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有疑虑全消,《金刚川》的厉害真是第一次见

 cat1208 2020-10-26

唐令

 
就在前天,虹膜观影团之《金刚川》圆满结束了。
 
大家真的太热情了,提前一个多小时就有影迷来电影院排起了长队,为了不阻碍交通,我们也提前半个小时给大家放了票。
 
影片放映结束之后,响了很久的掌声,大家似乎都还沉浸炮手张飞唱的那句「万古流芳莽撞人」的荡气回肠之中。

映后,导演管虎、郭帆、路阳;领衔主演张译、吴京、魏晨;主演邱天、周思羽也来到了现场,跟大家进行了愉快的互动。


实话说,在看《金刚川》之前,我还是抱着点疑虑的,毕竟影片拍摄制作时间只有三个月左右,这么短的时间,又有大时代背景,还是对视觉要求很高的战场故事,大家总会对最终成效打个问号。

但看完影片之后,这种疑虑完全消失了,《金刚川》的这种拍战争的方式,在华语片里还真是第一次见。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它,那应该是迄今为止,最让人有沉浸感的战争片。
 
这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尾声阶段的影片,以金刚川战役为切入点,也就像片中那连接险峻两岸的木桥一样,以劲穿山谷的力量,劈开了观众对那段历史的认知和记忆。

 
影片的故事听起来并不复杂,时间跨度不过大半天而已:为了让大部队在指定时间到达金城前线,志愿军战士不得不在敌军疯狂轰炸的生死场中,守护住战火中的木桥。
 
一个关于护桥的故事,却远远超出了护桥的格局。
 
在不到24小时的叙事时间里,《金刚川》之所以能延展出更大的格局,源于它采用了不同的视点来讲述这个故事。

 
影片以不同的战斗阵营为界,以「战士」、「对手」、「炮手」、「桥」的章回体呈现在我们面前,也借助不同战斗方的视角,一次次为我们重述了这场战争。
 
你会发现,原来即便是同一场战争,在不同兵种的眼中看起来,几乎是完全不同的样子,但在这不同中,却又勾连着千丝万缕的草蛇灰线。
 
比如第一个章节「战士」和最后一个章节「桥」,就是相对宏观的视角,主要从负责修桥的志愿兵的视角展开,他们并不算真正参与了杀敌的战斗,主要是在战场中进行桥体的修复,但也必须在紧锣密鼓的体力工作中,躲避那些轮番轰炸的敌机。

 
从更大的叙事层面上来看,这一头一尾的「战士」和「桥」,也构成了一种「书脊镜头」般的呼应。
 
一开始,是一座几将修好、等待志愿军通过的桥,这是战士们的心血,也连接起不同方位、不同战场上的战士。我们也都知道,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它必然会遍体鳞伤,就像那些走上战场前,就已经知晓自己会牺牲的战士。
 
而在影片结尾,即便几乎被敌机炸毁,战士们也还是以他们的方式,以血肉之躯重铸了这座特殊的、无法被摧毁、保护家国的桥。

 
战士和桥,便在首尾呼应的同时,也构成了肉身和精神上的重合。
 
在这些章节的名字上,你也能看出它也以战斗兵种作为划分,护桥士兵、天空中的敌手、藏在玉米地里的高射炮兵,构成了《金刚川》水、空、地的叙事地理。
 
我们就拿「对手」和「炮手」这两个章节为例。

 
「对手」部分,以美军空军部队飞行员的视角展开,空中的视角,提供了一个俯瞰战场的机会,我们在宏观感受美军炮火强度对战场的压制力量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之前在「战士」章节的部分里,没能得到的信息。
 
