人名。其中比较值得注意的有:

正当瓦列里亚努斯皇帝于波斯兵败被俘的消息传到帝国西方的莱茵河军区时,两位军团长官因为战胜蛮族所得的战利品分配问题而起了争执,甚至演变成了罗马部队之间的武力冲突。波斯图穆斯(欧德纳托斯、因格努斯)击败了另一派势力,并下令处死多名军官。后来波斯图穆斯才发现,已遭处刑的名单中,居然有加里恩努斯的长子萨洛尼努斯,因此深具野心的波斯图穆斯,选择了脱离罗马中央,成立独立的政权“高卢帝国”,波斯图穆斯在科隆自立为帝。皇帝加里恩努斯无法以军事或外交手段收回,因此只能默认此一政权的存在。任命欧德纳托斯为“东方司令(Dux Orients)”。于是在这七年之间,波斯图穆斯便尊奉加里恩努斯为帝国的皇帝,以罗马同盟国的立场,忠心地为加里恩努斯扫荡东方反抗的群雄,以及抵抗入侵小亚细亚的蛮族。267年,在波斯图穆斯庆祝击败哥德人的宴会上,遭到外甥的刺杀。波斯图穆斯的遗孀奇诺比亚很快地敉平巴尔米拉的骚动,而后执掌巴尔米拉的实权。奇诺比亚变更先前的政策,以独立王国之姿切断与罗马帝国的宗主关系。她率领部队夺取了罗马的东方行省,并攻下了有罗马谷仓之称的埃及。加里恩努斯仍然无力解决此一分裂危机。巴尔米拉王国独立.

瓦列里亚努斯兵败之后,其下部将巴利斯塔、奎埃图斯仍在东方的叙利亚、埃及一带形成割据势力。约在264年之前,他们都被巴尔米拉的欧德纳托斯消灭。 

261年,在瓦列里亚努斯失败之后,埃米利安努斯在埃及行省自立为帝。后来他被加里恩努斯的部将击败。 

262年,米莫在阿非利加行省称帝。不久即被加里恩努斯击灭。 

原本支持皇帝加里恩努斯的奥勒良,在268年转而反抗加里恩努斯。后来他在该年向克劳狄·哥德克斯投降。 

各地层出不穷的篡位事件,以及蛮族的不断入侵。在他当政期间,政军分离原则确立,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致使罗马面临生产力低落的情况。

加里恩努斯又一次修正了曾由他父亲执行的亲元老院的政策。在罗马的传统中,政界与军人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要成为统率军团的长官,必须拥有元老院议员阶层的资格;而政界人士通常也会担任军职加以历练。加里恩努斯公布了一项法案,将“元老院”与“军队”完全分离,并经元老院通过而完成立法。元老被禁止担任军职,也不能被委任为驻有军团的行省的总督。反之,士兵们却有升任高级军事职位的前途。自此之后,罗马帝国的政治界与军队,各有其自身的升迁体系,互不相关。

他又在军事上进行一些改革,大量利用蛮族骑兵为自己服务。这就使军队蛮族化的过程加速:这时不仅下层士兵,而且上层军官,也有不少是由蛮族人充任了。

后世史家对此一法案呈负面评价者(如爱德华·吉朋),认为这是罗马人丧失勇气的代表,并将帝国的安全制度交予蛮族与粗俗的士兵。但另一派以持平的观点,认为三世纪的罗马帝国,由于内战、外族入侵不断,人口大量衰减,除了军官的需求相当庞大,更需要一支更专业化的部队;再加上社会风气转变,元老议员入伍服役的意愿不高,因此这项法案在当时便未引起任何反弹的情况之下,顺利通过了。

此外,加里恩努斯又授予城市许多特权。城市公会又活跃起来了。

自从卡拉卡拉时代开始,罗马帝国的货币逐渐贬值。一直到了加里恩努斯当政时期,由于军费需求的增加,使得267年加里恩努斯所发行的“安东尼银币”,含银比例只占了5%,重量未达3公克,厚度也严重缩减。相较于帝国初期奥古斯都时代的“第纳利斯银币”含有百分之百的纯银,重量近4公克,自然造成了人民对于新货币的信心不足。

连年的兵灾、瘟疫横行,造成人口减少、耕地荒芜,已经造成了生产力的大幅低落。此时所发生的通货膨胀,形成资金流动困难,并造成利率下降、景气衰退的严重现象。

加里恩努斯的政策当然要引起元老贵族的憎恨。在各行省都发生了由大地主策动的军事哗变。他们有些人希望推出自己的代理人来代替伽利埃努斯;有些人则打算脱离帝国而独立,使行省变成另一个国家。也有些地方是由于驻在那里的士兵希望取得金钱赏赐而哗变。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僭位者,以致有所谓“三十僭主”之称。但这些僭位者多半在位不久就失败了,因为各行省贵族在面临奴隶、隶农起义和蛮族入侵威胁的形势下,慑于内忧外患,尚无决心脱离罗马。

但是,高卢、西班牙和不列颠毕竟脱离了帝国。以波斯图姆斯为元首、以特里尔为首都的独立的“高卢帝国”持续存在了15年(259 273 )。崛起了帕尔米拉帝国,占有叙利亚、小亚细亚南部、美索不达米亚、腓尼基、阿拉伯半岛北部以及埃及的一大部分。这个割据政权也存在了10年(262272)。罗马帝国四分五裂了。

