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屋及乌

 商坛论衡 2020-10-25

爱屋及乌

微自我:一种个性化生存方式系列谈之八十一

公众微信号zhq540605

    有一个女孩在父母面前很乖,可母亲去世后父亲又娶了后妻,女孩一时难以接受。女儿对父亲“另寻新欢”很不理解,难容继母的存在,常常与父亲闹别扭。父亲便把女儿与后妻安排在两处居住,自己平时住在老屋,照顾女儿,周末则和后妻相聚。即便如此,女儿在节假日里仍然有一种孤儿的感觉,于是渐渐地将原来的不满上升为怨恨。父亲发觉后便建议大家住在一起,女儿哭闹着不答应。

    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进入古稀之年,女儿也成为人妻人母。有一天,父亲与女儿坐在一起,喝了一口酒,眼里含着泪说:“你妈要是活着……唉,你跟着爸受委屈了……”不完整的几句话把女儿说的也哽咽了,感受到了一种久违了的父爱温馨,一种来自血缘的反哺之情终于消释了她一直深藏在心底的责怨。她原谅了父亲,接纳了继母,努力使他们的晚年多一份和谐。

    女儿和父亲各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对生活的理解,这是很正常的。女儿和父亲相依为命,彼此的相容毫无问题。但是女儿却对继母的出现难以容忍,继而又影响到了她对父亲的相容,这样的故事在家庭生活中并不少见。好在随着岁月的洗涤,终予冲刷去了女儿心中的障碍,得到了一个团圆的结局,应了那句“爱屋及乌”的老话。

    《尚书大传.大战》中说:“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这句话常用来比喻我们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着对与他有关的人和事物都有了相应的情感。社会生活的分工与家庭角色的定位颇为相似,也存在着“爱屋及乌”的逻辑,只不过其间的个性特色更为突出罢了。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可以具有自我大异的特色,但是我们彼此要相容。当彼此自我的大异或者个性化具有某种“血亲”关系时,做到这一点似乎并不困难,有时甚至是很自然的事情。问题在于,与我们相容的所容者,他仍然没有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也有自己的相容权利和相客对象。彼此相容的范围不可能完全重合。对于重合的部分自不必说,对于不能重合的部分,我们能否继续相容,则是对我们原来相容的一种考验。这里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屋上之“乌”的态度,无论它是我们喜欢的乌鹊还是我们不喜欢的乌鸦,我们都应当因为爱其屋的主人而相容之。如果屋上之“乌”确属我们不喜欢的乌鸦时,我们也要能够容忍其寄寓其间,这样才能够证明我们原来的相容出于真情而非自私,才能够使我们原来的相容处于佳境,也许这爱屋及乌的深刻寓意正是针对我们对原本自己不喜欢事物的态度的一种校正。

    实际上,无论我们能否做到爱屋及乌,世界上的事物都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存在,且具有生活圈子或生存链,从而各得其所,各显所能,使得社会在整体上充滿活力。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汉景帝用人不拘一格。作为被用者晁错与窦婴之间,从原来的不和到共同辅佐景帝,倒也不能不彼此相容。晁错与窦婴政见不同,也算是各自业有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各自走上了一条自我的大异之路。可是窦婴所容的门客原本为晁错所难容,比如袁盎等人。窦婴的出山恰恰与袁盎等人的启用为条件,景帝要倚重窦婴也就不能不容纳袁盎等人,而晁错却无法做到这一点。正是这个袁盎力主诛杀晁错结果了卿卿性命。晁错对于窦婴及袁盎,无论他是否能够“爱屋及乌”,都无法阻挡景帝兼收并蓄,以增加平定七国之乱的胜算,增加汉室一统天下的活力。而这正决定了晁错“个性化”的悲剧,我们在创新能力的竞争中自当引以为戒。

    爱屋及乌,有时也是一种无奈,当我们的所爱所容者的“屋”内确实有“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点时,只要瑕不掩玉,也就不可求全责备。相传古时有一位初学治玉的农人,总想治得一块无暇的白玉。有一次,他终于得到了一块极好的玉石,经过精心治理后,一件精品呼之欲出,可是,农人却发现其中一个极不容易被人看到的斑点,心想,如果把这个斑点去掉,岂不是完美无缺了吗。尽管他小心翼翼,斑点经他一捥却更加明显了。越捥越深,斑点越来越呈现出弥散状,农人把玉石掏空了,也没有将斑点清除彻底。这块极好的玉石最后彻底报废。看来,如果我们因为要捣毁乌巢而破坏了屋子造成屋漏,我们所爱之人在雨天何以容身呢。正像女儿对待继母的态度,也许正是父亲“另寻新欢”而迁恕于她,对她也是一种不公平,如果对继母欲除之而后快,使得父亲不好做人,那么女儿对父亲的爱也是残缺不全的。我们对别人宽容,除了允许其身的存在之外,还是要给他留有适度的空度,也许这是爱屋及乌的另一层道理。

    爱屋及乌还可以弥补我们“肚量”的不足,扩大我们包容不及之处。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容天下难容之事”,实际上却很难做到。因为天下之大,尚有许多事轮不到我们施以宽容的恩惠,或者不该我们去容,或者我们认识的触角尚无力企及,在这些情况下,容别人去容则多多益善。既使我们有难容之人,因现实的冲突而分道扬镳,容别人去包容,也有助于冲突的进一步加剧,避免四面树敌。如果大家因此而捐弃前嫌,能够互不干扰岂不是更好。由此说来,容人之所容,才是真正的宽容,是一种大包容。

   从爱人到爱屋,再到容乌,由此构成一条宽容的链条,而这种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再如此延展,绵绵不绝,可至无限。这样我们就可以超越时空继往开来,相互过渡,与世界建立更加紧密和宽广的联系,进入“天涯无处不芳草”的佳境。

哲思录

也许我们尚没有具备弥勒佛那样大的“肚量”,尚有难容之事和难容之人;然而我们毕竟多少能够有所容。当我们所能容者竟容得下我们所不能容时,又当如何呢?显然,我们必须容得下所容者之所容,这就是容人之所容,像爱屋及乌那捍“容”屋及乌。当我们所能容者具有弥勒佛那样的肚量时,对我们也是一件幸事。

    既使我们自信具有了弥勒佛的“肚量”,可是人生也有涯知也有涯,毕竟有力所不能及之处,如果能够做到容人之所容,爱屋及乌,也就可以实际的扩大我们的肚量。当我们心中容得下弥勒佛“香火”不断,自然也增加了一番菩萨心肠。既使我们所容者之容与我们的个性,与我们的自我大异“势不两立”,通过“容”屋及乌,也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达到共存共容的效果,实现和而不同的和谐境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