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黄疸

 王玉玲256 2020-10-25

宝宝20多天了,黄疸还是没有退,会不会造成脑损伤?”

“宝贝出生第4天出现黄疸,今天到达黄疸高峰,希望快点好起来。”

“新生儿一个月了,黄疸还是不能退下来,不给打预防针,怎么办?”

“黄疸值超过8,医生说要抽血化验,这么小的孩子额头抽血,可不可以不抽血?”

很多新手爸妈都会遇到这类问题,如何正确认知黄疸才是关键。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出生不久之后宝宝们常见的症状之一,调查显示超过2/3的新生儿会出现黄疸症状。一般生理性黄疸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是不会留下后遗症的。但是,如果不能及时、科学地治疗,未结合的胆红素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可能导致宝宝听觉异常,甚至导致胆红素脑病,其病死率高,幸存者常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新生儿黄疸分类

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大部分)

2、病理性黄疸:除面部、躯干外,还可累及四肢及手、足心均黄;重症黄疸可出现反应差、精神萎靡、厌食等。(需要及时就医)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常见疗法

1、光照疗法:通过光疗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可能会出现腹泻、皮疹、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等不良反应,尤其是核黄素缺失会导致眼、口等部位炎症的发生。

2、换血疗法: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减轻贫血;可能导致低钾血症、高钾血症、低钙血症、低血糖、高血糖、代谢性酸中毒、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

3、中药制剂:茵栀黄口服液;茵栀黄可能引起小儿腹泻。

4、药物治疗:供应白蛋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可能引发损伤肝功能等。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安全疗法说明

新生儿黄疸的发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胆红素在体内积累过高是引起黄疸的直接原因,而胆红素想要排出体外,必须转化成粪尿胆素才行,否则无法排出。而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肠道菌群发挥重要作用。

早在2005年,Vítek等人就发现,如果肠道菌群被破坏,胆红素就无法转化成粪尿胆素排出体外,就会导致黄疸。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不完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黄疸在新生宝宝中发病率极高。

因此,选择益生元来调节宝宝的肠道菌群,对于治疗宝宝黄疸来说是既科学又非常必要的。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安全疗法实施

1、母乳喂养

王艳艳等.人乳低聚糖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1).

初乳是在分娩前后数日分泌的一种浓稠的淡黄色液体,含有20~25g/L的HMO低聚糖(Coppa et al. 1999; Gabrielli et al. 2011)。随着乳汁分泌趋于成熟,HMO低聚糖的浓度下降到5~20g/L(Coppa et al. 1999; Kunz et al. 1999; Newburg et al.2000; Chaturvedi, Warren, Altaye, et al. 2001; Davidson et al.2004; Bao et al. 2007; Gabrielli et al. 2011),但仍然超过乳汁总蛋白的浓度。

母乳初乳中含有大量低聚糖(益生元),刚刚出生的婴幼儿及时补充初乳,里面含有大量低聚糖(益生元),可帮助“胎便”排出,排出“胎便”中较多的胆红素,可减少新生儿肠肝生理性循环对胎便中胆红素的再吸收,减轻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负担,从而达到使新生儿黄疸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的良好效果。

母乳中成熟乳依然含有足量低聚糖(益生元),坚持每日正确、合理的母乳喂养,在1月龄婴儿需要黄疸值降至低数值(1月龄孩子的第二次乙肝接种),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2、益生元补充

新生儿刚刚出生时,母乳分泌不及时或无法母乳喂养,可及时补充益生元低聚半乳糖,肠道有益菌大量增殖,有益菌将胆红素转化成粪尿胆素,及时排出体外,预防黄疸。

          

1月龄宝宝,为接种第二针乙肝疫苗,需要黄疸值降低至3-5。故在此期间,如有宝宝生理性黄疸值偏高,可及时补充益生元低聚半乳糖,不仅能转化胆红素,还能平衡肠道菌群,分泌短链脂肪酸促进宝宝肠胃蠕动,加速胆红素的排出。

          

低聚半乳糖食用说明

症状说明

用法用量

食用时间

初生儿排胎便

每日1次,每次1/2包

1-5天

1月龄退黄疸

降生理性黄疸:
黄疸值10以下,每日1次,每次1-2包;
黄疸值10以上,每日2次,每次1-2包。

3-7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