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天看星星&徐家汇观象台

 乔茗星 2020-10-25

知其白,守其黑。----《道德经》的第28章。

知其白的目的是守其黑,而不是使黑变成白。道是黑是隐匿者,说出来的道是白是显现者。道不说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道,我们不能知道什么是道只能通过接近道,生活在道的近旁。

老子与庄子的影响最初发生在文学家和艺术家圈内,逐渐扩展到了哲学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包括德国曾经出现过一次翻译老庄的高潮。

黑暗不同于昏暗。昏暗是一种赤裸裸的和完全的光明缺失。此黑暗却是光明的隐藏之处,它保存住了这光明。光明就属于这黑暗因此,这种黑暗有它本身的纯洁和清澈。

荷尔德林《怀念》:然而,它递给我/一只散发着芬芳的酒杯,/里边盛满了黑暗的光明。此光明不再是发散于一片赤裸裸的光亮中的光明或澄明,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困难的倒是去保存此黑暗的清澈;也就是说,去防止那不合宜的光亮的混入,并且去找到那只与此黑暗相匹配的光明。

知其白,守其黑。揭示了一个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不仅如此,还有庄子。

海德格尔突然对房屋的主人说:请您借我《庄子》的寓言集用一下!凯尔纳先生一秒钟也没有迟疑,几分钟后他手持马丁·布伯翻译的《庄子》回来了。于是海德格尔读了关于鱼之乐的故事,在场者思索时中国故事知道了海德格尔的本意。

我们怎样才能在白天看到星星?

大白于天下,通过理性认识从个别抽象到一般,从一般抽象到最高的普遍性。怎样才能在白天看到星星?我们都是在路灯下寻找东西的人。因为有了人有了此在。我们没有洞悉黑暗的眼睛,黑暗有黑暗的清澈,我们点亮了蜡烛,烛光一旦点亮,我们就再难回归黑暗之中。

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星星都在那里,点亮烛光的目的不是照亮宇宙,而是为了反衬出黑暗,以解蔽的方式接近掩藏。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说过了老子,再看庄子。

河水干枯了,鱼儿们在陆地上苟延残喘,只好吐沫子相互湿润,这情景的确感人,但是无论如何都不如彼此互不相识,畅游于江湖之中,来得自由自在。

坊间传说一个人在路灯下找东西。别人问你的东西是在这里丢的吗?答:不知道。那人很奇怪问:既然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里寻找呢?答:只有这里有光亮。

存在得以天光一泄,于是有了光明。我们却以为只要点亮了蜡烛,真理就一定在光明之中。

我们制造的世界已经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光明之下如何还能在白天看到星星?

《老子》第28章全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PS:《徐家汇观象台世纪气候站》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重建的全球气温序列中,使用了徐家汇观象台的资料,该序列被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所引用。

观象台旧址建筑建于1902年,占地面积0.3公顷三层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建筑立面结构对称,材质为清水砖圆拱形的窗户,窗框则饰以红砖。平台和室外楼梯配有古典式宝瓶状栏杆,典型的红砖房。

观象台:

观测天文、气象、地磁、地震等现象的机构,按其任务不同,分别采用天文台、气象台、地磁台、地震台等名称。

山岳支承着天地,山里蕴藏着生命的源泉,天上的神住在山里,山是人与神之间交通的道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建筑物,他们把庙宇叫做“山的住宅”,造在高高的台面上又称山岳台,

远东气象第一台,世纪气候站观象台140年的观测资料从无间断,资料被应用于全球地表温度序列重建。被誉为在国际气象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作为世界三大测量基准点之一

早期关于飓风的警告都从信号台发出,后来改由法租界无线电台发出。

鸦片战争后,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提出在南京或上海建立天文台的计划,并得到法国经度局的支持。

19世纪60年代,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在上海开展一些气象观测活动。

大事记:

1865年,耶稣会派传教士刘德耀携带气象观测仪器来到上海,偕同罗礼思、伊宗尹两神父向监会铎戴元英递交建立科研机构的报告。经会议研究,认为建立科研机构为时尚早,但不反对以个人名义参与科研。

刘德耀被任命为董家渡修道院的科学教授,用所携带的仪器进行气压、气温、湿度、降水、风及有关天气现象等观测。每日5时、9时、12时、16时、21时各观测一次。

1869年,耶稣会派遣传教士高龙鞶来到上海,以实现在江南教区建立观象台的计划。

1872年,江南教区郎怀仁主教与耶稣会江南传教会会长谷振声在徐家汇举行会议,决定成立“江南科学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包括一座“与耶稣会相称”的观象台。筹建观象台的工作交由高龙鞶完成。

