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葩大会》上李松蔚说心理学最没用了——有用的时代,不妨多点“无用”

 明静达慧 2019-01-28
《奇葩大会》上的李松蔚

在《奇葩大会》上看到李松蔚不奇怪,奇怪的是听到他说心理学最没用了。为什么一个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博士,大学讲师和心理咨询师说,心理学最没用了呢?

“因为大部分的人,他们去理解这个学科的时候,他们希望的是什么呢?希望的是,他们希望我看一本书,我听一堂课,它告诉我,你应该怎么样,人怎么样是对的,你这样想是有问题的,你要那样想,我告诉你才是对的。可是我在咨询室里边,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这样的:我不知道,我没办法,我不知道什么样是好的,我对你没有建议。”

李松蔚这样说。

真的也是一语击中每个人生活的常态。自小开始,大人就告诉我们,学画画有什么用,多学学英语才有用;念书的时候,要读理科,文科以后找不到工作;谈恋爱的时候,大学的时候谈恋爱有什么用,毕业迟早是会分的;找工作的时候,做设计有什么用,找个事业单位多稳定......

无处不在的“你应该”的声音,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里,像耳边无数的小人在喋喋不休

有些人,听从了这些“你应该”的声音,也有一些人开始感到困惑。当然,还有极少数一部分人选择听从自己的声音,比如乔布斯。


这些“应该”是真的吗?

就像李松蔚说的按育儿书养女儿,结果女儿没有像书里说的9个月开始说话,他那时首先想的是,我的女儿是不是除了什么问题。

“这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边是一本书,然后那本书上说,这个人应该是什么样,可是到最后,我们发现这个人跟这本书说的不一样,我们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说这本书写错了,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人是不是长错了。我们会觉得是这个人有问题。”这多么可笑。

听起来是有点可笑,但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这么想。因为从小到大,很多人习惯了“应该”“有用”的声音,脑袋里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像巴普洛夫的狗。

习惯很可怕。因为习惯它会内化到我们的潜意识,每次自动运行和反应,比如习惯了早起,身体的生物钟每天就会自动运行,到点自然醒。

而习惯了“应该“有用””的人,会慢慢听不见自己的声音,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不再思考。


看看那些从小习惯听从了“你应该”的人,现在都怎么样了?

《欢乐颂1》里的乖乖女关雎尔,从小被妈妈灌输女孩要矜持,要门当户对等思想。多年生活在家人定义的框架之下,那时候她是大家眼里的“好女孩”。所以才错失了和赵医生之间的爱情。

《欢乐颂1》乖乖女关雎尔

而在《欢乐颂2》里,她终于活成了自己一直想活成却没敢活成的样子,就算全世界与她为敌。当然,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周围人眼中的“疯女孩”。

《欢乐颂2》“疯女孩”关雎尔 

其实,有时候,好女孩好和坏女孩的差别,仅仅是你是否遵从自己的内心。

从好女孩到疯女孩,其实也是完成了一个心理上的蜕变,从“应该”“有用”的声音中解放出来了,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所以,下次你再听到三姑六婆说“你应该结婚了”或朋友说“学这个有用”,你可以给他们一记白眼,坦然地转身。不是冷漠,而是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所以不去对抗其他人的声音,像李松蔚所说借用心理学的“无用”便自然免疫了。


问问自己的心,亲爱的,你喜欢什么?我做些什么可以让你开心呢?

它会告诉你答案。无论这个答案是画画,跳舞,还是看一朵花,你去做便好了,尽管它们在很多人眼里是“无用”,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你知道你的心喜欢和热爱。

有用的时代,不妨多点“无用”。也许,在未来生活的某个拐角,这些“无用”就像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