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俳人白蓝文集选(15):少年童真情犹在

 紫雨轩书院2017 2020-10-25


少年童真情犹在

作者:俳人白蓝

斗寒腊梅香

南天竺红珠呈祥

串联儿时郎


2018年1月13日午后,冬日的阳光有点慵懒,顾村公园赏梅对焦摄影中,忽接常熟路邻里俞大哥电话,说是一位叫秦惠国的小学好友,正在辗转联系找寻我,欣喜间于腊梅花下,南天竺旁,即刻吟作此首汉俳,思绪的阀门也随之徐徐打开。


旧时静安寺前有沸井曰涌泉,寺西有西涌泉浜,后被称之为永源浜,门牌号为南京西路1912弄,现今已拆迁改造成为了永源路。其中76支弄朱祥门朱家、52支弄秦家,曾是远近闻名的大姓。父亲源于朱家叔叔的师兄弟关系,结婚时客居朱祥门内,我便在此出生,并就近在乌鲁木齐北路小学(以下简称乌北小学)上学,与秦家惠国,一直是同班同学好友。

那个年代以多生多育为光荣,我排行最小,上有两个姐姐和两个哥哥,父亲奉帮裁缝技艺高超,任职于服装研究所工厂,母亲全职太太,料理家务养育孩子。我的识字算数学前启蒙,都是由母亲亲自教诲,家人看到小弟一学就会,也是满心欢喜。大姐告诉我说,临上学报名时,有小学老师前来家访,特意关照不要教的太多,不然以后课堂上就不专心听讲了。


乌鲁木齐北路长约千米,原名地丰路,曾用名迪化路、迪化北路,1954年改为今名。北起万航渡路,向南经愚园路、南京西路、延安中路后,止步于华山路,后面就称乌鲁木齐中路了。乌北小学位于愚园路、南京西路之间,与地丰里相邻,门牌号码217,马路对面是新式里弄住宅愚谷邨。其前身为1938年由朱洪先生创办的私立洪光小学校,后易名致用小学、乌北二小,最后改为乌北小学。我是1967年9月上的小学,1-3年级就在愚谷邨内的分部,据老师说,这里曾是愚谷邨原大房东的自用宅第。


那时,文革初期剧烈反智的“停课闹革命”,正逐渐转到“复课闹革命”上来。记忆中,红宝书、语录歌、忠字舞、万万岁的喧闹场景,印象最为深刻。当然,还有各种体育活动和劳动锻炼,以及小伙伴的玩耍嬉戏,五分钱一场的抗战电影《地道战》《地雷战》,也记不清看了多少遍。课堂上,却学不了多少新鲜知识,小屁孩只求玩得开心,无所谓学业进阶之用功。


1970年,文革初期的混乱场面渐渐平息,下半年起,全国大专院校恢复开办,招收起工农兵大学生来。与此同时,小学也经历了一次学区校际间的学生大调动,结果是,愚谷邨的同学去了第一师范附小,和平路、田基浜的原华山路第四小学同学来到了我校。由此,在升入四年级的时候,我从原来的一班被编到了二班,在愚谷邨对面的小学本部上学,班主任老师由陈彩芳换成了秦粉蝶,课堂教学形式上看起来有点正常了。那时,我家的大姐,已去黑龙江逊克县边疆公社插队落户。

升学不久,我家搬迁至常熟路12号近华山路口,尔后感染上了全身弥漫性皮疹猩红热。在居家隔离两周关禁闭的日子里,我把家中所能翻阅的图书看了个遍,不经意间,读书的种子开始发芽,自此养成了爱好读书看报的习惯。事后回想起来,真有一种“且换一层皮,儿童向少年”的成长蜕变感觉。


当时的课业相对简单浅显,用点心学习成绩就能显著提高。课余活动则依然丰富,除了继续参加朱培德老师主持的中长跑运动队,因为是左脚蟹、左撇子,又被朱老师和下放我校的区少体校羽毛球教练张国芬老师,分别选入足球队和网球队参加训练比赛。网球队的活动,就在靠近乌鲁木齐北路南端,静安区文化馆对面的乌北网球场。

其实,无论什么时候,品行端正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总会得到老师的青睐,即便是在那个复了课仍然声称要闹革命的年代。不经意间,我开始受到班主任秦老师的重视,并被选任为学生干部。那时的学生组织,不称为少先队,而有一个革命化的名字叫红小兵团。后来,我又被选任为学校红小兵团宣传委员,主要负责出版黑板报事项。未曾想,经此一任,我的中学、大学时代及此后的职业生涯,都与编报办刊多有关联,自觉与不自觉间,于冥冥之中,似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督促前行。


1971年下半年,经班主任秦老师推荐,学校选派我参加上海市少年宫射击队,由此为我打开了一片开阔眼界的新天地。延安中路64号市少年宫就在我家与学校之间,于我是近在咫尺,本来上下学就可以路过的。以前因受训于乌北网球场,习惯由华山路往西转入乌鲁木齐北路上下学,这时起,就改走华山路向北再从延安中路转入乌鲁木齐北路这条线了。


