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幻摄影的表现方法——兼评高占祥梦幻摄影的艺术特色

 zyhi3gx3bkjjpe 2020-10-24
图/高占祥  文/索久林

生活中,梦幻现象随处可见。浩瀚环宇,气象万千的星云可以看到梦幻;辽阔海洋,目不可及的波峰浪谷,可以看到梦幻;西红柿切开的断面那纵横交织的纹理,是一个梦幻的世界;微距镜头或显微镜下的微观事物,也可以成为奥妙无穷的梦幻世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具象的事物,由于空间环境的变化、物体自身运动等因素对视觉的影响,同样可以产生令人无法想象的梦幻效果。中外很多摄影家在创作中,都注重观察、体验这种梦幻生活,研究、探索梦幻的表达方法。

高老的艺术生活中,经常为一些梦幻的现象所吸引,陷入“心醉神迷”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构思状态。他研究借鉴了中外摄影家的许多艺术表现成果,研究借鉴了美术、书法等相关艺术的表现手法,积累了很多这方面的理论和创作收获,有些已经结集成书,丰富完善了当代摄影的艺术宝库。


(一)运用物象的模糊效果表现梦幻创意

摄影面对的物象,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可能存在于视觉清晰的环境,也可能存在于视觉模糊的环境。在模糊的环境里,人们看不到物体的细节和具体形态,只在朦胧隐约中感觉到它的基本轮廓或局部的部分。这就为梦幻摄影提炼纯形式的视觉要素创造了条件。摄影家可以借此进行别具特色的梦幻审美活动。

模糊是一种朦胧效果,它以表现多义性的内容调动读者的猜测、想象、判断等,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魏晋以来,我国文人就注意到对朦胧美的运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向我们展示了烟雨模糊中,朦胧美的艺术效果。自然界创造模糊环境的因素很多。雾气制造模糊,风云雨雪制造模糊,强光照射和光照不足都会出现模糊环境。这些环境自然可以利用。日本摄影家饭岛志津夫的组照《多彩富士山》中《富士烟云》、《云涌富士》、《雾锁富士》,很典型地说明了云、雾等现象对模糊环境的意义。

文学创作中的朦胧手法、传统国画中泼墨写意风格、艺术设计上的极简主义等都与梦幻摄影中模糊手法有一定的联系,旨在强化含蓄美、隐喻象征美、简洁美、多义美等艺术效果。高老在文学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上的丰富艺术积累,为他运用摄影的模糊手法提供了方便条件。在他梦幻摄影中,经常借助云霞、雾霭、阳光、倒影等自然条件创造模糊效果,更多的则是通过多种摄影工具和多种拍摄技法实现去实的。他在摄影工具书中总结出来《柔焦朦胧》、《玻璃罩光法》、《网纹装饰法》、《幻影生成法》、《动感模糊法》、《变焦曝光法》等多种手法,创造推陈出新的艺术效果。

主体与陪体模糊:根据不同的立意和选材的需要,可以让主体模糊陪体清晰,强化主体朦胧效果;反之,让陪体在朦胧中衬托主体或者延伸自然和社会背景。有形和无形模糊:根据创意需要,在模糊的环境下保留被摄物象的基本形态,利用物象的基本意义;也可以在模糊中消除原有的物象形态,在无形中创造新的形象。局部模糊和整体模糊:局部模糊是强调局部特殊效果对于整体的意义;整体模糊是强调整体的氛围、意境和风格。

模糊的梦幻效果,对摄影技术掌控也有很高的要求。适度的过曝和欠曝都可以制造模糊。在过曝的高调中,一些色彩和细节会消失,留下的部分会出现梦幻意味;曝光不足的低调作品,也会使暗部的色彩和细节丢失,剩下的部分,象征性、暗示性就会显现出来。多重曝光出现的重影效果、慢速曝光出现的动感虚化效果等,都具有模糊的审美意义。色彩也是制造模糊的因素。高老对色彩在摄影中的意义有专门的论述。大量的色彩偏移(或偏向冷调、或偏向暖调),会消解相同或临近颜色的细节。在红彤彤的朝霞或晚霞色彩里,红、黄、褐色等颜色的建筑物会消失,着相同衣服的人群等也会消失。蓝调子的晨曦里,又会吞食着相近颜色的细节。摄影家可以利用调整色温值、运用滤镜等办法,强化某些色彩,消解具象,捕捉和表现抽象艺术。高老的作品当中有一些用慢门制造的被摄物体虚化效果,有纱状的瀑布、流水,运动物体等,也具有很好的梦幻意味。曝光过程中,焦距的拉近和推远,会使被摄物体产生收缩和膨胀的特殊效果;镜头的旋转会给被摄物制造水流中的漩涡形态;镜头的抖动,会因动作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抽象效果。虚焦模糊:大光圈、长焦头,虚化背景;将被摄物体置于焦点之外,也可创造一种模糊。

