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时过量喝茶易致神经紧张?神经衰弱?心神不宁?甚至患抑郁症?

 简普俭品 2020-10-25
开诚布公讨论这个话题,我有点大胆,这是一个长时间不当喝茶才会导致的其中问题之一,且隐匿性非常强。没有刻意觉察和比对的茶友,较难发现。而茶从业者之间,不知也毫无察觉、还是避讳,也较少去谈。那么不妨先来看看......


从古至今的知名茶人,古圣经典中,是如何谈论这个话题的?

(照片鉴于自慢堂茶席美学课程)

唐朝的陆羽先生《茶经》中既已有言:“茶之为用,味之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或许1000多年前的茶人们,即已喝出了茶的本性。精就是精炼到最本质的部分,俭就是去掉可以不要的东西。

《红楼梦》中的女尼妙玉对饮茶有一段真知灼见:“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 强调了喝茶的妙处在于品,长期过量地如“饮驴”之饮茶,则有害于健康。

台湾知名茶茶道美学家解致璋老师,在她著名的茶书“清香流动”中,有比较含蓄的告诫茶友,茶宜常饮、不宜多饮。品茶应喝得精,而不该喝得多。细水常流,细水长流。

台湾茶业从业者-高端茶器品牌-自慢堂品牌创始人边正先生,你会发现他做的茶器,无论是盖碗、壶,还是公道杯,75-135ml中小型容量最是多。

宁可买一个好的器,精俭雅进的用一辈子,也不要一辈子都在不停的“摔、换、变”。宁可慢慢的、细细的、优优的 品啜一辈子的茶,也不要因长期贪杯、因不当的大杯牛饮,而丧失一辈子再喝不得茶的机会。


从制茶学的角度,
翻茶书、搜网络、问制茶大师傅、寻茶理学家


这方面的科研研究领域极少,有经验的制茶师、专家学者谈论的也少,甚至网络上相关文章都很少。我们也是在一边通过身体来多学习,一边与饮茶经验者多会谈中,总结出一些或许尚未完全确证的“观点”。

喝茶积累不够量,喝茶时日不够久,喝不来茶的苦涩,甚至没有靠近茶的兴趣和动力;建立了良好的喝茶日习、并喝得正好,那叫神思敏捷,释躁平矜,怡情悦性;长时间喝茶过量,神经紧张,神经衰弱,心神不宁,敏感警闭,甚至陆续至抑郁前兆。

恰好可分这三个程度来分析,即临界点墙外,从不喝茶到规律喝一段时间的茶;恰好在临界点适度或叫临界点状态;翻过临界点,长期间过度喝茶。好与坏取决于:度的把握,和节奏的调节。这个度和节奏也因人而异,故多拥抱自己的身体,去感知自己的那个G点。


临界点墙外
从不喝茶的人逐渐到日常饮茶的人的过程


在这里讲一下下文将会提及的2015转折点的故事,我下定了决心做普洱茶事业。那是我的人生重大战略转折意义的时刻之一,也是我从不喝茶的人逐渐到日常饮茶的一路过程中 灵光乍现的时刻。

生完老二后起初的那个阶段,任凭怎么减肥都瘦不下来,脑袋一团浆糊,记忆力衰退明显。对于一个过去8年时间都以靠脑子为生的脑力工作者而言,脑子转不动了,很是吓人,那个时候近乎到了抑郁症的边缘。

这个也得益于断奶之后每天喝茶,尤其是普洱茶,我的智力水平很快回归了。那个阶段深刻感受到喝茶的养心静气之效,而临危不惧、临变有静气,这也是做大事的好习惯。我还发现比起同龄人,我的脑子是好用了很多,甚至比自己10年前的脑子还好用。

它的消油腻 抗氧化 神清思明 养心静气 凝神护脑 促新陈代谢的能力,不正是所有开始喝普洱茶的30 的人都需要去“对抗”的共同的生命课题吗?在此之前我已有近10年的日常喝茶的经历,却从未如此深刻感受过茶的魅力和对人类的助益。或许这就是“机缘成熟”。

当代的养生,一种是被动的诊疗型养生,一种是主动的预防性养生。大家越来越愿意花钱主动去做预防性养生,90后、00后这两代人更是特别关照自我的一代人。而品饮普洱茶的预防性养生的生活方式,则可以成为一部分人群的日常必购清单预算。这是一个可行的商业逻辑,与人类的健康亦有益处,于是果断深上茶山......


