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朋友以及朋友圈

 河南文苑 2020-10-24

1

我喜欢三两好友月下漫步,不习惯一群人围炉取暖。

套用韩愈老先生《马说》之言也可以这样说:世有朋友,尔后有朋友圈;朋友圈常有,而好朋友不常在。

本人爱憎分明,不善交往。热爱朋友,却不太喜欢朋友圈。对于自己情投意合的朋友,恨不得掏心掏肺,记人家一辈子好;对于那些看上去颐指气使的养尊处优者,则敬而远之,不愿意仰人鼻息;生性心地善良,简单纯朴。喜欢草地上的牧羊少年,不喜欢贵族幼儿园里奶油泡大的宝贝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喜欢无信即平安的岁月静好,不喜欢熙熙攘攘大家扎一堆的你好我好大家好。总觉得这个如影随形的朋友圈扼杀了朋友之间山南海北多年不见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可是,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一个俗人,你置身于这个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城市过着人间百味的世俗生活,又无法做到卓尔不群,独善其身。大多数红男绿女都经不起手机微信、朋友圈的裹挟而陷入滚滚红尘,人云亦云。

在下年近半百,身处边疆之地,落伍而愚钝。使用智能手机玩微信不过三两年时间。而且是女儿大学毕业之前硬是逼着我换了一部苹果手机,说是其诸多高科技非常方便,相当于一台掌上电脑。她临开学之前再三强调说:“爸,你再不与时俱进,真的就要out了。”

拿到新款苹果手机之后,确实体会到了手机银行、微信交流、手机上网(手机微商、网上购物、订餐、购票等)诸多新型功能的好处与便捷。尤其对于商务活动的人士更是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公众号和文学微刊遍地开花,掌上阅读、以文会友、群聊聚会等成了一种自媒体社交工具。相比之下,曾经红火一时的腾讯QQ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手机微信最大好处就是天南地北的亲友们联系起来比较方便。加入朋友圈之后你随时随地可以看到对方一举一动喜怒哀乐。去年暑假,老家初中同学们在朋友圈里发起一个群聊,群主同学拉我进去做了大半年的“二当家”。其实我自己平时能够联系上的同学少之又少。刚开始曾经热闹了那么一阵子,久而久之,也就慢慢冷清下来。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打情骂趣忆往昔的调侃;要么就是找个理由促使某个人出来发红包。所谓言多必失,有时候一不小心还会闹出不欢而散的事情来。加上各种各样的群聊日益增多,实在是精力有限,感到有点疲惫。一冲动索性退出群聊,弄不好可能会得罪到一些同学和朋友。

2

说到群聊,真是一件让人左右为难的事情。时不时地有人要加你好友、拉你入群。在下以为,请求加入别人朋友圈时,应该说明一下自己真实身份,让人家做出一个取舍判断来。令人费解的是,有些远道而来的陌生男女请求加入别人朋友圈,连一个起码的寒暄之词都懒得去说。也不与人互动交流,丝毫不去关注朋友,那你干吗要加人家好友?难道就是为了强行进入别人有限的空间资源吗?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众所周知,现在的朋友圈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你谢见”的大众化模式,也就是你好——谢谢——再见三个基本环节相关联的套路。

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快节奏社会,每一个人都活得焦虑而疲惫。一个个连根拔起,求职打工,漂泊千万里;一个个红男绿女朝三暮四,情断义绝,无心可依。既然如此,何不给别人保留一个宁静的私人空间。正所谓:“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因为时空阻隔,人走茶凉,多年不见的亲友因也会产生许多猜测与误解。更何况人在旅途的匆匆一见,擦肩而过的一面之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质上是一场趣味相投气场合宜的聚散离合。这种说辞并不否认陌生人之间一见钟情。我这个离乡之人久处西疆边城,交友不多。有时候也会遭遇人在他乡的“陌拜”——陌生拜访。有些素未谋面的远方朋友因为距离之美反倒生出一点惺惺相惜,不像亲友之间因为千头万绪的利益关系而患得患失。很早以前,我在一篇小说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有的人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有些人朝夕相处,却形同路人。”这就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一种缘分之说的人格魅力。

