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照邻:一生最忆是蜀中

 文殊院士 2020-10-25

公元670年春,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中的王勃兴致勃勃地来到成都。那一年,他刚满20岁。比他先到一步的,是在新都担任县尉的卢照邻。两人在锦官城里结伴而游,喝酒、品茶、赏花、写诗……随后,骆宾王也于公元673年秋实现了自己的成都之旅,一待就是三年,乐而不思长安。大约在公元671年,杨炯也来到了浣花溪畔。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不但开创了初唐的雄健诗风,更开启了诗人向往成都的先例。此后,杜甫、高适、陆游、范成大等诗人皆以到成都为荣,让中国文坛留下了“自古诗人例入蜀”的千古佳话。在四杰当中,与四川最早结缘、在四川生活得最丰富多彩、与四川感情最深的,当数卢照邻——在四川最繁华的成都平原担任官职,收获了感念一生的爱情,留下了自己一生最沉醉的时光……

命运多舛

卢照邻,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望族子弟。约生于公元635年,逝于公元689年。

唐高宗龙朔二年秋,卢照邻一骑入蜀,到新都担任县尉。刚接到调令时,他心里有些失落。毕竟,锦城虽美却离京城遥远,作为读书人,卢照邻对仕途多少有些在意。几年后,他在一次宴会上写出了初登蜀道时微妙复杂的心曲: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

卢照邻善写歌行体,尤擅七言句式,写来情感奔涌,读时气势磅礴。其成名作《长安古意》,便是一首七言的歌行体长诗,其中“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一句惊艳了长安,后人更将这首列为必读唐诗名作之一。

写这首诗时,卢照邻20来岁,正在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七个儿子邓王李元裕府中担任秘书。李元裕对他非常赞赏,时常把他介绍给别人称,这是我的司马相如也。

虽有如此才气,又有皇亲国戚相助,但卢照邻一腔抱负仍难施展——因《长安古意》这首诗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从成都返回北方后即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出狱后又不幸身染疾病,万贯家财都被耗尽,几乎沦落到乞讨为生。

有人把他欢寡愁殷的一生归结于他的号:幽忧子。直到临死前,已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的他回望来路,才恍然大悟——不是自己的号不好,而是文人的天职是忧,忧国忧民忧天下。可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却有人不许他忧,而要他摧眉折腰强颜欢笑。于是他自嘲:我这个人真是命运不济啊,高宗时代崇尚吏治,我专攻儒业;武则天时推崇法治,我又信奉老子的无为学说;等到朝廷征召提拔贤士,我又已残疾……

温柔时光

卢照邻还有一个终生遗憾:曾在蜀地遇到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为了长期相聚,回到北方建造自己的“世内桃源”时被捕入狱,受尽折磨,出狱后一身重病,为了养病和她失去联系,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他是在新都任职期间收获的爱情。恋人姓郭,是一位普通人家的成都妹子。后来,骆宾王写过一首题为《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的诗,叙述卢照邻离开成都回到洛阳之后郭氏的思念之情。其中有“谁分迢迢经两岁,谁能脉脉待三秋”的诗句,将郭氏的思念描绘得感人至深。

在成都和郭氏厮守的数年时光,是真正的岁月静好,鸳鸯赛仙。后来,当卢照邻卧于病榻等待大限来临时,只好默默吟诵自己为成都写下的那18首诗,每一句都仿佛是缓解病痛的安慰剂。

成都探寻

在遇上郭氏之前,卢照邻先是被成都的秋景惊艳了。龙朔二年秋,北地草木凋黄,黄昏时分,当他马蹄得得地进入成都的大街小巷时,跃入眼帘的,却依然扶疏在那人家房前后的丛丛碧绿:慈竹、楠竹、斑竹……风一吹,绿意上下翻飞;风过后,一棵棵如美人静立。尤其令他惊异的,是蜿蜒在随处可见的潺潺溪流畔的一种品相奇特的异花:其叶大者缥绿色,小者浅紫色。其花五瓣,蕊如金色小米,蕊中有髯须,皆为紫色丝带。后来的几年间,在新都担任县尉的他经常在到成都后,一个人从百花潭溜达到浣花溪,静静地观察这异花从含苞到怒放、凋谢的过程:初开时,此花红如燃烧的胭脂;怒放时,颜色转为晕红;凋谢时,如女子卸去浓妆,只淡淡地往脸上敷了点粉……

