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在讲什么(一)

 逻辑解古文 2020-10-24

《道德经》向我们描述了三个世界,一个就是我们生存的这个外在世界,它是由道决定的,在这里把它定义为第一世界;第二个是人的内心世界,它是由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也就是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这是第二世界;第三个是人的主观意识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世界,它是外在世界在人脑的主观反应,是第一世界内化为第二世界的过程,在这里定义它为第三世界。这三个世界跟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意识和认识是非常相似的。

    接下来具体说一下这三个世界。首先说一下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就是我们个人对外在世界的最直观的获取,就好比我们拿照相机拍了一张照片,而照相机里的这张照片就是我们所谓的第三世界。但是人与相机不同,人不仅能够看到事物,而且能够闻到气味,感受到温度,感受到情绪,在直观的基础上还能直接去探究抽象的规律和原理,这些都是外在的物质世界也就是我前面说的第一世界在人脑的映像,就像相机里的相片一样,但是比相片要丰富。

    第二世界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是我们的主观意识对第三世界的再加工,它可以原封不动的把第三世界直接复制进来,也可以进行选择,提炼,修改,删除,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事物,并赋予它新的意义。比如当我们看到一朵盛开的牡丹,在我们脑海中不仅有这样一朵牡丹,可能还会联想到高贵美丽大方,会有喜欢和厌恶的心理,有人甚至会想象这朵牡丹,它有灵魂,甚至牡丹里面住着一位牡丹仙子,这些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这些只对做出想象的这个人有价值,对于这株牡丹本身而言没有直接意义。当然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影响,因为第二世界会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如果赏花的人因为喜爱而产生了折花的行为,那就对这株牡丹影响了。这里要强调一点,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第二世界,但是每个人的第二世界对其他人来讲都属于外在世界,第二个世界只属于个人本人。在自己第二世界里,所有的规则定律都是由这个人的主观意识决定,在这里他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任何角色,也可以把别人想象成任何模样,更可以把自己想象的无所不能,在这个世界里想怎么改变就怎么改变,只要他能想得到。

        最后就是第一世界,也就是外在物质世界,第一世界的变化是由道来决定的,从《道德经》的角度而言,道可以理解为天地万物的思想,而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就像是人的外在行为,思想决定行为,道决定了第一世界的发展变化。这就和人比较相似了,人的思想决定人的外在表现,而道决定了天地万物的外在表现,那么为什么人的思想要符合道呢?人生存在道决定的第一世界,但是人的思想是不能决定道的,道是固定的,不是人们想让它怎么改变它就会怎么改变的,所以人只符合道才能长久地在第一世界生存,人思想如果不符合道,早晚会做出违背道的行为,也就无法在道决定的世界中生存。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一个公司就职,他必须要遵守这个公司的规章制度,如果他违背了公司规章制度,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一直这么下去,那么他最终一定会被公司开除,这就是“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的意思。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道德经》,其实在讲人的生存法则。但是春秋时代,社会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全面掌握大自然、需要有意识去保护自然的程度,在那个时代,人类还是处于与自然和野兽抗衡的一个状态,所以《道德经》并不是在讲人类如何在当前意义上的自然环境下生存,而是将第一世界进行了压缩,映射到整个人类社会,讲的是个人如何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生存下去,老子一直在用道和第一世界存在的关系与人的主观思想,也就是人的第二世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关系做类比。而且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群侯割据,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连年混战,东周王室岌岌可危,周天子都不知道能活多久,更何况老子当时只是周王室下一个小小的史官,所以老子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样能生存下来,怎么样生存的问题。而他之所以能写这样一本书恰恰也因为他当时是周王室的史官,那个时代的史官负责管理书籍,而且有观天象察地理、指导农业种植,有点像现在图书管理员加气象研究员职能的集合,所以他据知天文地理气候变化,又知历史,上能接触到周王室,下能观察到最底层的黎民百姓,对整个国家的运作非常了解,对整个社会的认识更深刻,更透彻一些。

    太长了,先写到这里,算作第一部分吧,后面再接着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