射击队所对口的学校,主要是就近的静安区铜仁路、万春街和乌鲁木齐北路等小学。射击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队员们一批批培训轮换,当然也会有骨干队员留下来。我和同校师妹沈珞,就经历了阮克犹、周柏春两任指导,直到1975年初少年宫取消射击、武术、乒乓三个体育队时才离开,并被引荐去新城游泳池后面的静安区少体校射击队训练,此是后话。

少年宫是我心目中增长见识的第二学校。还记得,1972年六一儿童节少年宫举办全市游园庆祝活动,阮指导安排我担任主旗手,活动开始时,在两位武术队女队员陪同下,健步走向楼前大草坪,引领庆祝队伍出场亮相。在成为老队员之后不久,我被选任为射击队队长,每周二次一放学,队员们于主大楼沿乌鲁木齐北路一侧室外射击场集合,在教练指导下进行气步枪训练并实弹打靶。有时为了接待外宾,也会在大草坪上悬挂气球作实弹射击表演。记得我还参加过市青少年气步枪射击比赛,虽然成绩并不出挑,却有一张我正装填子弹的大照片,在南京西路人民公园一侧体育宣传栏中展出,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此外,我们还去上海气枪厂参观并试手气手枪,又在沪西体育场进行小口径步枪实弹演练。


1974年2月,在七年级读了半年之后,按居住地就近入学原则,我升入富民路上的培英中学,开始了另一段的求学生涯。我经常在思考,处于文革动乱的特殊年代,我们的成长背景无可选择。在生活贫困、学业荒废、思想禁锢的客观条件下,童真少年能得到家人的关爱呵护,老师的提携教诲,教练的点拨指导,同学的真挚友情,那是最为值得庆幸的,但绝不能因此成为溢美歌颂文革的理由。殷鉴不远,时刻当牢记。

大寒心意暖

三十余年再比肩

一聚续前缘


与秦惠国联系并加上微信,约了一周后于肇家浜路上的皇宫相见,那天正逢大寒节气,儿时伙伴重又欢聚,心情好生温暖。



作为从小相知的好伙伴,每逢新开学,秦惠国时常会送我铜版纸挂历,作新书包书纸之用。中学我们虽不再同校,仍时有往来。1977年1月他应征入伍,在大连新金县地对空导弹部队当小兵,两年后我考上大学时,曾签名送我一册精致的笔记本,至今我还一直保存着。1981年暑假的时候,我还乘海轮去大连找他一起游山玩水。

随后,通过秦惠国,又与三位小学好友取得了联系,他们原先不时聚会的四兄弟小群,就此带上了我,改为五兄弟群。2018年4月7日,我们相会于静安寺上海人家,右二学生老干部郑明强,左一运动好健将李继勇,左二京剧小王子张朝发。



校舍犹不再

转角一号私藏菜

知了叙友爱


2018年6月28日,呼朋唤友再聚首,母校旧址转角一号私藏菜,又遇到了童真的你。


梅雨催涌泉

邻里同桌叫元元

亲乐回少年

赵元乃朱祥门之外孙,因父母支内而随外公外婆生活,元旦出生比我晚几天,作为相邻而居的幼时玩伴和小学同桌,我们曾经共同度过了亲乐美好的少年童真时光。


金秋执桂枝

退隐山林正当时

绅士玩加持

2019年9月28日,秋分二候蛰虫坯户正当时,已届花甲之年的五兄弟,相约于沪西绅士酒家,还邀请到了少年书法家王钢同学(左二)一并参加,再次升格为六兄弟群。

犹然五十年

师恩在在仲秋闲

金桂最香甜

2020年仲秋时节,小学班主任、语文老师秦芬蝶,体育老师朱培德,及孩提时代的小伙伴,忽忽五十年,故地重游,于静安寺上海人家相聚一堂,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美女同学许逸婵(右一)、贾黎萍(左一),闪亮登场。

朱子几修身

培元固本训三春

德泽万千人


那个年代,体育活动特别多,朱培德老师可是我们学生仰望的青春偶像。如今年近八旬,却未见老态。听老师说,每天还坚持做着适量的俯卧撑,以此锻炼肌肉,保持活力。


秦篆菊吹香

粉本添色又重阳

蝶来露饮尝


甲子年最大的收获,是通过静安区教育系统的友人,终于找到了孩提时代的恩师,慈母般可亲的秦芬蝶老师。值此一年一度重阳佳节之际,谨以此首藏头汉俳,祝老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作者简介:虞建新,俳号白蓝,1959年生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日中关系史、上海史学者,海派文化沙龙白蓝会(原俪晶会)会长。曾访学东瀛,任日本中央大学经济研究所、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部客座研究员,近年尤以研习俳句而有所心得。友人赠联云:豪举健谈,散怀浮白;雅流倾赏,俳句出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