恰好在临界点
建立良好的喝茶日习并喝得正好


茶是智者饮料,生普是高脑力工作者的神助功。尤其在脑缺氧的时候,饮上一杯,效果立竿见影。长期日饮,可提高脑的缺氧耐受潜力。生普最是养心、强心,心,柔暖而顽强,心平而气和,不易情绪波动,不会重疼脑颅。

培养自己每日饮茶,就像小时候被培养每日阅读一样,这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不能短时间让身心感觉到明显的立竿见影之效。但只要坚持日常饮茶,我们的身体和心神会活络轻扬起来。喝茶的人,与不喝茶的同龄人相比,身体更健康,情智更通逸。

每日品饮茶多酚丰富的生普,3-4道约6-15克干茶,神清气爽,思维敏捷,肌肉放松,驱赶疲劳,凝神养心,深洁血路,还能提高记忆力,学习力。它茶不可比之……生普中的复杂儿茶素EGCG,本即有提神醒脑、敏捷思维、增强忆智之效。

以上文字记录均是 描述从日常规律健康喝茶 日渐无穷趋近于临界点的 一种身体的主观经验和感受。在茶叶科学中,我们也可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


其一茶叶中的咖啡碱,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及呼吸,增进新陈代谢,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其二茶叶中的茶氨酸,镇静强心,能提高人的学习能力,增强记忆力;其三是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可提神醒脑,消除疲劳。

脑为损耗氧最大的器官,无疑是缺氧损伤的重要器官。大脑皮层对缺氧很敏感,如果用脑过度,如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脑耗氧量会成倍增加。而一般性的“体内缺氧”,即便不会直接威胁生命,也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伤。

人体脑中的铁元素的积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铁元素是形成血-脑障碍的主因,它可以削弱记忆功能和认知能力。另怀孕中的女性、重大疾病时期的病人也易出现类似状况。茶叶中的茶多酚重要物质EGCG 可有效提高脑的缺氧耐受力。

日渐年长者,尤其以脑子工作或高强脑力工作为主的工作者中,长时日常饮茶,耳聪目明,神清脑捷。而在日本,年近百岁的老老茶客,甚至不影响独立驾车,读书看报。

两日读一本茶书的速度,几数月密集充电的强度,对于30 的人,明显地大脑缺氧也是常事。多年来,每每读书充电或完成高强度脑力工作时,不离生普的提神醒脑、辑敏思捷、志清意明,提升学习力和加强记忆力的经验,让我渐渐理解其提高大脑耐受力、耐久力的复杂基理作用。尝试在一道茶的时空里,努力突破思维的瓶颈,脑力的天花板,依茶而内生长。(来自日常随笔)


恰好在临界点 的茶哲学思考

尤其是近几百年时间的发展,已经哲学理论体系 逐渐发展成熟的日本茶道领域,其对主流审美风格的文字记述,多数都是基于“恰好在临界点” 的至天致仙的精神愉悦和哲学升华,所对应的关键词是“空寂”。

喝茶过程中,血压开始微幅下降,血糖微幅下降,心跳变慢,呼吸变缓变长,肌肉开始放松,注意力开始凝聚,心神慢慢的沉静下来,基于人体这种重复的生理调试,规律饮茶、一定的时日,部分比例的茶友会逐渐相继在内在的意境中 产生一种“空寂之美”的状态。

只要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有点“空寂”的概念与修养,这种带点凄凉味的美之意象,就容易步上你的内在意识舞台。自古爱喝茶的人,尤其文人、艺术家们,也记录了很多描述“空寂”之境的文字。茶禅一味,“一”味在“空寂”。陆羽先生的“精俭”之道,也是“空寂”的一种变现形式。

