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角】也谈“工匠精神”

 新用户78168KoG 2020-10-27

吧啦原创文学,陪你走过每一个有梦的日子

【编者按】

世界多变,纷繁复杂,唯有守住一颗匠心,才能在时代洪流中作那颗最沉稳的石头,任流水冲刷,也日渐圆润丰厚。                             

——编辑 金享煜

今年“两会”期间, “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时之间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在这当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那么问题来了,何谓“工匠精神”?“工匠”者,具有工艺专长之人也。“精神”,则通常指的是人的思维和精神等。”“工匠精神”总的说来就是指工匠对自己产品精益求精的理念和精雕细琢的追求。

讲到“工匠精神”,最先想到的国家就是德国。德国人的严谨刻板是全世界出了名的,也因此他们的制造业举世无双,奔驰、宝马、奥迪等世界闻名的车企巨头就是例证,除此之外还有还有阿迪达斯、彪马等运动品牌。一个仅8000万人口的国家居然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在令人咋舌之余,更多的是佩服和反思。前段时间朋友圈里疯传的德国弱电工程师整齐美观的布线图,直接将杂乱的布线变成一种艺术,更是是让人大开眼界,心生赞叹。

其实德意志民族的工业化脚步并不早,然而传统的“工匠精神”在他们的国家却是深入人心。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曾经有个外国记者问西门子的总裁,为什么德国这么少的人口却有着如此之多的世界名牌。这位总裁回答:“这靠的是我们德国人的工作态度,是对每个生产技术细节的重视,我们德国的企业员工承担着生产一流产品的义务,要提供良好售后服务的义务。”还有流传甚广的德国人生产的圆珠笔掉在地上多次依然可以继续使用等等例子,从中无不可以看出,德国人的“工匠精神”确实已成为他们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对自己产品的精益求精和精雕细琢,在德国人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瑞士的钟表、日本的汽车电器等莫不如是。

反观国内,情况则大不一样。当今中国处在转型时期,人们的心态普遍浮躁、功利,追求的都是快捷的利益,短期的回报,而忽视了对产品的精雕细琢,“工匠精神”极之欠缺。新闻中,某某地方投资几亿的桥梁或者道路建成没多久就出现质量问题,甚至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屡见不鲜。社会中各种制假造假等只顾获得丰厚的回报而无视产品质量的行为,比如“毒牛奶”时间、问题猪肉事件等比比皆是。对金钱的过度渴望导致了“工匠精神”的缺乏,而“工匠精神”的缺乏不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性质严重的甚至会损害他人生命,产生巨大危害。

还有很多人对“工匠”的理解过于狭隘,甚至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没有多大用处。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是一种气质和精神,这种气质和精神代表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只有具备这种精神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业,就好比一个人只有具备百折不饶的精神,才能登上困难重重的最高山峰。

说到底,“工匠精神”适用范围并不单单指传统意义上的工匠,而指的是不管从事哪个行业、哪份工作,都要有的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这种态度,放之四海而皆准,制造产品是如此,做学问、做事无不如此。无论是从事体育、文艺或者科学,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具体到每个人,则是在工作中脚踏实地,认真敬业,一丝不苟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画好每一张设计图、拧好每一颗螺丝……一个人如果能做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那么不管在哪个行业,一定都是一名“能工巧匠”,一定会是一名有所作为的人。君不见,多少体育明星日复一日地艰苦训练,打磨自己的技艺,比如乔丹、科比等人,将自身潜能不断发挥做到极致,自然能够功成名就,这也是“工匠精神”的直接体现。学术界,我国著名的季羡林先生、钱钟书先生等人一辈子勤勤恳恳坚持做学问,成为一代大家,都可见“工匠精神”贯穿其中。

同样的,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民族,一定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力的有希望的强大民族,德国、瑞士、日本都无不如此。

毫无疑问,“工匠精神”是值得全民族共同发扬的一种精神。期待国内早日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风气、肥沃土壤和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迎来真正的“工匠时代”。

作者许伟哲授权吧啦原创文学发布。本文由作者同意授权吧啦原创文学申请原创保护,其他平台转载此文会默认此原创标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