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僧化犬赋

 祥宏讲夷坚 2020-10-25

宋代段子:《夷坚志》讲到很多寺庙接待外人暂住。有官员、士子、僧人、甚至普通百姓。这个过程应该是有“金钱”内容的,不会是白住,估计是以“随喜”、“供养”的方式交钱给寺庙。一个客观原因:寺庙里一般有空房。

【原文】


陈茂秀才,建阳人,工为文,聚徒数十人于开福寺地藏院。院僧德辅,能诵孔雀经,主持水陆,戒律颇严。陈之徒扰之已甚,稍不副其欲,浸润于陈,陈遂撰《德辅白昼化犬赋》播于外。

其隔联云:“饥噬米糠,几度寻思于药食,冷眠苕帚,这回抛弃于禅床。”阖邑士民惊而来问,四远传者皆以为然。辅不胜忿,具疏告天地,旦旦登钟楼,以额扣钟,一扣一拜,日百拜乃止。已而陈得疾,疮秽遍体,不复能聚徒,困悴以死。

众谓口业招谴,然僧之用心报复亦为已甚矣。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汪氏庵僧||邛州僧||毘陵僧母||兴教寺僧||云门僧鬼||鼎州寺藏心木



【白话语音文字版】:

陈茂秀才是建阳(现福建南平建阳区)人,他文章写的好,招了几十个徒众在开福寺地藏院教习。地藏院的僧人德辅,能诵《孔雀明王经》,他主持的水陆法会,戒律是很严格的。陈茂的徒弟们经常来捣乱,稍微不顺他们的心,这帮人就向老师陈茂告状,陈茂就写了一篇《德辅白昼化犬赋》四处传播。

其中一句隔联这么说:“饥噬米糠,几度寻思于药食,冷眠苕帚,这回抛弃于禅床。”(简释:已经变成狗的德辅饿的时候只能吃米糠,好几次想吃僧人平常吃的饭食而不能;冷的话只能在苕帚上睡觉,这回没法在禅床上睡了,因为德辅已经变成狗了)整个县里的士子百姓都很吃惊,纷纷来打听情况,传的更远地方的人都以为德辅真的变成狗了。

德辅非常气愤,写好陈词向天地告状。每天早上,他都登上钟楼,用额头扣钟,一扣一拜,每天必然百拜才停止。没过多久,陈茂得了病,遍体生疮,污秽不堪,徒弟们纷纷走了。结果,陈茂艰困憔悴而死。大家都说,陈茂因为口业招来天谴,但德辅用心报复,做的也是有点过了。

【祥宏点评】:这是个小悲剧,双方都有责任。一个僧人出家,万缘放下,别人骂你,应全然不理,与你无关,这才是修行啊。陈茂秀才读圣贤书,暂借寺庙居住,即使付钱,也应遵守僧家规矩,陈茂的徒众在法会上捣乱,太过分了。陈茂说话太损,自恃歪才,随便口出恶言。这文章名字就太损,说一个僧人大白天就变成了狗,顺嘴胡说,着实可恨,结果咎由自取;开福寺,现在建阳区有座卧牛山,当年的开福寺就在卧牛山坳里;孔雀经,宋代比较流行的佛经,全称《孔雀明王经》。《夷坚志》不止一个故事讲过(《孔雀逐疠鬼》);水陆法会,佛家很隆重盛大的超度法会,戒律严格是应该的;这篇文章因为它是有文采,传播力就强,伤害力也大;看来宋代的狗,米糠是他们的主要食物。药食,是针对僧人来讲的“食物”,佛家讲“过午不食”,但有些寺庙晚上也吃饭,有人就称之为“药”,等于吃的不是饭,是“药”,治疗饥饿病的一种药,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德辅扣钟下拜诅咒陈茂,看来是有效果的。他把陈茂给咒死了。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32-《夷坚志》里的僧人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