数码后期制作中的各种软件,模糊手段很多,可以创造出巧夺天工的模糊效果。在高老的作品当中都有所体现。


(二)运用物象的节奏、韵律表现梦幻创意

节奏和韵律都是音乐的概念。平面构成中,节奏和韵律是指有规则的变化的形象或要素之间数比、等比的排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一切艺术向往音乐形式。”现代抽象主义非常崇尚视觉艺术的音乐美。这也为音乐没有可视形象——高度抽象有关。现代抽象主义创始人康定斯基认为:“视觉作品画面形成的节奏变化,有如音乐所展示的声音变化:色彩的变化也如乐曲中的音色变化。画家完全可以凭借这些抽象的形和色、光和影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康定斯基借助视觉艺术的音乐性,创作了很多有影响的美术作品。同为视觉艺术的摄影也很早就注重对音乐的借鉴。“音乐性”提供给摄影家可供借鉴的方法很多,节奏和韵律是最为引人注意的。韦斯顿著名的摄影作品《卷心菜》,就是利用蔬菜叶脉络形成的节奏和韵律感来表梦幻创意的:那错落有致、充满画面的菜叶脉络,真如一组和谐的旋律,抑扬顿挫,抒发着特有的情感。日本摄影家前田真三,用水流的漩涡和树叶形成的一种节奏韵律的形态,表现梦幻风光摄影,也创造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梦幻摄影的音乐美,与摄影艺术通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摄影家要在视觉里发现音乐的要素,并在视觉的画面中体现这种音乐要素,这是一种视觉听觉相互转换的艺术构思,需要具备音乐的感觉能力和表现能力。高老对音乐特别是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音乐的乐感为他捕捉视觉听觉美提供了很好的艺术积累,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形式的节奏韵律美节奏韵律美。

用线条表现节奏韵律。生活中的事物和线条发生联系的很多,大地上一望无际的田田垄是线条的呈现、江河九曲回环的河流也是线条的呈现、群山之巅起伏错落的地平线可以勾勒出一种特殊的线条。他在花卉的专题摄影作品里,用“兰花孤傲的曲线、山丹丹花粗细相间的弧线、曼陀罗疏密相间的经纬线、火凤凰轻灵鲜活的回环线”,组合成多种音调不同的组合,宛若一个大型的多种乐器配合。的协奏曲。用色块表现节奏音律。摄影的表现对象以色块形式出现的也很多,城市里的建筑物、乡村田字方格式的田园、工厂的产品集装箱、马路上的车辆都有节奏韵律效果。甚至马路上行走的行人,因其错落有致的分布,也产生节奏韵律的效果。用几何图形表现节奏韵律。天上的云朵、地上的田野、阳光的投影、水中的倒影许多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在特殊的视角里也可以产生节奏韵律的效果。高老的多部摄影作品都注重把音乐感作用于摄影的表现对象,让看似平淡的生活焕发出新的生机,产生康定斯基所说的“视觉旋律”的梦幻艺术效果。


摄影家的视角,对于认识节奏、韵律极为重要。在一个山上,看一片森林错落有致,节奏、韵律感很强;到另一个山上再看那片森林,节奏、韵律就可能不存在了。由此可见,。不同的透视关系中,节奏、韵律也在发生着变化。用长焦镜头看一片的树林,因空间压缩了,节奏感很强;用广角镜头再观察,因镜头夸张了空间,树木空隙很大;再用鱼眼镜头观察,那树木也许更加稀疏、凌乱,绝没有节奏可言。高老在摄影创作中,经常前后左右不断的调整拍摄视角,也不断的变换使用着各种的摄影工具。他说,摄影家在创作过程中就是一个音乐指挥家在指挥着这个音乐的演奏。