两小无猜虽然好,北国佳人在远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客观存在。

相比之下,我们不会介意陌生人之间的冷淡与冷漠,我害怕那种熟识之后如履深渊的茫然与陌生。人为地疏远与莫名其妙的隔阂仇视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比如朋友之间的隐形杀手与蘑菇有毒。有些亲友、同学、同事、邻居,你并没有怎么得罪于他,人家却要弃你而去。这可能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付出的无奈代价与一声叹息。所谓同甘共苦,说来容易做到难。许多朋友之间可以共苦,却不能同甘。倒是那些陌生朋友,半朋友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纠缠,简简单单,亲疏自如,远近随意,快乐惬意。

在这个生活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每个人的朋友圈少说也有上百个朋友。甚至数百人的庞大内存。临近年关,我在边城地下室里赶写这篇文章时,才发现自己朋友圈里竟然冒出好几百人。一个做微商的女士,朋友圈里竟然接近上千人之众。事实上,除过早期的亲友之外,朋友圈里许多人我并不熟悉、也不认识。平时能够互相交流的不过那么数十人。

据说,手机微信朋友圈有一种拉黑功能。我对此颇为不解。既然不愿意承认这个朋友,干脆直接删除就是了,何必假惺惺地挂个朋友的虚名,私下里又将人家拉黑呢?时不时会收到有些朋友发出“没事清清你的朋友圈,看看那些人拉黑了你……”这样的友情提醒。我不太会弄捣腾智能手机,也不想去管那些人在乎你那些人不待见你。人生无常,晴转多云,黑了白了,随他去吧。

朋友圈里,有些人时不时地会给你发一些链接过来。也是让人为难,不知如何是好。趣味相投者,偶尔互通有无也无不可。你发在朋友圈里的东西,别人有时间有精力是可以看得见的。

3

关于群聊,初始如雨后春笋,如今是泛滥成灾。

家人、亲友、学友、战友、文友、乡友、车友、商友,酒肉朋友、狐朋狗友,各种名义的群聊应有尽有,让人目不暇接,疲于应付。不管怎么说,至少,以上种种群聊都有一个说得过去的主旨与理由。最可怕的是有些好事者干脆把自己身边一些毫无任何关系的熟人拉在一起搞一个“乌合之众”的群聊。真是让人不可思议。你的朋友彼此之间素昧平生,没有半点交集,有什么可聊的。即使那些文化人的群聊也是五花八门,山头林立,群雄并起。其中不泛一些善于经营而聚集了文化精英的朋友圈。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生拉硬扯搞在一起拉个人气,数百人凑合一处上演一阵子南腔北调集热闹而已。文艺圈子里那些喜欢舞文弄墨的朋友们各自转发一下自己的诗文作品,以文会友,以求博得别人的关注与赞赏。有助于文化交流与精神碰撞,有时候也能够击溅出一点思想火花来。只是有些群主身上有着很浓厚的“山大王”情结。动辄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画地为牢,发号施令,群规严厉,八面威风,常常弄得别人尴尬不已。谁人一天到晚吃饱了没事可干陪着你唯唯诺诺打哈哈,说一些无关痛痒的恭维之词油腔滑调呀。朋友圈里曾经出现过这样一篇文章:《中国人已经进入互害模式,每个人都难以幸免》。朋友圈里说真话无济于事而且容易得罪人。既然如此烦恼,索性退出就是了。这样的朋友圈不要也罢。问题是总有一些人没完没了拉你入群,再三解释也无济于事。不给人家面子也会得罪人,违心加入群聊却是折磨你自己。更有甚者,不经你同意径直拉你进去,来一个先斩后奏,让你左右为难骑虎难下。朋友圈本来是为了寻找快乐,何必强人所难。

朋友圈原本是为了便于大家联系友好交流,事实上却让许多亲友之间愈来愈远。究其实质就是因为彼此之间失去一种信息距离感,朋友圈晾晒一切透明化的结果让你的一言一行都暴露在大家眼皮子底下,有些人看了可能觉得不舒服,有些人可能羡慕嫉妒恨。久而久之,也就分道扬镳,形同陌路了。

朋友圈很累人。按照某些人士的分析,加不加你的微信,是否关注你的动态,相互之间点不点赞,逢年过节问不问候都是衡量朋友关系远近的理论依据。

在我看来,微信朋友圈只是一种交流工具,不可当真,不必在意。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信息社会,那些偏远乡村的男女们都开始玩微信了。离开朋友圈独来独往终老山林,有几人能够超然物外。当然了,也有个别很有定力的朋友拒绝上网、拒绝微信,试图与现实生活保持一点距离。这样的毅力精神可嘉。