这种花见于宋人的笔记中。有人说是海棠,但据考证,初唐时海棠并没有来到成都;也有说是今天仍独自开放在青城三十六峰间人迹罕至的山坳深处的一种杜鹃……

对这种独产于锦官城的异花的观察,充分调动起了卢照邻深入成都身体内部每一处肌理的渴望。成都富贵雍容而又清爽宜人,四季分明而又色彩如春,安逸闲适而又生机勃勃。初唐的陈子昂也说:“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

上元思古

最显成都富贵雍容的,莫过于一年一度的上元节灯会。

公元667年,唐高宗乾封二年,正月十五,成都照例举行盛大的灯会。是夜灯火如繁星落地,卢照邻从新都过来一饱眼福,工笔彩绘地写出了这一番“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盛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赏灯是元宵节盛行的活动。到了这一夜,成都市内无论宫廷庙堂还是街道市井,无论富贵人家还是普通百姓,皆张灯结彩,欢歌笑语。为了增加节日气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官府和富贵人家还要搭建华丽的灯轮、高大的灯楼、多彩的灯树。远远望去,高大的灯楼高入夜空,与天上里密布的星辰相映生辉,人间有如仙境,仙境却难比元宵之夜的成都。

写下这首《十五夜观灯》的卢照邻那时还不知道,三年后,自己将会兴致勃勃地牵着恋人郭氏的手,度过平生最温馨、也是在成都的最后一个正月十五。

然而卢照邻毕竟是个诗人。除了世俗之光的滋润,他更喜欢到处寻觅可以让自己发思古之幽情的人文胜景。于是,刚从元宵的灯火里走出,他转身就看见了相如琴台:“闻有雍容地,千年无四邻。园院风烟古,池台松惯春。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寂寂啼莺处,空伤游子神。”

实际上,那时的琴台路一带,草木繁盛,鸟语花香,是居住在热闹街市的人们春来踏青的好去处。卢照邻之所以顾影自怜,不过是因为他也曾被邓王视为堪比相如之才。而相如虽曾家徒四壁,虽曾当垆卖酒,却实实在在地驷马高车朝紫微,登上天子之堂。反观自己,一时即景生情,借相如琴台浇胸中块垒。

桂湖种荷

为相如琴台赋诗后,他就回到了新都。不久,便为初具雏形的新都桂湖栽下了初唐的第一朵荷花。

《华阳国志》说:“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

而追溯桂湖的历史,要将时间推移到唐之前的隋代。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新都县城由今新都区军屯镇附近迁到现址后,筑城墙取土,沿城墙内侧形成凹地,遂建湖池园林,并设接待来往官员的驿馆“亭”于此。因地处县城之南,故命名“南亭”。到了初唐,尤其当卢照邻上任新都县尉之后,南亭逐渐发展成一处衙署园林,作为后来桂湖的一池春水更是碧波荡漾。新都本地传说,公元669年初秋,卢照邻往桂湖里投了一枚莲子,就此在清波之下的淤泥中生根发芽,朝霞般的花容在玄宗年间怒放。后来,担任玄宗宰相的张说在《新都南亭送郭元振卢崇道》诗中写道:“竹径女萝蹊,莲洲文石堤。褰幌纳蟾影,理琴听猿啼。”

卢照邻没有想到,自己往桂湖里投下的这一枚莲子,就此成为了新都流传至今的美景之一……

了断一生

离开成都后,卢照邻很快迎来了令人唏嘘的命运结局。史载,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后转河南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又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假卧其中。

就在这波光潋滟的颖水旁边,药王孙思邈曾经为卢照邻治病,后卢照邻拜孙思邈为师。孙思邈离世后,卢照邻收拾自己一生写下的文稿,卖掉了准备养老的十几亩地,和亲人洒泪而别,离开终日偃卧的坟墓,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投入颍水自尽,解脱了自己饱受病痛折磨的残躯……

(作者系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