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需要怀抱一份“可能性”认真的活着!

 旧故麻袋 2020-10-27

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

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乌合之众》

文丨旧故麻袋

最新一期《奇葩大会》被一位心理学家扎了心,他说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应该和不应该,延伸开去,事情没有所谓的对与错,看似相悖的两面都有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绝对要求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

说实话,看了那么多季《奇葩说》和《奇葩大会》,来过的心理学家不在少数,少说也有一只手,上上期还来了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但唯独李松蔚的观点,让我对心理学有了不同的看法。

其实在生活中,我很后怕和一些研究或学心理学的朋友一起聚会,害怕一个眼神就会被他们窥去了内心,害怕自己在他们面前的透明,更害怕他们揪着一个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甚至还能替你衍生出更繁杂的一些思考,所以从了解有心理学这门学科时,就本能对心理学有着一些抵触,或多或少有些抗拒。

李松蔚老师说所有事情都有自己的可能性,不要切断这中间的可能性,只给一条应该或不应该的路。他举了一个员工不敢问老板要奖金的案例,在其他心理学家看来,只要给到这个员工足够的勇气和方法,这位员工就能突破心里的纠结,勇敢跨出一步,事实也正是这样的,这位员工经过开导后信心满满,但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

李松蔚老师进一步的质疑让他终于说出了症结,无一例外地又回归到了原生家庭的问题,其实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比比皆是,父母总是教育自己的孩子:别人打你不能怂,要打回去。女孩子或许听到的会比较少,但男孩子基本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

就是这样一个分享,引出了心理学的“无用”,因为心理学不是指导学,它不能告诉你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它只能找到你对这件事放不下的源头在哪里,找到它,并且疏通它。很多人,包括我,心情郁闷起来,真的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唠唠嗑。就像上周母上大人心情欠佳给我打了电话,反复的一句话也是:我没人可说,只能跟你唠唠了。

很多时候,你想要别人给你建议时,内心其实早就有了答案,你只是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求证,说白了,你信不过自己的选择。我很多时候也会如此,对一件事情摇摆不定,非要征询别人的意见才安心。

我喜欢李松蔚老师说的那句“我们不能扼杀可能性”。一件事情的走向,哪怕是一个气流不一样,都会有影响,何况是作为局外人,给出的建议更不应该是绝对性的,引导或许是更好的一种方式。否则就会像李松蔚老师说的那样,他孩子出生时,他买了很多育儿书,书上说宝宝九个月就开始牙牙学语,但他的孩子九个月的时候一点动静都没有,他第一时间竟然不是怀疑这本书错了,而是质疑孩子是不是出问题了。人进入已经愚蠢到去忽略一个活生生的孩子,而去坚信一本30几块地书,听起来真的是很可怕!

最后他说他感谢心理学的“无用”,因为现在有用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有一门没有用的东西它真的很好用。

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看的《血观音》,里面棠氏一家一直在重复同一句话“我是为你好”,这句看似有用其实最无用的话,就是绝对控制的表现,因为它在指导对方这个决定或这个思想的对与错,好与坏。

或许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这样绝对化的世界,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性,存在即合理。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理想中世界,你只需要怀抱“可能性”认真的活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