有人把茶的“空寂”这种不易理解的境界,比作是茶“特有的一种性格”。站在物质基础的层面,实质是因茶永远有着“苦”和“涩”的一面,而又不止苦涩的一面。与香气的搭配隐藏了苦涩之冷锐,而苦涩压阵下的香气又多彩理性,耐人寻味,甚至让人喜欢一辈子也不为过。


这种喝久相乘所带来的精神世界的风貌,随着临界点的变化,呈现这样的一个过程:舒服 放松 清平 沉静 空寂 孤寂 荒凉 悲苦 抑郁。沉静 空寂 孤寂,即是恰巧在临界点状态是的一种意境,不可名状的舒服 放松 清平,在临界点外围。难以自止的荒凉 悲苦 抑郁,在翻过临界点。

恰巧临界点状态,极度的宁静,比哀伤或愉悦更不动气,欢乐时不会乐极生悲,悲哀时不会痛不欲生。它是一丝“空寂”感,这种空寂的感觉,松弛了全身肌肉,达到“逍遥”的意境。空是没有杂念,非常安静;寂是简单,直指本质。

它让人宁静,让人专注,让人理性,让人洒脱,让人坚实。它让人有了禅修时才会有的一种 拉开一定的距离“内观”自己的类似意境。它让人更容易体会到自己的存在,体会到自己与大地、与他人、与他物的一种“和而不同”的有一定距离感的“合一”。

『若有神助』之境,即动脑,用心,入神。脑连心,心通神,神与意合,心驰神往,思接千载。天作棋盘星作子,春光万里破窗来。动脑为逻辑思考,并要努力上升到哲学高度,才得质变;用心是敏于感受,洞见功夫都在细微处;入神则是入定般全神贯注,充分地调动感觉、直觉、潜意识,进入灵感四射、智慧能量饱满的“灵性”状态。

当个人潜意识与人类潜意识打通,脑电波与宇宙能量同频共振之时,即若创意迭出,嗅觉自来,『若有神助』之境。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看似是信息差,实则是认知差。尝试做一个在一杯清茶里清明醒觉的人,虽言语绰寡,但识得人、察得人性。一個人所表现出來的一切,不论是神情、语言、动作,都源自于它的信念和价值观。这个足矣代表着他的未来。(来自日常随笔)


翻过临界点
我身历“长时过量喝茶的神经紧张”之境


若说2015是一个转折点,那么2020即是一个临界点。拿我自己先开刀,诉说一下我是如何关注到“长时间过量喝茶易致神经紧张?”这一话题的......并从中抽丝剥茧......

我自小受父亲日日饮茶的懵懂启蒙,自2005年读大三起买了一壶六杯开始喝茶,2007-2015工作期间是重度茶社交嗜好者(工作商务会客、假日家庭会客,基本都是喝茶),2015年底开始下定决心专职从事茶行业(背后起因上文中有)。

第一次上茶山制茶是2015年12月,品牌另一核心合伙人在高强度品饮各产地各村寨甚至各地块的新制初毛茶下,于2019年7月上海最热的夏天 因“肺炎、体寒、长期失眠”等综合症而病倒了。我为此难过和懵然,但因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我只有心疼却没有共鸣。

就在最近的半年间,在我身上也发生了很多琐碎却深刻的事情。任何事情,过犹则不及,在喝茶中同样适用。我开始神经紧张 人群恐惧,开始心神不宁 思虑过多,开始神经衰弱 哪怕清醒的时候也会略感头痛,开始精气不足 漠心寡欲。

我的性情变得像夜里野生的猫那般“独着又警觉”,常时处在“低血压、缓呼吸、沉思荒凉”的状态里。活脱脱的把自己活成了一颗混生在原始森林里 独著直矗的古茶树一般的冷傲与清凉。

