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之死 | 让爱情进入到无尽的永夜

 阿里山图书馆 2020-10-26

"Mild und leise wie er lA¤chelt" (Isoldes Liebestod)Jessye Norman;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Herbert von Karajan - Wagner: TannhA¤user Overture; Siegfried-Idyll; Tristan und Isolde

文 | 莫敏妮

凝视、依恋、爱欲、禁忌、隐忍、逝去、永恒。爱上不能爱的人,不知有多少人经历过?爱情与死亡是艺术作品的母题,惟有在艺术中,这个无比抽象的情感母题才得到升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我们最熟悉的爱情悲剧,描写发生在文艺复兴前夕的意大利维罗纳,一对家族是世仇而坠入爱河的年轻男女故事,其素材来源甚至远在古罗马时期。与之齐名的另一部西方爱情悲剧是中世纪传奇文学《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黑暗时代”中世纪除了教会的禁锢,世俗生活还是相当浪漫的。特别是骑士精神的可贵,他们恪守一种高尚的责任,为保护邦国,为保护他们所钟爱的女人而勇于牺牲,从容面对所有的困难。骑士之爱,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他们不仅可以爱上遥远的她,还可以爱上有夫之妇,随心之所欲。有12世纪的拉特尔故事作证,他最后死于的黎波里女爵怀中,歌一曲不朽的《求之不得》恋歌。而湖上骑士兰斯洛特同亚瑟王之妻桂妮维亚的爱情,特里斯坦同马克王之妻伊索尔德公主的爱情,都是骑士爱上别人妻子的例证。看到这里,是否顿悟,爱上有夫之妇的理论依据,原来源自古老的中世纪骑士精神以及人的天性。远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为后世奠定了一种“精神之爱”的基础。当然,柏拉图式爱情根植于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和同性恋爱风尚,但他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人类最复杂的感情问题。

中世纪的观点:人应当从死中寻找生命不能给予的东西,唯有爱与死改变一切。这很容易理解,《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故事也就可以见证。瓦格纳对中世纪骑士题材的喜爱,前有关于10世纪前“天鹅骑士”的童话歌剧《罗恩格林》,神话与历史完美结合,是他最后一部浪漫主义歌剧。后有关于“人类的再生”的圣杯主题乐剧《帕西法尔》,是他最后一部乐剧。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主要关于中世纪“爱的魔汤”这个核心主题。看过《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改编的电影《王者之心》就知道,这种魔汤能产生力量——爱情要我唯它是从。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故事来自中世纪英格兰的亚瑟王传奇,实则源自中世纪法国普罗旺斯游吟诗人所传唱过程中形成的文字作品。内容大概是身世显赫而坎坷的孤儿特里斯坦,失去国土和双亲,由忠诚的家臣抚养长大。他拥有十全十美无可挑剔的个人魅力和技艺,被他的舅父康沃尔的马克王封为骑士。在与从爱尔兰渡海而来威胁康沃尔安全的巨人摩洛尔特(亚瑟王的圆桌武士之一)决斗时,特里斯坦虽获胜却身染剧毒,惟有制毒高手爱尔兰王后才能救治。于是他乔装成竖琴师潜入敌方爱尔兰,在最危险又是最安全的地方,得到王后的救治,并传授宫廷艺术给伊索尔德公主。经过一番波折,他平安返回到康沃尔。看过中世纪传奇文学会知道,伊索尔德公主有多美!九死一生回到康沃尔的特里斯坦这样赞颂:“从前我在书里读过,黎明女神奥罗拉的女儿,还有她女儿的女儿美丽的海伦,都是世上最美丽的女人,她们像花儿一般,将美丽集于一身。这个故事我再也不信,是伊索尔德让我再也不相信这个故事。美的太阳不是在古希腊升起,而是升起在我们这个时代,所有人的心与双眼都转向了爱尔兰。美的太阳就诞生在那里——伊索尔德公主。”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伊索尔德公主的美丽一直从都柏林照耀到康沃尔的每个人,就有了后面流传千古的爱情绝唱。

