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创业与职业归化

 商坛论衡 2020-10-25

闲话创业与职业归化

                                 张华强

为提振民族制造业,将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智造,解决制造业人才短缺严重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将类似问题的出现归咎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值得商榷。有人还扒出任正非的昔日“发声”佐证“小目标害人,青年创业害人”!这可能属于误读,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青年创业与硅谷“车库文化”一样当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果说青年创业是个社会课题,那么在企业内部,处理好创客化与职业归划的关系,应当是责无旁贷的。

人力资源述求不同并不奇怪 

网上搜索可以发现,华为的领军者任正非先生的确说过有关“毒害青少年”的话题,只不过那不是批评青年创业,而是针对“搞个小目标就挣好多钱”的说法,重在强调“青少年还得奋斗”。就奋斗精神的弘扬而言,青年创业与投身制造业践行工匠精神,不能相互否定。企业在需要熟练工人精心操作的时候强调工匠精神,在需要更加贴近市场分散突围的时候主张“员工创客化”,类似的述求如有不同,那也并不奇怪。

青年创业需要走出围城,甚至需要蚂蚁与大象竞争;而大象级的企业则需要招聘更优秀的青年人,这同样是竞争的需要。这很难说大象级的企业更高尚,本是由资本逻辑所决定的。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大工业劳动、生产过程最终会转向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在机械化操作中熟练工人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在关键岗位上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资本又不愿意总是受制于此,为了取代由此付出的成本,开始追求自动化与智能替代。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那就会出现“无产阶级化”——熟练工人将一无所有。即使不考虑这种极端的情况,普通劳动者为了避免被淘汰的命运,至少要越来越专业化。在这一点上似乎与创业所需要的通才相矛盾,毕竟彼此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

至于有人扒出任正非的昔日“发声”强调“青年创业害人”,那至少是一种误读。任正非先生此番有关“小目标”的说法,出之两年前在华为总部和到访的文献纪录片摄制组座谈中的发言。在谈及《激情燃烧的记忆—我们是光荣们的基建工程兵》时,任正非强调的是奋斗精神,这是与华为弘扬奋斗者文化是一致的。媒体根据“小目标害人”衍化出“青年创业害人”,将两者并列,至少是标题党的做派。另外,媒体对创业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误读,其中存在着将创业混同于做个体户的倾向,似乎创业一定在单打独斗,一定与工业化悖离。其实不尽然,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创业同样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抱团合作,未必都泡在互联网上不接地气。

的确,一个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不愿意从事制造行业。只不过那不是“大众创业”造成的,也有新旧矛盾交织出现的情况。制造行业招聘不到较高素质的人才,除了社会地位与在职待遇较低之外,还有自身技术更新升级的倒逼。比如在美国,有分析数据表明,若要让5G网络覆盖全美,依靠目前2.7万名技术工人恐怕无法达成目标,需要训练出几万名技术工人,才有办法应付5G设备安装业务。而将这些技术人员短期内培养出来很难,被认为构成美国赢得5G技术竞争的最大障碍。类似的问题显然不能向青年创业甩锅,另一方面,制造业内部也存在着“员工创客化”的趋势,实质上是在鼓励青年内部创业。至少可以看出,青年创业与工匠培训、创客化各有各的内在逻辑。

创业与创客化难离职业归化

应当承认,就个人而言,是创业还是就业,在一时一地只能择其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不过青年创业与工匠培训、创客化也有一以贯之的东西,那包括任正非讲话中所提到的“青少年还得奋斗”,即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在这一点上都应当有职业归化。归化当然要以职业规划为基础,但更强调认真实践与艰苦奋斗的精神皈依。这需要避开部分媒体的种种误导,比厘清误读更重要。

避免向钱看的舆论误导,强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追求。任正非先生所谓“小目标害人”那是有所指的,即商界大佬王健林对他儿子王思聪说的话,意思让王思聪把赚钱的目标放小一点,譬如一年挣它一个亿,立刻雷倒了14亿中国人。这也与媒体的过度渲染有关,“动不动就搞个小目标就挣好多钱”成为时尚。另外,知识精英长期信奉西方自由经济理论,一切向钱看的主张与“小目标”的联姻立即使得创业充满了铜臭,似乎创业就是为了赚大钱。这显然是与鼓励年轻人更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政策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实际上,传统产业意义上的失业与新兴产业带来的新就业在“拉扯”,只有将青年创业与员工创客化相结合,才能为更多的“草根”提供更好的职业乃至人生选择拓展通道。

