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聊“老师”这个称谓

 丁中广祥 2020-10-26

【往期回读】

张广祥请你来领取红包!

一张半个世纪前丁中照片背后的故事

《芳华》是和平演变的经典样板

乡下土医

雪美,人更美,丁中家长自发铲雪

雪变

2018年的第一场大雪,将丁中带进了唐诗宋词

闲聊“老师”这个称谓

陈梦生

近日,家里晚辈将我拉入一个笔会群,一夜之间我就成了文化人。群里有不知我底细的人就称我为老师,我惶恐,立马解释我不是老师。老则老矣,但不是师。我对“老师”这个称谓还是很敬畏的,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方能为师,从小到大到老从未对此称谓有轻慢之意。

欢迎点击阅读作者其他的作品:渌洋记趣   儿时仙女庙担担小吃   老浴室   儿时的生活   乡下土医

离开学校后,好像就不再需要开口叫人老师了,这样过了好多年。现在称老师的好像多了不少,唱戏的叫老师,与文化沾点边的都叫老师,以前看马未都的文章说,南方的妓女开始喊嫖客叫“大哥”,后来叫“老板”,再后来叫“领导”,现在“领导”不敢叫了,统统叫“老师”了。这么一叫,嫖客的文化层次就上去了。不知道这些“老师”在那里传何道授何业解何惑。

与“老师”称谓的行情普遍大众化、低级化相反的是,某些职业人的称谓在往上抬,比如“小姐”,过去是尊称,只有大户人家、官宦之后方称得起“小姐”,而现在“小姐”却被妓女霸占。君若不信,你如果在街上对一个小姑娘称小姐,她立即骂你:“你才是小姐,你们一家都是小姐!”本来是青楼的,现在上升为绣楼了。最不可思议的是,歌厅的男女服务员现在叫“少爷公主”,这个身份也拔得太高了吧。

我又联想到仙女庙过去在商店里学生意的徒弟称为相公,不喊“小张”“小李”,叫“张相公”“李相公”。我当时还奇怪,戏台上称相公的都是秀才,这些徒弟怎么也是相公的?

提到戏台,唱戏的也称老师。

过去的戏剧人从小到进班子学戏,扬剧名伶十岁红,十岁就唱红了,可想他才几岁就上台了。我们江都还有个“十二红”,绍剧有“六龄童”,京戏有“麒麟童”等等,都是从小学戏的。要红起来,是不简单的,要苦学,苦练。

几十年前,扬剧又没有学校,戏班子只教唱做念打,不像现在演员都是大学生。那时唱戏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记得有一次在江都大会堂看扬剧,有句唱辞中有“两宾”二字,唱的是“两宾”,字幕打的也是“两宾”。我百思不解此为何意。后来,剧中演“两宾”的这位书生到人家做家庭教师,我才想到“两宾”肯定是“西宾”。我赶紧到后台告诉那位演书生的演员,应该唱“西宾”。他连连感谢我,说:“真的是错啦,我们倒唱了好多场了,太不好意思了!”也难怪,那时剧本是钢板刻印的,只要刻钢板的写错了,就会一错到底。当然如果唱的人有些文化就会懂西宾的意思,不会以讹错讹成两宾了。

倒是看过老刘团长的一出戏,演一大官,跟在别人后面盯梢,唱了句“我两个钱买股香跟在他后面烧”,尽管不雅,但也质朴,恰是江都土话,绝无讹错之虞。

看来,唱戏是需要学习的,是需要文化的。称唱戏的人为老师,倒也可以的。

安好,世界!安好,朋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