与此同时,被压迫人民的反抗力量也日益增强。约在263 264年,西西里起义爆发了,参加者有奴隶、隶农和城市贫民。时人将它同共和国时期的起义相比,据说起义好不容易才被镇压下去。

在这之后不久,高卢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发生了士兵哗变和奴隶、隶农的起义。在历史上称为巴高达运动的人民起义的最初巨浪卷起来了。巴高达到处夺取大庄园,杀死富豪,甚至在269年攻占了高卢中部的大城市奥古斯托敦。农民中越来越多的群众参加了起义,高卢帝国的士兵也往往投向起义者。

北非发生了又一次隶农起义,其领袖名叫法拉克森。起义者与摩尔人组织联盟,席卷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的许多地区,其矛头直指贵族地主和罗马统治者。

这时,哥特人的入侵又开始了。第三次罗马哥特战争是以巴尔干半岛和希腊腹地为主战场的。

267年,哥特人仍从黑海出发,渡博斯普鲁斯海峡,毁灭了卡尔西顿,掠夺了尼科米底,然后进入伊奥尼亚,在以弗所(亦译作艾菲斯,艾菲索斯)烧毁了月神庙,并在回军时毁了特洛伊古城遗址;接着,小亚西部的利底亚、弗里吉亚和比西尼亚(比堤尼亚)等地均遭涂炭;最后,哥特人取道卡帕多细亚和卡拉提亚回到赫拉克利亚港口。当罗马大将奥登纳修斯率军匆匆赶到赫拉克利亚港时,哥特人已满载掠获物和战俘扬帆远去。

268年,在前几次冒险中均获大胜的哥特人又开始准备新的进攻。他们在德聂斯特河口集结了一支庞大的队伍。据最保守的估计,仅船舶即有500艘。另一些史料中则说有20005000艘。如果按每艘船载2530人计算,哥特人海军可达1.5万左右;另有32万步兵在黑海岸随舰队西行。

无论如何,这是3世纪以来侵入罗马领土的最庞大的日耳曼人军队。舰队主要由黑海岸的航海民族赫鲁利人组成,陆军成员多是哥特人,另外还有黑海及南俄罗斯地区的其他民族。这支大军的目标已不是在黑海地区掠夺,而是直出博斯普鲁斯海峡西行,欲进入色雷斯和希腊腹地。博斯普鲁斯海峡欧洲一岸的拜占廷,和与它隔海相望的赫里索城,受到了这支舰队的侵扰和掠夺。但在穿越海峡时,由于水急浪大,通道狭窄,一些经验不足的水手无以应付,许多船只撞到岸边,有的则互相碰撞而损坏;加之罗马海军的进攻,这支海军出海峡后,已元气大伤。侥幸留存的舰队,沿途蹂躏了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上的岛屿和沿海城市。其中有基齐库斯,莱姆诺斯,斯基罗斯,科林斯,斯巴达和阿尔戈斯等。

当时,已有300年之久未受战争侵害的希腊人,正在罗马官员克莱奥德姆斯领导下修复城防设施。但有一支哥特人进入了彼雷埃夫斯港,随后抵达雅典城,并大肆掠夺。驻守雅典的罗马官员德克西普斯迅速集结了雅典的部队,吸收了一批略有军事知识的雅典市民计2000人左右,占领了橄榄园的有利地形,构成严密的封锁线,以限制哥特人活动、迫使其撤出雅典。这时,克莱奥德姆斯在海上对哥特人的舰队发动了进攻,并大获全胜。在雅典守军的海陆军联合打击下,哥特人退出雅典,取道维奥蒂亚、伊庇鲁斯、马其顿北上。在经过菲利普城时,曾经攻城而未克。另一支驶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舰队,在阿索斯山下休整后,包围了卡桑德拉和萨洛尼卡城。

这时,罗马皇帝加里恩努斯的大军已赶到伊利里亚,与另一支罗马军队会合于纳苏斯城(今塞尔维亚尼什);海军舰队也进入爱琴海待命。在纳伊苏斯城外,罗马军与哥特军交锋。罗马军先败后胜,歼灭哥特人大军逾5万人,许多哥特人在流动战车阵内拥挤而死。

这时,罗马后方发生的叛乱,领导这一阴谋的是伊利里亚骑兵长官克劳迪乌斯(克劳狄乌斯、奥勒俄卢斯)。迫使加里恩努斯回军西顾。2683月,在米兰城外,加里恩努斯被自己的部将谋杀。

克劳迪乌斯继承帝位(268270年在位),称克劳迪乌斯二世(克劳狄乌斯二世)。

克劳狄乌斯二世继续组织对哥特的战争。当哥特人因缺乏给养而从设于格萨克斯的大车阵中撤至马其顿地区时,又两次受到罗马骑兵的打击而退却。269年初,另一支哥特军渡过多瑙河,但由于饥饿和瘟疫的打击损失甚大,幸存者被罗马人俘获,用于从军或耕耘。

克劳狄乌斯及其后的三位继任者都是伊利里亚人,他们都出身卑微,只是倚靠勇武而在军队里晋升起来的。他们执行了不同于伽利埃努斯的政策,故通常称为“伊利里亚诸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