避免创业就是成功逆袭的预期,保持踏踏实实做事的常态。当创业、创客的“小目标”与一个亿联系起来的时候,还容易形成一个误导:似乎创业很容易,似乎没有理由不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创业的成功率并没有那么高,应当经得起挫折的考验。对王健林的儿子是如此,对于出生于尚没有富起来家庭的青年来说更是如此。王健林的儿子尚有“啃老”的可能,而后者却没有理由“啃”社会,不能将鼓励“大众创业”的政策当做可以套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能在“成功学”的忽悠下其进行新的投机。在王健林挖得第一桶金的年代,只要胆子大,加上好背景、好运气就不难暴富;但是在市场经济进入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没有扎实的核心竞争力就很容易被打回原形,即使包装成网红也是如此。

避免资本即“天使”的迷惑,善于接受市场需求的升级选择。在媒体热炒的创业成功的例子中,总有资本降临的故事。似乎“双创”靠的就是资本点石成金或者恩赐,所谓的“创”就是获取资本的青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有两个重要引擎,一个是众多的企业家,第二是广大的地方干部。两个主力军,两个引擎,现在还是要信任这两个集团,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应当承认,资本、地方干部、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功不可没,然而如果以为资本果真成了“天使”,工人阶级、劳动群众难以成为“重要引擎”,那恰恰容易抽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底气”。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创”或者“员工创客化”就是为了激发人民群众中蕴含的积极性,而不是仅仅看中他们中间成本低廉的“优势”。

在对创新的努力中殊途同归 

中国属于少数能够掌握现代制造业的国家;然而要想将制造大国提升至智造大国,需要很多切实的创新努力。而青年创业与工匠培训、创客化在创新的努力中完全可以在不同的领域中各自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反过来说,彼此完全可以也应当在切实创新的意义上获得统一。尽管不同的创新路径各有自己的的特点,但也有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比如都是为了适应高品质需求,都要有创新失败的底线保障等等。

切实创新与拿来或者克隆不同,至少对于同行业的经营管理与技术进步具有实质性的促进和领先作用。既然是领先,那创新就需要有一定的方向性。方向就是目标,对于创业或者创客而言,是和自己的职业规划乃至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的,需要当事业认真来做而不是当做一个什么敲门砖。换句话说,即使拿不到“一个亿”,自己也应当坚持下去。当然,创新方向明确之后,具体路径应当具有灵活性,在试错中不断探索新的路径。而切实创新又是广义的,不仅是指技术创新,也可以是管理方法、营销谋势、组织架构等等。在灵活创新中,青年创业与工匠培训、创客化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比如在2019年年底,中国移动开展员工离职承包机制,将企业内部员工变为创客,同时也在吸收青年创业的活力。

对于青年个人而言,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要有创新意识而不是追风口。在硅谷的车库文化里,年轻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创客,只是想把自己的创意变为可被人们接受的产品。青年是选择创业还是就业,应当从实际出发,进行自我规划。一般而言,创业需要通才,而创客或者弘扬工匠精神往往是专才;而在创新的过程中,这样的划分也是相对的。随着市场利益格局的形成以及科技制高点抢滩的门槛越来越高,如果选择创业,作为后来者去“搅局”,必须有更多地准备。譬如在创业前具备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弄清楚自己的能力在哪里,怎样创造价值?思考一下如何才能获得成功?最有可能的失败会是什么等等。如果能够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创业,那要容易的多。

由此可以看出,青年人创业与就业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创业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不去“拧螺丝”;而就业一段时间后再去创业,无疑对怎样搞好经营管理多了一份理解。就业后再去创业很可能是形势的倒逼,在“员工创客化”的大趋势中只能自强自立。对企业来说,不能仅仅着眼于攫取人口红利:既不能因为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就苛求社会立即提供廉价的熟练工人,也不能为了减少劳动力成本就把员工推出去做创客,关键是自己要加大创新的投入,包括加大工匠培训,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应当看到,当前的青年创业趋于理性,热情值得呵护;另一方面,大象级制造企业首先需要优化工人的生存环境,塑造优质、健康的职业环境,为其社会尊严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唯如此才能将优秀青年吸引过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