朋友之间需要互相信任、帮助与彼此欣赏。那种极度自恋、孤芳自赏的功利化交往有损于朋友之情。一个人身处江湖,可以势利,不能小人。

所谓朋友,是因为彼此之间志趣相投,思想接近的交流与升华。一个人的朋友圈决定了你的人生境界,有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格调。朋友之间的往来如同在一个大客厅里相聚聊天,你敬一支烟,他敬一杯茶。情投意合,其乐融融,海阔天空。彼此的友情才不会蒙尘荒芜。

朋友圈大致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些人总是在怨天尤人:“赶快看,马上就要被删除了”,“某某市长被中纪委双规了”,“宝马女驾车撞了拾荒者”,“蜂蜜掺假”,“香水有毒”云云,在他(她)眼里,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病态与阴暗。整个一副仇官仇富仇名人的愤愤不平。把一件很平常的社会生活偶然事件无限放大,恨不得把全天下的贪官污吏、富二代、宝马女赶尽杀绝,方解心头之恨,方才快意江湖。他们的生活里除了激愤几乎看不到温暖与快乐。仿佛所有的朋友都欠了他们的人情,大家都是忘恩负义之徒。诸不知人类社会从古到今都是在矛盾中缓慢进步,哪有一尘不染的真空世界与理想生活。

因为时空阻隔,因为天南地北,朋友之间不可能时常相聚在一起吃喝论酒。朋友之间关系很微妙,因为一次聚会,一个眼神,一次办事失误,一次借钱不周,一个短信没有回复都有可能产生猜忌与误会。谁都不是神仙,免不了有些疏漏,不可能办任何事情都是十全十美,人际关系需要经营与修复。只要不是恶意的欺骗与伤害,都可以达成谅解,要不然友情的大厦就会坍塌,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朋友圈只是一个新型的社交工具。友情本身是圈不住的,好比笼子圈不住鸟儿歌唱春天。人生在世,有几个知心朋友是一种温暖与幸运。要不要形式主义的朋友圈无所谓。

朋友之间应该模糊一下你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年龄与辈分,过分在乎自己身份感的人很难遇到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有些忘年交在一起很有乐趣。多年不见,我所拜访的几位老师不再是纯粹的师生关系,我欣赏那种亦师亦友的随和与亲切。一家文学公众号曾经发表过我所写的一篇文章《二哥是个好朋友》,阅读率很高,读者留言赞赏也很多。我在这篇文章中剖析了亲情友情的变迁转换。那种毕恭毕敬的亲友关系并非合宜的朋友关系。人世间的亲戚关系是天生的,有些亲戚朋友甚至是麻烦的制造者。亲友之间如果超越那种原始固有的亲属关系,达到轻松自由的朋友境界,才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新朋友。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朋友之间也要保持距离十公分。亲人也是一种血缘之上的超级友情,朋友是亲人之外的优化关系。是从茫茫人海成千上万的熟人、陌生人中提炼出来的品质关系。

有些朋友不一定进入朋友圈,加入朋友圈的人不见得都是好朋友。

可以结识几个知心的朋友,人生没有完美主义的朋友圈。

正所谓:友不在多,有情才行。

                                 2017年1月25日于乌鲁木齐


作者简介:

段遥亭,陕西白水人。新疆作协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白水县作协顾问。现居乌鲁木齐。在《文学报》《中国民族报》《西部》《散文百家》《草原》《美文》《北方作家》等诸多报刊发表过500多篇(首)作品;散文集《野马天山》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作品入选《散文百家十年精选》《中国西部散文精选》《蓝色的四翼船》《长安风十人诗选》等多种选本。


  投稿须知 

  1.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微刊平台,不限纸质是否发表过,文责自负。

  2. 投稿时一定要在稿件后直接注明联系方式及作者简介、照片。

  3. 稿费来自赞赏,赞赏的百分之五十为作者稿费(两周内以红包形式发给作者本人),百分之五十用于平台活动费用(赞赏低于十元不发放稿费)。

  4. 投稿邮箱:3182529240@qq.com。投稿后请加主编微信13803895976

  5. 名誉主编:乔健   张国领

  6. 主编:郭俊霞

  7.稿件在两个月内未刊登的请自行处理

第六十一期:段遥亭《朋友以及朋友圈》

        扫描或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感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