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角 】《人生》——城乡矛盾的复杂性

 新用户78168KoG 2020-10-27

吧啦原创文学,陪你走过每一个有梦的日子

编者按

《人生》是一个选择,选择阅读,选择收获。在人生中,我们曾无数次站在分岔路口,前进还是后退,向左还是向右,没有人给你答案,只有自己去找,去体会。有人说:一步错步步错。的确就是那么关键的几步,决定了你的人生。但是不管何种选择,自己的选择,自己承担。

——编辑 素锦

 

我在不久前阅读了路遥的《人生》。路遥的作品,有着深深的现实主义烙印。

他的写法既不像余华那般跳跃,也不像莫言那样带有深刻讽刺意味,他只是在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通过简洁、凝练的文字写出美与丑并存的现实世界,却透露出人性和城乡的种种矛盾和复杂性。

故事的背景扎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是个商品经济活跃的时期,它打破了农村的僵持与保守,使具有现代文明的城市开始对一直困守在土地的农民产生强烈的诱惑。小说刻画了一个心高气傲,性格倔强的年轻人高加林的形象,他渴望凭借个人能力实现理想,但他的民办教师资格被人顶替,饱受痛苦和煎熬后被调动到县城当上了通讯员,此时的他感到农村的恋人刘巧珍和自己没有共同话题,而和县城播音员黄亚萍谈起了理想和恋爱,却因感情上的纠葛被人告发了走后门的秘密,最终被退回了农村,而巧珍已嫁给了马栓……

书中紧紧围绕着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在关键时候的抉择是很重要的,而高加林人生中关键的几步,正是站在城乡的分界处,进一步在城市享受物质文明却也得忍受官僚的风气,退一步在乡村拥有淳朴人情,自己抱负却无处施展。

第一步,回到乡村。高中毕业当上民办小学教师的高加林,被有权有势的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无可奈何回到了生他长他的土地。被所谓的“后台”占走了自己满足的职业,他所抱有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于是“他躺在这里,脸在被角下面痛苦地抽搐着,一只手狠狠地揪着自己的头发”。因为他将不得不像父亲一样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他知道在这贫瘠的山区当农民意味着什么,他虽然从来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这里的城乡矛盾是体力劳动与精神得到的矛盾,城市意味着可以有机会得到教育资源,进行精神上的补充;农村意味着为了生计劳作,难得有空闲时间,也很少途径可以找到想要的资源。这是一个身体和精神上的矛盾,高加林在身体上很感激生育他的土地,精神上这份土地却满足不了他,并且被打回土地的是非正当因素,所以他更难以接受和平复心里的失落和恨意。

这里使我感触很深的是:后门。有权势的人,似乎总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别人想得到的或者抢掠别人的东西,然后心安理得地占用着别人的资源,阻塞别人上进的道路,让寒门子弟再难以达到梦想的高度,自己占着别人的位子,却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社会阶层流动的困难,下层向上层流动的渠道被堵塞,这是很大程度上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原因,令人寒心。

从路遥写的八十年代一直到今天,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和被无故撤职的事情都比比皆是。事情被揭发,肇事者道歉,赔偿,这些就够了吗?当事人被生生改掉了人生的轨迹,一步错,步步错,谁知道他们如果没有被随意篡改命运,会活成什么样子?这是关涉底层上升通道是否通畅、人才流动能否自由的基础性公平。这样的底线公平,是需要教育、公安等政府部门来戮力维护的。

第二步,去到城市。高明楼因为自己儿子占了加林的位子,一直都隐隐担心,便谋划着让加林去县委当通讯干事,加林得以回到城市,施展抱负。这里的城乡矛盾,主要体现在爱情和学识、地位上。高加林在农村遇到善良的女孩巧珍,她质朴纯真的爱打动了加林,而实际上这份爱却是不平等的:巧珍眼中的加林是完美的,加林眼里的巧珍却是他失意时精神上的慰藉。所以当黄亚萍这位城市姑娘出现时,加林动摇了,他与她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可以侃侃而谈。加林想要的是远大抱负,而不是像巧珍讲的那些关于狗屁褥子的家长里短的小事,这种反差让他很是纠结。经过反复考虑,他选择了黄亚萍。黄亚萍和巧珍,一个象征着城市,有活力有学识,有地位和自己的个性,是和加林同水平的精神伴侣;一个象征着农村,淳朴善良,但知识水平有限制。在矛盾中挣扎,加林最后选择了亚萍,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城市。 

第三步,重回乡村。高加林通过关系得到城内工作的事被人告发,他重新一个人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发现巧珍已嫁为人妇。这里我认为的城乡矛盾是体现在黄亚萍的复杂性格上,因为在这一步高加林是被动的,更多的是她在作抉择:“她爱高加林,而又不情愿高加林是农民。她不能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她想她一辈子吃不了那么多苦,而现在加林已经参加了工作,那个对她来说是非常害怕的前提已经不复存在。在同等条件下,把加林和克南放在她的爱情天平上称一下,克南的分量显然远远比不上加林了……”这份抉择的困难,也体现在之前高加林在亚萍和巧珍之间的选择:在一个前提下:城市还是农村,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城市这个意味着物质上可以满足的时候,追求自己真正所喜爱的;在农村这边的天平上,选择了拥有物质和地位的一方。

这个抉择放到今天也是很常见的:要爱情还是要面包?精神的追求要在物质满足的前提下,这是现在普遍的观念。所以我并不赞同认为加林和亚萍都是绝对的负心人的看法,他们是很矛盾的,做出这个抉择可以看出他们的懦弱、虚荣和不够坚定,他们是有一定的错误,但不会是像样板戏那种彻底的坏人。可以说这是对乡村的落后愚昧和城市的光鲜诱惑的挣扎,但城市也会有弊病,像克南妈妈那种小市民利己思想,农村也会有巧珍那样无私善良的女孩,城市有矛盾,农村也有矛盾,在这些错综复杂的情况中,艰难作出的抉择,都无所谓全对还是全错,只是在用道德的评判标准去看时他们属于利己主义。

正如这本书的序言柳青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岔道口的抉择是异常重要的,对一个人来说,短短三步可以让他很突然地从一无所有到什么都有再到一无所有。我认为除了人生,路遥更想体现的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的知识青年们处于一个怎样的矛盾状态,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的双重刺激。他们将会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

路遥以他带有浓厚黄土气息的文字,写成了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人一生所经历的苦难与幸福,人性的丑与美,生命的轻与重,城乡的复杂矛盾,所有存在的意义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而在于人们对所经受苦难的坚强与不屈。虽然小说在结尾没有给我们“人生”的答案,但是却引领着我们思考人生的答案,继续保有对未来的期望和奋斗精神。

作者夏言授权吧啦原创文学发布。本文由作者同意授权吧啦原创文学申请原创保护,其他平台转载此文会默认此原创标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