而「炮手」的部分,则是从被压制的地面展开。在战斗力量、武器力量的悬殊下,这种被轰炸的身份,也带来了更多的残酷面。

 
吴京饰演的关班长和张译饰演的张飞,镇守不同的炮点,他们两人间看似斗气其实相互保护的关系,是兄弟情,更是战术上的不同。
 
关班长镇守的后方阵地,要隐蔽、伏击敌机,自然更安全;靠近桥体的阵地,由张飞负责,主要任务是保护桥体,阻止飞机轰炸,当然是危险区。
 
明白了这一点,你也就理解了关班长为什么借师傅的名义,强行把张飞赶到了后方阵地的用心良苦。

 
从关班长和张飞的视点延展开去,再对应上空中的两位美军飞行员,你也不难看出,《金刚川》不仅在这这两个章节里,聚焦了朗空和原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空间,更将这场战斗,细化到了具体的武器身上。
 
这,是拍出了战争里真正的主角。
 
从浩瀚苍穹俯冲而下的轰炸机,与藏匿在玉米地里的高射炮之间发生了一场战斗,那些让你耳鸣的呼啸声,高射炮调整方向时机械结构的咔嗒声,都让我们清楚地体认到了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物体,也是战争中最重要的本体之一。

 
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在于,片中的志愿军战士们,都叫敌军的飞机「丧门神」,以这样一个充满了中式传统神话意味的名字,去指称这样一个代表着当代文明的、尖端的、精密的现代武器,所透露出来的反讽之意,也把战场上的不同角色勾连到了一起。
 
从士兵这样的「人」,到轰炸机这样的「器」,再到丧门神这样的「怪」,《金刚川》也从完成了自己人——器——怪的寓言:战场上的一切是那么的残酷,足以将那些鲜活的、立体的生命异化。
 
这也是《金刚川》,对战争残酷面和异化面的书写。

 
不过,《金刚川》最有意思的地方,还是在于它的叙事手法,或者说对时间的把控。
 
因为用了三个视角来讲述这次护桥行动,其实等于是把一个故事讲了三次。

 
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视角让每一次的重述,都显得是那么的不同,但在重述的同时,影片又会以一些具体的战斗时间节点,来作为叙事上的呼应。
 
这些时间节点,都是这场战斗中的重点时刻,比如B26轰炸桥体、榴弹炮远程轰炸桥体、喀秋莎远程轰炸美方基地、延时炸弹引爆等等。

 
在这些已然确定的时间点里,每一个视角里的主要人物,都会出现行动上的参照。
 
当张飞看到其他的炮手牺牲,同时又听到上一个章节里,悲愤的战友在桥上对着天空开枪的枪声时,那种战争中不同兵种各有自己的存亡,却又在共度此刻的悲壮感,就会完全地包围你。
 
类似的设计,在片中还有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说,《金刚川》是最让人有沉浸感的战争片,因为这些不同的视点、不同的战场方位、甚至不同的感官,都延伸出了它们自己的茎秆,织起了一张枝繁叶茂的网,全方位地笼罩了观众。

 
确实极少看到华语战争片以这样视角+时间点的呼应,来展示战场上的环环相扣,它在叙事上的缜密、严丝合缝那种命运感,不仅让我们感知到战争中力量悬殊、胜负牺牲的无情,更足以成为一部「精读」战场的影片。
 
但战士们的精神,显然可以溶解这种无情的冰川,影片结尾处那座「特殊的桥」,在让美方军人震惊的同时,也回应了战争唯火力取胜的残酷标准,打赢了这场不算是战争的战役。
 
他们,并不仅仅是在保护一座桥,而是也在保护自己的战友,保护背后更大的家国,甚至不惜为此将自己也化为一座桥。
 

在影片「战士」与「桥」的呼应中,画外音里美方讲述者和我方讲述者的回忆,也让反思战争和人性大义彼此为镜,映照出的,是我们对于战争、对于杀戮的天然批判。
 
这些战士,在走上战场的时候,甚至都还没有成年,但他们却依然能以这样的年轻之姿,仅仅凭借着某种懵懂的民族大义和模糊的正义本能,就趟入那炮火中去捍卫和平。
 
这样的姿态,也早就已经超越了国族,拥有了人性层面上的共鸣。而写下这些战士故事的《金刚川》,也就以自己的影像,诠释了「川」字「贯穿通流水也」的意义,让那些过去的历史,流到了我们的眼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