(三)运用物象的变形表现梦幻创意

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形态,在人们的视野中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可能使其失去人们习以为常了具象特征,呈现出一种变形的形态。表现对象的变形形态,是艺术家笔下或者镜头下是一种梦幻审美表现形式。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著名作品《融化的手表》,让手表的玻璃罩崩散成碎片,表盘像融化的面饼一样搭在了桌子的边缘。这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令人不可思议。但是,出现在绘画作品里却令人耳目一新。他至少表现了人类和世界的关系,隐喻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或者警示人们如何对待时间。摄影界这种物象变形的作品也并不少见。高老把这种超现实的物象变形要素,称之为梦幻摄影中的“怪象”,并对怪象的应用做了积极探索。

局部怪象:是对表现对象局部要素做变形处理,使之脱离了原有物象的概念,其他部分还继续保留着原有物象的内涵。他的《尘世1号》就体现了局部怪象的意义。这是一幅表现白桦树的摄影作品。他把白桦树的树结做了变形处理,使之成为一只眼睛:这个眼睛怒目圆睁,面对着看他的眼睛、面对着整个世界;而这眼睛的周围又分明是白桦树的树皮,证明是白桦树里边出现的眼睛面对人们、面对世界。这种面对,有特殊的审美内涵,令人不敢熟视无睹。整体变形:改变表现对象整体形态和色彩,使之完全失去了原有物象的属性。《尘世2号》表现的是体现整体怪象的树结。变形之后的树结,斑斑驳驳,线条纹理纵横交织,形成了纷繁的大千世界。:这样的世界里有群体有个体,有动有静,有张有弛,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

变形艺术手法,显然和超现实主义艺术有关。许多超现实主义大师都有运用变形手法创作的典型的艺术作品。人们之所以重视物象变形表现手法,还是源于对艺术表达的要求。英国现代美学家鲍桑葵认为:'人的心灵… …拥有一种魔力,能用以提炼实际事物的灵魂,并把这种灵魂授给它认为方便的媒介。' 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是主观情感客观化,客观事物形象化的过程。艺术家凭借心灵的“魔力”,从主体的审美观念需要与艺术表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出发,改变对象的原本形式与性质,脱离自然形成的标准或通常印象中的状貌,成为具有人为表现力和审美感染力的一种创造方式。这是催生变形艺术手法的原动力。摄影艺术因其特殊的文本特点和表现功能,对表现对象的变形有着特殊的技术要求。 

物象变形可以天然抓拍的,可以是人为设计,还可以摄影工具创造变形效果。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不断运动的时空中。摄影的物象在不同时间里发生着形态的变化。太阳、月亮、花草树木等等,在不同的时间都会有不同的形态。霓虹灯的变化最为明显,它在几秒钟之前可能是红色的,现在便成为绿色的,一会儿成为蓝色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能成为摄影的绝妙素材。高老的《光绘》就是抓拍灯光变换中的一个瞬间,创造了由灯光绘制的变形。这个瞬间的变形,可以看到体现永恒的内涵。

视角不同 也可以创造不同的变形效果。仰视一个人时,感觉他很高;从高空中再俯视这个人时,他便没有高度了。有些物象只要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它,它可就能产生了变形效果。物象在特殊的光影条件下,产生着变幻莫测的变形。许多生活中的事物,在一定光影条件下发生的形态变化。摄影家在其光影艺术创作中,看到的物体形态变化会更多,或者说自己在创作中经常“制造”物体形态的变化。这些变化,就会产生超现实的摄影的要素。

摄影工具会制造许多表现对象的变形。广角头、超广角的夸张,长焦头的空间压缩功能,为摄影家提供了很多变形摄影的服务。很多效果镜,对物象的表现,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高速和低速快门抓住的物体特殊形态,其实也是一种具象的变形。我们所谓的物体“变形”,是指物体与我们日常看到的形态比较发生了变化。自然界的物体形态,本来是多向度的,在不同的条件下,他们有着不同的形态。但我们对其认定,还以肉眼看到的为准。高速快门可以拍到牛奶溅起的瞬间形态,可以拍到子弹穿透苹果的形态。慢速快门(包括长时间曝光),又可以拍到几分钟或几个月过程中的物体形态。这些肉眼看不到的物象形态,被摄影工具记录下来,它们也成了我们肉眼中的“变形”物象。物象空间上的形态变化、时间上的形态变化、重量上的形态变化、色彩上的形态变化等等,都为变形创造的梦幻摄影提供了可以利用的途径。