同年12月,观象台正式进行天文和气象观测,最初的观测工作是在徐家汇天主教堂教士住所东面的平台上进行的。

1873年,蒲西路221号动工兴建二层平台的五开间平房。7月建成后,作为正式的观察场地。

1874年,观象台设立地磁部,利用佩里神父寄来的仪器,开始进行简单的地磁观测。同年,能恩斯接替高龙鞶管理观象台的工作。

1876年,能恩斯成为观象台第一任台长。

1879年,上海遭受强台风的袭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而此前,能恩斯已通过分析沿海各灯塔站及周边各站的气象数据,撰写论文《1879年7月31日的台风》,分析并预报了这次台风。这是首次较为准确地作出的台风预报,拉开了中国天气预报的序幕。

事后,在法租界公董局和外商轮船公司一致要求下,观象台筹设了航海服务部,并于翌年扩建成三层平台的八开间二层楼房。

1881年,上海总商会会长来信建议观象台开设航海警报服务,得到了批准。气象服务随即展开。

1882年,观象台利用这些数据在中、西文报纸上发布天气预报。

1883年,能恩斯向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写信,希望能够设置信号台,以报告天气和校准时刻。公董局经会议商量,决定出资在法兰西外滩建立信号台。信号台隶属市政总理处领导,业务工作则交由徐家汇观象台管理。

1884年,外滩信号台老台建成,它依据徐家汇观象台的电报传来的气象信息,为往来船只悬挂气象信号,并在江海关大楼对面的布告栏中逐日公布相关重要港口的天气实况。最初每周周一、周五于正午十二点鸣炮示意,外滩信号台落成后,改为悬挂电动球。

1895年,观象台绘制了中国首张东亚地面天气图

1897年,时任徐家汇观象台台长的劳积勋神父致信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希望沿海各港口城市统一采用徐台的气象代码。

1898年代码于正式采用。

至19世纪末,观象台的联络网络已经北及西伯利亚,南至马尼拉,东到日本,西至印度半岛。并向中国沿海各地气象台及航海船舶发布气象消息,是当时报告航海船舶气象的中心。此外,观象台还发表了大量关于热带风暴季风和气压的研究论文。

1900年,观象台在原址西侧100米处,今蒲西路166号处动工建造新楼。翌年观象台迁入新址工作。

1901年,观象台在佘山山顶,原天主教圣母堂东侧建立一座圆顶的天文台,开始对天文星象、太阳的观测、计算、研究等工作,即为佘山观象台。

1902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拟开通一条直达徐家汇的电车路线。由于电车行驶会对地磁仪产生影响,时任观象台台长的马德赉神父多次与工部局交涉。

1904年起,观象台进行地震测量工作。自此,徐家汇观象台先后建成外滩、佘山、菉葭浜三个功能各异的附属台,由徐家汇观象台总台长统一领导。

1906年,工部局出资5000两白银,作为搬迁地磁台的补偿。新台选址于江苏菉葭浜。

1908年建成该台与徐台之间架设电线,以便互换数据。

1909年,观象台增设夜间报时服务。

1914年,观象台利用法租界公董局设在顾家宅村一带的电台收集天气报告,每日2次向海船播发时间信号和海洋气象预报。

1920年,又增加了每天11时和17时高空气流情况的广播预报,以提供航空服务。

20世纪20年代,徐台的科研工作达到鼎盛。为验证大陆漂移学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进行国际经度联测。这需要选取同一纬度线上经度彼此相距120度的三个基准点,而徐家汇、阿尔及尔圣地亚哥符合这一条件。

徐家汇观象台先后于1926年、1933年两次参加国际经度联测。

1933年,徐台与北平研究院合作,测定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208个重力点,徐家汇观象台成为重力加速度的基点。

1951年,气象台迁入徐家汇观象台原址至今。

1962年,其天文观测部分与佘山观象台合并,成立上海天文台,迁入南丹路80号。

2013年起,博物馆作为徐家汇源景区的一部分,限时对游客免费开放。

结尾图片为:

2019年4月获苏格兰风笛Heriot and Allan Quaich新人奖第一名后,本月又获得了风笛制作奖&苏格兰边界风笛奖。

感谢爸爸妈妈23年来的培育,异国他乡祝自己生日快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