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菊花诗画欣赏:此花开尽更无花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20-10-27
菊花诗画欣赏: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石鸣禽图(清·李因)


菊花诗画欣赏:此花开尽更无花
——“十二月花神”诗画谈之八


       九月是秋季的最后一月,称为“季秋”。季秋过后即入冬,万物枯朽,因此九月又叫“朽月”。农历九月有两个节气:寒露和霜降。月初,自立秋之后,天气渐凉,雾水被凝结成微凉的露珠,积聚在枯黄的枝叶和残败的花朵之上。虫鸟怅然,花木萧瑟,一层薄薄的寒意开始四处蔓延流转。到了月末,寒意更重,寒冽的空气冻雾为霜,故九月也叫“霜月”。
       九月里,桂花还未全谢,而亮丽的风景莫过于一地菊黄。九月的属于菊花的季节,在众花零落之时,菊花却开的正好,迎来了它们最绚丽的生命时光。九月有个最好听的名字——“菊月”,《瓶史月表》把菊花封为九月花中的盟主,位列一品九命,还把山茶、秋海棠作为它的奴婢。
       菊花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菊花之茎直立挺拔,喜分枝,一株便可成丛,一丛便可成景。 菊花之叶,深碧柔润,如同写意画的墨染,丛丛簇簇,舒展律动。在花的王国里,菊花是除兰花之外品种最多的,花形可谓是千姿百态,颜色是丰富多彩,香味也是各有千秋,花名更是数不胜数,让人产生美好的想象。
       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从古至今咏诵赞美它的诗词难以计数,唐朝元稹的《菊花》就是其中一首千古流传的名篇。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菊花》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此诗写于元稹任校书郎以前,当时元稹身居京师长安,正是与白居易相识订交的一段时间。元稹十五岁明经登第,次年开始作诗,写这首诗时年方二十五岁上下。诗人这期间写诗不多,但却不乏涉笔科第和花事之作,说明这正是作者年少爱狂,对身名梦寐以求之时。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采菊、赏菊、咏菊往往借以排遣失意之感,此时元稹既处在“浮生渐渐忙”之时,何以乐道这种遁世象征的菊花呢?答案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此花开尽更无花”!
       咏菊,一般要说说菊花的可爱,但诗人既没有列举“金钩挂月”之类的形容词,也未描绘争芳斗艳的景象,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丛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着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秋丛,即丛丛的秋菊。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编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名句。这里将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秋菊满院盛开的景象便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的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至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什么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两句说明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无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者,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经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还寓有光阴荏苒、及时进取之意。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转,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题图《菊石鸣禽图》,是清代女画家李因传世不多的作品之一。此幅立轴,目前收藏在旅顺博物馆。
       《菊石鸣禽图》画山坡之上的奇石旁,秋菊盛开,一枯枝高挑,其上小雀正回头顾盼,呜叫声声。纵观整个画面,有一种险之美,这主要表现在画面底部的斜坡,极为陡峭,其险峻之势,难保重心稳定。耐人寻味的是,这个缺乏视觉稳定感的陡坡之上,有一巨石,恰恰也呈现出倾斜势,与斜坡构成了正三角形,反而让视角感觉稳当了。破岩之中,金菊盛开,华光迸射,亭亭玉立,旁若无人。一般画家画到如此地步,也就止步了。可是李因却在秋菊的笑颜中画了一根卓而不群的枯枝,超越时空般地直指苍穹。一只已显倦意的小鸟停栖其上,顾盼周遭,鸣叫不止,仿佛呼唤同类,仿佛孤鸣自赏……
       总而言之,李因在处理整个画面时,本身就一反常态,留了太多的笔墨给读者。画中充分体现了李因笔力雄健苍劲、水墨挥洒淋漓的特点。坡面及奇石以淡墨渲染,质感丰富。菊花写意生动,用笔酣畅。小鸟造型准确,兼工带写,笔法细致。
       说到这幅画,不得不说此画的作者——李因。李因少时家境贫困,却“生而韶秀”,嗜书爱画。虽生活艰难,缺纸少笔,但她经常在青苔之上或者用落下的柿树叶写字作画。通过刻苦学习,李因诗画“便臻其妙,年及笄,已知名于时”。后来,李因因家贫而堕入风尘,成为江浙名妓,15岁时得到江南名士葛征奇的垂青,聘她为侧室。两人都因彼此的才华而欣赏对方,伉俪情深,生活幸福。至此以后,李因的诗画艺术又达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当是时,虞山有柳如是,云间有王修微,皆以唱随风雅闻于天下,是菴为之鼎足”,李因与当时的柳如是、王修微二才女子因才情风闻于时下,为人们所称道。
       中晚年的李因“茕然一身,酸心折骨”,靠纺织为生,兼以作画自给。李因后期的画作风格,同其生活处境一般内含凄淡,而创作则更为潇洒隽逸,彻底摆脱了早年刻意构图的修饰和笔致纤弱的弊病,风貌大进,“苍秀入格,点染生动,大幅益佳,此闺阁而得士气者”,备受时人称赞不已。




       注: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一度拜相,追赠尚书右仆射。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形成“元和体”。诗词成就巨大,言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一百卷,有《元氏长庆集》传世。
       注:李因(1610-1685),字是庵,号龛山逸史,晚号今生。明末清初女诗人、画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一作钱塘(今杭州)人。早年为江浙名妓,后嫁光禄卿葛征奇为妾,在绘画上崇尚隽雅,在山水画上学习米芾、米友仁,画山水、花鸟,疏爽隽逸,毫无女子纤弱之气。亦工诗,著有《竹笑轩吟草》等,诗笔清奇,有中唐遗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