我把多生产出来的思虑不安,全部灌溉到了我的小孩和先生身上,如小孩有没有乖?先生说的话有没有撒谎?之类的事情,让他们额外受了不少的苦,我也同样感到痛苦。

这种感觉犹如一个享受、热爱 “爱情”的人,却被爱情 所伤、所累、所困、所迷,却难以自抑又难以自医的类似意境。天下间爱茶的茶友,那些历尽千帆仍在守着茶业的老茶人,一定能“同鸣与共情”这种心路历程。

我要如“爱情”中的人,穿透、升华和疗愈自己,同时试图为茶友乃至茶界其他友商(因工作所需被迫饮茶而带来了职业病的),解密和破局这个会被“困扰”甚至被“业到中阻”的问题。


翻过临界点 的一些观察与反思


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共同组成了自主神经系统,大部分系统被二者共同支配,大部分情况下,二者相互拮抗,并实现对器官的精细调节,实现内环境的稳定。

交感神经主管兴奋与紧张,副交感神经主管宁静与平静。当它俩一旦失调就使人 过度激动,神经紧张,神经衰弱,昏沉乏匮,狼性不足,心神不宁,内宫失守等症状。

从保健角度看,长期过量喝茶,即会使体内“咖啡因”及“不明物质”(人类对茶的成分研究目前只有冰山一角)在身体积累所致,而搅使神经系统紊乱,或损伤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

在这里请注意,长时乘续、喝得过头、喝得过量,和突偶有一天 因茶喝过量而当晚失眠还不一样。即刻的失眠和即刻的提神醒脑,是相对应的一对反作用力之果,而长时带来的神经紧张,是一种积累乘续的结果,比较抽象且难察觉。


(照片鉴于自慢堂茶席美学课程)

有一句禅语,一念佛,一念魔。也有句圣经语录,当信仰牢不可破时,你便无坚不摧,神将与你同在;当信仰分崩瓦解时,你便漏洞百出,撒旦将与你融合。禅学中的“空性”,与神学中的“信仰”,即和茶中的“空寂”,有相似的意境。

与最亲近的父母、心灵最默契的伴侣,都很难时时协调与合一,更况人体和茶汤?所以不好的状况,人人都会经历,关键看你是如何应对!让我们勇敢的直面它,并在这个过程中修炼合一的能力。

中国文化自古而有“出水芙蓉”和“雕匮满眼”两种审美意境。而在茶道美学中,古朴的空寂 和 疗愈的华丽 也是两种对立的存在。而在茶道审美中占近八成的古朴风,也正是多数茶者都在表达内心这种“空寂”的意境。

在“荒凉、悲苦、孤寂、古朴”的茶席审美 为主流的茶界,自慢堂品牌联合创始人刘若臻老师的“华贵、精美、活泼、艳丽的茶席美学,可谓是穿透茶界、疗愈茶界、升华茶界的一股叛逆、勇敢而坦白的力量。而翻过了“空寂”,需要的正是这种“否极泰来”的力量。

这篇文章似乎没有“结尾”,或者说没有明确的结论和方法论。这个话题也没有标准答案,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核心是需要带着一定的觉察,自律与平衡。


后记



在古中医的语境里,普洱茶是一种攻补兼备的良药。茶的药效有24种,即:提神醒脑,明目清火,下气消食,醒目解腻;止渴生津,通便利尿;清热解毒,消暑止疾痢;祛风解表,去痰止咳;疗痿疮,益气力,坚牙齿。

其中属“攻”者如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等;属“补”者如止咳生津、益气力、延年益寿等,尤其“普洱茶”在众多茶类中最能体现其“补”的作用。

也正是因茶有“药”性,可纠人体阴阳偏颇,故必然有宜有忌。用得相宜,才能有益,饮之不当,反得损害。故我们十三大模块中,有相对应的两大内容皆因其“药”性,一分为二为:健康且正确的品饮茶(忌)和掌握茶的功效(宜)。

此篇内容列属于拾壹生普初阶学茶系统13大内容模块中的 中观内容“健康且正确品饮茶”和“掌握茶的功效”两个类目中,并归属于“长期过量喝茶易致神经紧张?”这一课题。想更加系统了解并学习普洱茶的茶友,可关注公号“简普俭品”,后续会更新视频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