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御楼心经印集

 攸州刀郎 2020-10-24

风 翰

规 墨

雅 清

正 风

聚 饶

高 逸

贤 兴

作者简介

杨建忠

1979年11月生于山西太原

别署忞斋、心御楼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山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晋阳印社副秘书长

今之印坛有离经叛道者,有呵祖骂佛者,奇异诡谲,印面似鬼画符,余不解印,为门外汉,对此等作品甚不解也不服。日昨太原印人杨君建忠以所治心经印谱见示,一一赏对,如入祇园花树间,令人心生欢喜。庄严肃穆者如老僧入定;典雅纯正者如说法古佛;飘逸灵动者如散花天女;而最令人心生愉悦者则如佛祖拈花微笑。想见作者悟心之高、功力之深,而其操刀之时即能心無挂碍,任笔流走,望其所作,一任自然,以故不哗众、不流俗,诚印坛之正脉,横眉故书数语以张之。

                                      岁次甲午夏月,陈巨锁。

治印墨稿

笃学好古 文质彬彬

——杨建忠篆刻浅议

徐传法

初遇杨兄建忠时,见他文质彬彬,谈吐不俗。待读了他的一些文字,品了他的作品,不免加深了认识:建忠外在的文雅与朴实,多源自内心的强大。不论在世俗生活中,还是于篆刻艺术里,建忠总是温文尔雅,不同俗流。
说他不同俗流,并非虚言。艺苑一隅,历来少有清静,回望当下,喧嚣尤甚。“功名尽在长安道”,大多书家免不了对时流文化的追赶和屈从。建忠反其道而行,不慕时流,安之若素。前几年,杨建忠参加过一些展览,屡获奖项,引起山西书坛瞩目。世人眼中,获奖是成功的标尺,在他看来,却是一桩小事,不值得格外显露。在建忠的书册里,包括张颔先生题签的《心御楼书印》中,均没把获奖记录出来。只此一事,让人刮目。后来,建忠不再参展,而是沉积下来,与书为伴,在传统经典里体味书画篆刻的万千气象,安静而悠然。
不合时流谈何易,特立独行真谓难。作为而立之年的从艺者,假令没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人性修为,面对些许功利,难以做到清心寡欲。面对篆刻一艺,建忠有自己的理解与态度,艺术根植于传统文化,而儒学则是传统文化的主脉。一段时间内,建忠俯下身来,沉浸古书,在儒家经典中寻求篆刻艺术的真谛。
建忠的《忞斋呓语》有一段文字:中国文化是反观、内省的文化。孔子言“吾日三省吾身……”;傅山言“沃若在手,一须心御”;《礼记》言“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宋儒讲的“反诸身,求诸己”,“存天理”等等皆如出一辙。艺术依附于传统文化,向后看的越远,走的才能更远。
崇儒不妨碍尚道,“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这是老子的感概。芸芸众生,大多自满张扬,而“我”就像丢失了什么东西,茫然若有所失,恍惚觉得自己一无所有。然而,众人的有余,不是真正的“余”,在老子看来,即便满堂富贵,一屋珍奇,只是虚假的归属。他们也许什么都得到了,却丢失了一件东西,这就是自我。茫然若失的“我”,因不盲从时流,而拥有独立人格。所谓“嗜寂者,观白云幽石而通玄;趋荣者,见清歌妙舞而忘倦”。建忠是一位嗜寂者,他在方寸艺术里愈行愈远,渐成一种爽爽风气,凛然不可犯,巍然不可攀。  
就这样,建忠一直在传统文化里找寻艺术的门径,在广阔山水间体会人生的智慧。此时已不难理解,他谦和的态度、清雅的品格、低调的处事,究竟从何处来。
面对建忠的篆刻作品,自会颇多感概:汉白文能平正饱满,端严大气,元朱文已精工劲健,静雅隽美。尤其朱文印作,逼近历代名家之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赏其所作,能传赵叔孺、陈巨来之神韵,婉丽工致,楚楚动人,正胎息雪松道人元朱文者。今吾想见其凑刀切玉之时,騞然铿然,亦复可喜(陈巨锁语)”。
“没有汉官印根基而学‘汉玉印’,易犯柔滑之病;吴、齐一路不能直接走,只能看他们的方法;汉印根基不稳,即入流派,虽能安排妥帖,却面貌雷同,门高派大,沼广潭深;用篆、配篆,忌讳只在字之空处用心,不在笔之实处着力。”建忠自视的呓语,句句箴理。凡此种种,自不待言。
张颔言:“宗秦法汉,借古开今”;林鹏言:“追摹古人得真趣,别出新意成一家。”两位老先生的评语,对建忠的篆刻定了基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