(四)运用物象的“超逻辑”构成表现梦幻创意

逻辑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情感、构建生活的工具和行为规范。古希腊人把关注逻辑的触角,从自然转移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类自身,让逻辑的功能无所不在。“科学是应用逻辑”(黑格尔语)。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存在和物体内部结构都具有一定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是它们联系的纽带。这些纽带在人们的视觉中习以为常:人们可以记忆它,接受它。然而,艺术创作却可以突破这种逻辑,创造令人为之惊愕的艺术效果。超现实主义摄影家菲利.普哈尔斯曼有许多脍炙人口超逻辑摄影作品。《原子的达利》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一幅世界摄影名作。作品的画面里,有跳起来的人、腾空而起的猫、被泼出来的水流、空中而悬挂的椅子。这些物象组合在一起,人们看不到他们的逻辑联系,甚至无法理解。但是当它符合艺术审美情感表达需要时,生活中就有了它存在的条件:它揭示的是在原子时代,各种物质都作为一个成分(中子、质子)的运动状态。这背后是一个丰富、深邃的世界。正如 “超人”也是人一样,这种“超逻辑”的现象也有一种属于它自身的特殊逻辑,叫情感逻辑。超逻辑贴近人们的审美情感确定走向,按照审美情感的需要发生、发展。超逻辑手法,为梦幻摄影认识生活提供了新的方法,为表达情感提供了新的意象,为塑造形象提供了新的材料。它在借鉴超现实主义摄影、魔幻现实主义摄影、抽象主义摄影、主观主义摄影手法过程中,研究探索了自身特殊的认知和表达路径。

具象超逻辑手法:是把两个以上的具体物象组合到一起的审美逻辑手法。它体现的不是具体物象的意义,而是两个或多个物象组合起来了的意义。日本摄影家樽井芳雄创作的题为《赞普》的作品,把几个不规则的齿轮、扳手、杂草组合在一起。让这些毫不相干的物体成为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联系纽带是摄影家的审美情感。高老的《季节》把花蕾、花瓣、花叶、花茎、草的叶子、水的涟漪、天空的倒影等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表达季节对生命的热烈呼唤和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暖意》是高老的人文题材作品:朦胧的霞光里,有人的肢体造型、躯体造型、不同姿态的手臂造型,这些要素看似毫不相干,其实是共同营造阳光下的生命向往美好的象征意义。具象超逻辑手法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单个具象形态是生活中的事物,人们都可以看得懂,但是组合到一起往往人们看不太懂:原因在于作品的逻辑存在于情感当中,必须走出生活的逻辑,用情感的逻辑去体会,去认识。

抽象超逻辑手法:把两个以上的抽象物体组合到一起的审美逻辑手法。它的意义不在于单独的抽象要素,而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抽象要素组合起来的意义。有人说一个抽象要素就很难理解,两个以上的抽象要放到一起不是更难理解了。其实审美的难和易,并不在于意象要素多和少,而在于对作者审美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著名抽象画大师蒙德里安的抽象作品,以几何图形的巧妙组合作为构成要素,我们完全可以不必去理解每个图形,而要关注图形组合在一起的感觉。高老的《存在》是由多种线条、多种图形、多种色彩组成的共同体,单独去研究某一个要素,我们甚至无法看懂,整体的去理解,倒是可以感觉到物质存在的不同状况、不同关联、不同的运动形式。

微观世界对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它的许多构成要素也具有抽象成分,许多微距摄影作品,也具有抽象“超逻辑”手法。有些拍花卉微距摄影中的花瓣、花蕊等微观细节,表现昆虫的微距摄影中令人陌生的肢体细节、羽翼纹理等,都成为很生动的抽象意象,可以创造出令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艺术效果,证明微观世界里的事物并不是“微不足道”的,而是另一个博大的世界。

运用超逻辑构成手法,需要研究和运用相应的技法。高老在《镶嵌效果法》、《象征寓意法》、《复星扩张法》等技法中作了阐释。他在物象的超逻辑构成中,很注重云雾、烟火、霞光、色彩等要素的运营,营造含蓄、朦胧、丰富、神秘的艺术效果。在前期创作中,它主要应用多重曝光和多种效果镜的功能。后期制作中,多底合成和多种创意效果软件的运用,在二度创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运用物象的延展性表现梦幻创意