▲ 巴伦博伊姆/拜罗伊特音乐节/1983

瓦格纳从骑士精神的源头,从回响千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中找到灵感。他根据这个古老的传奇故事进行了面目全非的创新,别出心裁地让伊索尔德忠心的女仆布朗盖娜去偷梁换柱,把这一对恋人要喝真正的毒药换成“魔汤”(催情的迷药),他让他的作品人物直面爱情与死亡,让艺术走向崇高和伟大。伊索尔德自小受母后的教诲与训练,她拥有巫术,是用毒与配药高手。她相信一些“奇异的感觉”,她说:“如果不存在,为什么我们能感觉到?如果不该得到,为什么我们还会渴望?”于是,我们知道,只有死亡“毒药”才能使两人毫无保留地承认爱,才能揭示两人被掩饰和被压抑的激情。有一首感人的诗,那是伊索尔德为特里斯坦疗伤时所吟诵:

         生你的在那里为你劬劳

         求你将我放在心上如印记

         带在你臂上如戳记

         因为爱如死之坚强

         超越责任、生命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逃亡苏黎世“避难所”期间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期间他面临对三个他最重要的女人之爱的决断中,与妻子明娜婚姻陷入危机,与富商奥托·维森东克妻子马蒂尔德热恋和认识未来的妻子柯西玛。1854年,在看完叔本华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之后产生创作“献身黑夜的人”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叔本华对死亡的讨论集中在他的“论死亡及其与我们的本质自身的不可破坏性的关系”这一章中,他极其冷峻平静地思考了死亡问题。翻开叔本华的书籍看看,哲理值得思考,“此时我们应该知道,‘无’是悬在一切美德和神圣性后面的宝藏,我们不应该像孩子们怕黑一样怕它”。

瓦格纳与柯西玛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瓦格纳作品中占据重要而独特的位置,他把充满丰富含义的中世纪叙事诗素材,压缩简化成三个主要场景,通过管弦乐叙述这部传奇文学,尤其对“爱的魔汤”这个核心主题进行体现。这种“爱的魔汤”是在叔本华意义上的一种形而上的认知过程的代码,而且,它同时也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学的过程的缩写。所有这些,都由音乐来完成。而这部歌剧的第一幕前奏曲和第三幕终曲又是整部作品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汉斯·冯·彪罗指挥的首演

(此时瓦格纳正和彪罗的妻子柯西玛·冯·彪罗有染

Prelude to Act I - Langsam und Schmachtend (第一幕 前奏曲)Christian Thielemann;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Richard Wagner - Wagner: Preludes and Orchestral Music

瓦格纳把《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的首乐章场景放在摇晃的渡海船上。这漫长的章节酝酿,只为了最后一刻的精彩。这是瓦格纳乐剧的秘密,据说就像人类的性爱。瓦格纳在前奏曲中用不断交错升高的模进,用制造紧张的音乐来描写。密不透风的旋律织体,层层递进,我们能感受到瓦格纳不一样的宏大音乐叙事风格。管弦乐之美在于不同乐器之间的音色组合。聆听前奏曲中的大提琴音质,任何对大提琴令人着迷的音质的描述,都不足以表达出音乐片段中这种乐器声音的非凡魅力。 前奏曲的音乐表现了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爱情的内在的进展,瓦格纳对此曾说:“特里斯坦亲自作为媒人把新娘伊索尔德带到他的舅父那里去,而实际上他与伊索尔德两人之间已经相互产生了爱情。乐曲一开始就非常细腻地诉说着这一难以抑制的欲望,那极为细腻的战栗,是对根本不能实现的爱情的自白。从这里一直发展到爱情可怕的爆发,整个过程中,内在情感始终贯穿着火热的矛盾冲突。而这种感情,由于神志不清醒,使自己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地步,只有死去才能使这一切得到解脱。”

特里斯坦为伊索尔德神魂颠倒,背叛了马克王。这些故事含有一个观念,说爱除了感官上的销魂,还带来不幸和后悔。一个有趣的问题,从中世纪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用“毒”达到一个高峰,有时候毒药变成迷药,有时候迷药变成催情药,有时候假死药变成毒药。人类有史以来就渴求揭开两个问题的谜底:

“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催欲的良药又在何方?”

