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纱帐之味||周国利

 河南文苑 2020-10-24

点上方河南文苑”即可免费订阅本

青纱帐之味

近日,闺女发了几个稀奇古怪的食品,让我猜。虽然没有猜对,我细数一下,食材倒普通,只是做法奇怪。为助兴,我也把小时候在农场的青纱帐里常捕捉来吃的昆虫、野菜野果、野生小动物给她讲了一遍。对方惊叹:这些也能够吃吗?许多都没听说、没见过呀。

七十年代在我们的国营农场,几千亩的青纱帐是孩子们劳动场地,也是我们享受野餐的天然“庄园”。

先说河里的。每块田地两边都是常年流水不断、清澈见底的溪流。大点的有黑壳乌龟、黄鳝,小点的有黑黑的泥鳅、大头黑黄色的“火头鱼”(黄颡鱼)、不到五寸长的五彩鱼(鳑鲏鱼)、青色的河虾和到处乱爬的螃蟹。劳动或周末在地里玩耍之余,肚子饿了,几个人孩子便挽起裤腿,找水草浓密的一段河跳下去,两头泥土一堵,迅速将当中的水泼出去一部分,浑水摸鱼,捉住扔上岸。不用剥洗,用桑叶或苇叶一裹,黄泥巴一包,点起一堆火,扔里面就得。待泥巴团干硬,扒拉出来敲开,撕开桑叶,泥鳅、野鱼的皮都沾在包裹的叶子上,露出白嫩的肉,大口朵颐。也可以将黄鳝、泥鳅、螃蟹用细枝条穿起来,在火焰上直接烤焦了吃,另外一种口味。

再说树林、果园或竹林里的。当时的野鸽、斑鸠、麻雀成群结队,可以在我们的房屋顶上做窝,野兔时常也会跑进家户的院子。孩子们常常用弹弓射猎,运气好也可以打到肥大的竹鸡和野鸡。蝉蛹要到夏秋季节的傍晚,在柳树林找,一把手电筒,沿河岸走一遍,就可以逮到几十甚至上百只。还有竹林里的竹虫,虽然少,但白白胖胖,油水大,很美味解馋。在野外的吃法一般都是泥巴裹住“叫花鸡”式和烧烤式。有点准备的孩子,会从家里带点盐巴或一小瓶酱油,那就更是吃的锦上添花了。

还有一种非常普遍、滋味更加妙不可言的就是捕捉和吃玉米芯虫。现在的玉米芯里很少见到这种像半大蝉幼虫的虫子,可能跟使用农药有关。那时候白天收获的玉米穗全部堆在打谷场上,晚上要拢成一座一座小山一样的玉米堆,用巨大的帆布盖住,防雨防潮。早上太阳出来时,再掀开帆布。这时候,一大群孩子就一手拿小扫帚,一手拿一小盆围着,等帆布一掀开就冲上去,在帆布的反面爬满了白白胖胖的玉米芯虫。扫满一小盆端回家,舍不得用油炸,只需摊放在煤火灶台上,慢慢烤。等到变的焦黄,便迫不及待的抓一把塞嘴里,那种无骨无渣的特别焦脆、带着鲜玉米清甜的特殊嫩香,印象中是我们最顶级的零食。

一年四季,青纱帐里还可以找到数不清的野菜野果。春天,刚刚冒头的野竹笋、茅草芽、甜草根、野香椿,可以拔出、挖来、摘下直接吃,清甜香嫩;夏秋季节,池塘里的莲蓬、野生的葡萄、杏子、桑葚、梨子、枇杷,果实累累,酸甜美味,可以任意采摘享用。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也可以找到野酸枣、核桃、柿子一饱口福。

半大的男孩子夏秋季节都要在青纱帐里看守庄稼、果园,一昼夜不回家,吃住都在野外也饿不着。红薯、土豆可以挖几窝,闷在火堆里煨熟了吃,嫩麦穗、青玉米穗直接在火堆上烤香了吃。与果园相连地段,彼此还可以相互交换,你折几支苹果、香梨扔过来,我拔几棵玉米、挖几个大红薯回敬过去。

青纱帐里长大的农场孩子,熟悉广阔的田野、果园、竹林,喜欢自由自在畅游在野外,热爱田地里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红薯和蔬菜,以及数不清的野菜野果、野禽动物。不要大人的教导和加工,孩子们就可以自己寻找、加工、食用各种各样的田野之味,喂饱肚子,享受大自然的香甜美味。

四十多年过去,我依然把故乡的青纱帐当做自己的天堂。       

个 人 简 历

周国利,业余从事文学 、新闻创作,共在《工人日报》 、《中国工人》杂志、《杂文报》、《河南日报》、《华中电力报》、《中国体育报》、《河南电力报》、《焦作日报》等刊登各类文稿百多篇;并多次在各类征文活动中取得名次。

阅读是一种修行,分享是一种美德,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感恩分享!

投稿邮箱3182529240@qq.com

939

扫描关注免费订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