延展性是一个物理系概念,它包含着延性和展性两个方面。在延展概念引申意义中,人们把事物带有扩展形态的现象也称之为延展。许地山作品《海世间》:“割不断的轻烟,缕缕丝丝从烟筒舒放出来。慢慢地往后延展。”丁玲的作品《水》:“天空没有云,蓝粉粉的,无尽止的延展开去。”对生活中的某些行为,人们也可以称之为延展。以阅读为例:人们把不粘滞于文本的阅读而在文本之外相关意义的阅读方法,称之为延展性阅读。

摄影创作的表现对象,也存在着延展现象:与摄影表现对象相关的某些现象。如一个输电铁塔,固定铁塔的拉线、铁塔架设的电线、铁塔的影子等,都可以称之为铁塔的延展现象。由于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或者摄影主体人为所致,表现对象的延展部分被淡化或“省略”了——让作品去提示或暗示延展部分,这就产生了一种梦幻效应。物象这种延展性,是梦幻摄影的一种很特殊的效形式。美国当代著名黑白摄影大师佩尔拍摄导弹模型的作品很能说明延展性。在摄影作品里,导弹已没有完整的具象,只有一个鱼脊型的侧面活生生的存在着;“侧面”两端向蓝蓝的无边无际的苍穹延伸、延伸,直至穹空目不可及的远方。这个导弹物象的延展,形成了一个新的抽象意象,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

高老在梦幻摄影中,探索、运用了多种延展手法。

虚化延展:在视觉艺术中,人为的将一部分画面淡化使之产生模糊效果的表现手法。一般的运用虚化手法是为了突出主题体,或者排除干扰,或者创造意境。在延展技法里的虚化却不是“一般”功能,它可以创造艺术遐想的空间,延长艺术的韵味,增强艺术的感染力。《芳华梦》是一幅表现春天花卉题材的作品。主体的几种花卉相对清晰,主体之后的背景花卉逐步虚化,直至目光的极限处。这不仅仅为主体提供一个背景,重要的是它延伸了主题的寓意:说明春天的气息无边无涯、扑天而来,各种生命争芳斗艳,势不可挡。

留白延展:在摄影构图中有意识留出画面的空白——把空白作为一种特殊要素的表现手法。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等绘画作品 成为绘画史上留白艺术的典范。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画最看重空白处。空白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可见留白绝不是空白,形去神在,笔断意连。摄影创作中大量的极简主义风格作品都借鉴了绘画的留白手法。梦幻摄影中的留白延展,不是在补充画面无形之象,而重在延展——延展中的补充和深化。高老光绘系列作品《梦飞翔》,大面积的背景留白不仅仅为飞翔姿态提供一个展示环境,重要的是用留白之大——象征空间之巨大,世界之广阔,揭示了这种飞翔的合理性,展示了飞翔的美好前景。

暗示延展:暗示是用含蓄的方式表达主观意愿的文学修辞方法。用在摄影创作上,是以画面要素提示并表现画面之外某些意蕴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特殊的延展意义。画面构图中多种形式的引导线、人物的目光,人物行为都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

物象延展的形态很多:空间的延展、时间的延展、收缩的延展、膨胀的延展,不一而足。运用好这些延展要素,都可以让梦幻摄影尽情“扩张”,意蕴无量。


【作者简介】



高占祥

曾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文化部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党组书记。离任后,曾任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至今已经正式出版文字作品有诗歌、散文、杂文、剧本、理论、文艺评论、序跋,画册部分有摄影、书法、绘画等百余部。举办摄影、书法、绘画个人艺术展20余次, 个人文艺作品专场晚会4场。

先后在国内外获得的文艺奖有:“ 中国文化贡献奖”、“ 五个一工程” 奖、“ 最具社会责任感艺术家奖”、“中国卓越贡献人物奖”、“中国国际标准舞金星勋章”、“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自作自书的书法长卷《航天颂》《和平颂》搭载神州六号、神州七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和平颂》长诗被世界第19届诗人大会评为金奖, 并荣获“中国桂冠诗人”称号。摄影作品《荷花》入选《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著作《花卉摄影100法》荣获世界基尼斯之最,作为国礼赠送“世博会”国内外贵宾。



索久林

中国摄协顾问、中国摄协八届主席团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协会理事,一级作家。

他长期研究视觉艺术方法论,在国内外摄影界第一次系统阐释了摄影艺木通感理论,出版理论专著《摄影艺术通感》,相关文论在国内外多种媒体发表,有的被评为'啄木鸟杯'优秀文艺理论成果;有的获其他省部级文艺奖。










杂志内页欣赏

注:此文刊登于2020第11期《新时代摄影》杂志名家视点专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