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生的深刻】留学国外,怎么你交的还都是中国朋友啊?

 留美学子 2020-10-26

【留美学子】的 读者文摘
第 917 期 原创精选 篇篇出彩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很多到了国外的留学生若发朋友圈时如果照片出现大量的中国/长相类似于中国学生的同胞难免会被他人问到:“你到了国外,怎么却还是交中国朋友啊?”


没去美国留学之前,若是我看到这类照片也会有相同的疑问;我会想我的朋友们是不是在国外“融入”不进去或者遭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但真正在美国读了一年书和一个夏校之后,我又对这个现象有了别一番的见解。这篇文章将从一个留学生的角度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希望大家阅读过后可以用新的态度来对待海外中国留学生的”抱团现象“。      

01


人口

近几年里,以美国为例,中国留学生的输出数量以每年2位数字的增长速度,中国现在是留美的第一大国,在加州UC系的一些学校里,中国学生的比例更是占到了相当比例。

我所参加的一所美国名校的夏校,中国学生已经越来越多,这就说明现在中国学生留学越来越普遍,我们在国外的校园里遇到自己同胞,一起上课、生活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所以大家成为朋友经常腻在一起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02

亚洲面孔 vs. 中国朋友

很多时候,我们所以为的中国面孔其实来自于不同国家以及文化背景。一个个所看到的”中国学生“其实可能来自韩国,越南,菲律宾,日本及其他东亚国家,或是有些学生是生长在美国的华裔;但因为照片不会说话,所以照片的观看者们也许不了解这些面孔背后的故事。

对于我来讲,Diversity(多元化)不应该只是表面的。不是当一张照片里有着不同肤色,不同发色的人们站在一起时才有diversity,我们更多应该关注的是这些人血液里真正代表的民族,他们生活中言行举止里体现的文化。所有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且应该被平等的对待。

我们经常踏进一个“西方文化更值得学习”的误区从而因此错过了身边其他有价值的新事物。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遇见一个来自柬埔寨的朋友会比一个美国朋友觉得更新奇,因为柬埔寨的文化是我很少有所耳闻的而美国文化,由于身在其中,可以有更多学习的机会。况且,如果想学习美国文化也是可以从多种角度学习的,不仅限于黑人和白人的视角,身边亚裔朋友的故事也是很无比的生动且使缩短了我们与这个“新”文化的距离感。

03


外国朋友可以显得你很“酷”,

但中国朋友更交心?

算上夏校,我一共在美国的两所高中(一所公立非教会以及一所私立教会学校)以及一所私立大学里学习过。在这些经历里,我遇到过很友好,很高冷,很热情和很伪善的一些外国朋友。

他们有些会对中国学生很好奇经常问我的家乡的环境和生活故事;他们有些会保持距离不攻击你也不会想要主动的接触你;他们有些会在走廊里很热情的打招呼很有活力的大叫你的名字;有些会在课上跟你讲话下课后把你当成陌生人然后节课后忘记你。真正能交心的外国朋友,不是没有但是很少。

相比之下,中国朋友们也许成长的环境更相似,要经历同样的TOEFL,乡思(吃不到一些很正宗的家乡饭也包括哈哈),新东方(或其它补习班)所以更容易自然熟一点且有更多的相同话题。相信大家关心的一点就是如果不交外国朋友就无法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了所以很吃亏,但事实是和中国朋友在一起时,只要跨越了心里的障碍也可以互相帮助联系口语,一切都在于一个选择。

04

交外国朋友是学习的过程,

难道学校中国朋友的地区

差异不算吗?

我们想要交本土朋友是因为我们想更好融入身处的环境,像他们的言行举止靠近所以可以变得更加的接地气。与此同时,我们想要学到他们身上的不同。但换个角度想,留学的其它中国学生也会来自中国不同的城市;这个暑假我遇到了来自安徽,上海,广东,长沙,成都,香港等地的朋友,他们很多会讲自己当地不同的方言同时也过着和我不一样的校园生活。有的时候出国不仅仅提供给我们接触外国朋友的平台,与此同时它也给予了我们接触中国外地朋友的机会。在我看来,所有的不同都是相同的有意思去学习。

05


有一群中国朋友

提高了我的民族意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留学是一个把人慢慢本土化的过程;的确,如果想要适应当地校园生活需要接受一些全新的事物并做出一些改变。但反倒是留学后让我更有了对自己的根和本的重视。当有一群中国朋友在身边时,会感觉明显的更加有自信去做一件事。且到了一个团体中时,大家因为国籍所产生的凝聚力会变强。在推广中国文化时,由于聚集了多方面的声音所以观点也会更加的成熟,全面。

 交外国朋友可能会显得一个人很会“社交”因为她/他出了自己的舒适区选择了和自己(长相)很不一样的人成为朋友。在我在国外的这些经历里,见过很努力想交好的外国朋友但屡屡受挫从而自信心备受打击的故事;见过把外国朋友和中国朋友等同对待,平衡的很好的例子;也见过以交了很多外国朋友从而为荣的故事(很能理解)。


写了这么多,只想告诉大家我们到了国外交朋友时应该看重的是性格,契合程度而不是国籍和肤色。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份文化;少一些刻板印象,多一些深入了解。无论是中国朋友还是外国朋友,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你探寻的亮点和启发人的故事。善待周围的每个自己交的朋友,无论他们的文化背景如何。他们每一个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家人,不是吗?

作者 Susan 禧晴: 北京在校高中生,爱交友、爱写作、爱音乐、爱旅游、爱发现、爱做梦。这里我们会持续读到她更多的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