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校园文化的随想 ——读《何谓文化》

 军政祺 2020-10-25

      余秋雨先生的《何谓文化》从学理、生命、大地、古典四个维度对"文化"进行了独特的分析与讲述.以上内容皆来自先生自己的研究、讲演与随笔,”无一字无来处“。纵观全书,余先生让我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和乐趣就是应该成为有学问趣味的”人“,具有先生那种学者的人间情怀。为何有此体会?盖是由于”渴求是因为缺失“,或换句话说,之所以期望成为有学问趣味的人,是因为自己没有。这是我最谨慎最小心的心态吧。

      当我们在课堂上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我应该采取不同的讲授方式。为何有此想法?余先生在自序中提到他的三篇演讲时指出:向科学家论述,力求讲得严密、干净、周致;与外国学者有比较尖锐的辩论;作报告就”比较系统的论述“。这启示我们要用受众的接受方式来决定我们的讲授方式。这也正是”因材施教“的体现吧。

       我们应该注重文化环境的利用和布置。余先生在书中指出,文化”把最坚实的印记留在大地上,那就是散布各地的文化遗址(山、塔、庙、碑)“,这“使我感受到一种质朴的文化传承”。所以,教育者要重视校园及班内的文化环境的布置。

“阐释中国文化,就是阐释巨人的性格和脾气”。这谕示我们应该形成我们六中的“性格和脾气”,即六中文化,让这种文化“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当这种”沉淀的集体人格“形成,那也就凝聚成了我们六中的灵魂。一个有灵魂的学校,才会成为人们景仰的学校,才是一所名校,是”心系中华兴教强国“的学校。

      说道六中文化,创造并享受六中文化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他们是学校的主人,更是学校的建设者。校园时我们最大的文化作品,也是最大的文化课堂。师生的集体人格和习惯,都在此培养。因而,我们作为老师,更应在构建公共空间——校园文化方面做出表率。康德说,知识分子的崇高责任,即使”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作为学生人生导师,应该带头创建”民生文化“即班级文化。我们建构的班级文化首先是尊重”文化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包容学生,承认学生差异,允许学生个性的对峙,更重要的是尊重生命,让”不同变得更加不同“,发展多元班级文化。

      我们戒绝非理性的活动,重建理性文化。如学校的艺术节活动中,有部分班级把学生现场的快感作为了目标,这是非常危险和错误的。我们应运用理性把现场快感升华为艺术美感的高度,这是育人目标的实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