欧洲最富神奇和充满理想色彩的,莫过于“伊索尔德的魔汤”。可惜的是,它的配方没有流传下来。据猜测,它可能完全来自植物。除了“爱情魔汤”,你知道怎么解中了“河豚”的毒?中了河豚肝脏的毒,即使一点点都会全身麻木。伊索尔德公主告诉我们,她用蓟和树皮来解毒。那么中了“情毒”又怎么解?伊索尔德说用壮阳碱,一种植物。但是想不顾一切得到公主的爱尔兰将领摩洛尔特威胁公主,说唯一的解药就是尽情放纵。

在四个多小时乐剧中,瓦格纳传达了典型的浪漫主义激情和神秘的超验主义人生哲学。剧终,他直接指出了爱情“中毒”的解决方法,那“死亡”,让爱情进入到无尽的永夜,以死亡超越生命。《爱之死》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三幕的终场音乐,是伊索尔德在特里斯坦弥留之际,也是在自己生命的最后的一段激越绝唱。它与乐剧的《前奏曲》前后呼应,并在思想内容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反映了瓦格纳在伦理、欲望、爱情与死亡等主题上的深刻洞见。

"Mild und leise wie er lA¤chelt" (Isoldes Liebestod)Carlos Kleiber;Staatskapelle Dresden -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伯恩斯坦与Sotin、Behrens一起在慕尼黑排演本剧(1981)

伊索尔德凝视着怀中濒临死亡的特里斯坦,缓缓唱出“爱之死”,然后这个音乐动机由乐队诠释。充满灵感的调性,直白率真的情感,使得人声与乐队融合为一。

他微笑多么温和恬静,

他睁开眼,多么含情。

朋友们,你们没有看见?

他散发出光芒,越来越亮,

好像升到高空,周围群星闪耀。

把《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带向辉煌结束的这段伊索尔德“爱之死”,是为戏剧性的瓦格纳女高音而作的。但是,你听到,甚至20世界最伟大的瓦格纳女高音比尔伊特·尼尔森这样拥有强有力的声音,在瓦格纳庞大的、汹涌的管弦乐队中,也不能总是被清晰地听到。在意大利歌剧中你可否听到过一部根本无法听到男女主人公声音的威尔第歌剧吗?没有。

“爱之死”(比尔伊特·尼尔森)

瓦格纳无法解决人类永恒追寻的问题,也就只能用哲学的观点与音乐的升华,结束这个中世纪爱情悲剧。现实中,瓦格纳并不止一次爱上他人妻子,最终,他与柯西玛还很幸福地在一起。从这一方面来说,瓦格纳追求骑士精神,但他是不彻底的。而与他一同站在德国古典音乐河流两岸的勃拉姆斯,却是真正的践行者,恪守古老的中世纪骑士精神,与克拉拉谱写一出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

爱情,也许就是一种信仰,纯粹且虔诚。你我都不够强大,无法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信仰,但我们也与那些勇敢的爱情践行者一样,不断在精神世界中探索着。很多时候,我们瞻前顾后,渴望并不存在的东西,更多时候我们迷惘而不自知。在爱情犹如稀缺品的今天,看看中世纪的传奇文学,听听由此而来的歌声,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发光的东西。体验生命,渴望自由,但愿我们不失初心不失浪漫,但愿我们能学习到“爱与被爱”的能力。

Tristan und Isolde, WWV 90 / Act 2:O sink hernieder, Nacht der LiebeJohn Mitchinson;Linda Esther Gray;Orchestra of the Welsh National Opera;Reginald Goodall -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