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学人物志:(三)子夏

 临渊草堂 2020-10-27

本文作者:詩書耕讀泗水濱

卜商,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为孔庙“四配十二哲”之一,以文学著称。《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可见,孔子弟子中,子夏是以文学见长,而且是十分优异的。

子夏对于史书记载他“长于《诗》,深于《书》,明于《易》,著于《礼》”。《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记载“卜商,卫人,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习于《诗》,能通其义,以文学著名。为人性不弘,好论精微,时人无以尚之。”

文献学人物志:(三)子夏

[1]子夏像

一.承上启下

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易”部分,注解传述人有“子夏、京房”诸人。流传至今有《子夏易传》十一卷,旧题为子夏撰,恐怕为后人伪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夏易传》十一卷(内府藏本)旧本题“卜子夏撰”。案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然则今本又出伪托,不但非子夏书,亦并非张弧书矣。流传既久,姑存以备一家云尔。……又案:托名之书有知其赝作之人者,有不知其赝作之人者,不能一一归其时代,故《汉书·艺文志》仍从其所托之时代为次。今亦悉从其例。”

现存《毛诗》有《大序》《小序》之说,《毛诗》的每首诗都有简短的解释文字,被称为“小序”,而《关雎》的“小序”之后有较长的解读文字,看上去像是总叙,被称为“大序”。关于《序》的作者,历来有争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十五·诗序》:“案《诗序》之说,纷如聚讼。以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作者,郑玄《诗谱》也。以为子夏所序《诗》即今《毛诗序》者,王肃《家语注》也。以为卫宏受学谢曼卿、作《诗序》者,《后汉书·儒林传》也。以为子夏所创,毛公及卫宏又加润益者,《隋书·经籍志》也。以为子夏不序《诗》者,韩愈也。以为子夏惟裁初句,以下出於毛公者,成伯玙也。”

关于《论语》的编撰者问题,历代争论不休,总的来说当是孔子弟子或其再传弟子编撰。具体有子夏、曾子的学生、子罕等多种说法,但都不具有说服力。郑玄《六艺论》认为“《论语》,子夏、仲弓合撰”,子夏作为孔子弟子中文学的代表,一定对孔子的言论进行过整理,对《论语》的产生做出过贡献,但将《论语》的编撰者归结到子夏,恐怕仍有待商议。

应劭《风俗通义》云“榖梁为子夏门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二十六·春秋榖梁传注疏》“穀梁子名俶,字元始,一名赤。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则当为穀梁子所自作。……公羊、穀梁既同师子夏,不应及见后师。”汪中《述学·补遗·荀卿子通论》认为“而《非相》《非十二子》《儒效》三篇每以仲尼、子弓并称,……知荀卿之学实出于子夏、仲弓也”。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考证榖梁、公羊是否真的是子夏的弟子,但子夏作为“孔门四科”中文学科的代表人物,他对孔子思想的整理、发挥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后世学者一定受到了他的影响。

文献学人物志:(三)子夏

[2]《文津阁藏本子夏易传》

二.为王者师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孔子家语》:“孔子卒后,(子夏)教于西河之上。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焉。”

孔子的弟子而言,子夏的门人弟子恐怕是最多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史记·儒林列传》“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於子夏之伦,为王者师。”《孔子家语》也有所记载,并且战国时期雄主之一的魏文侯也是子夏的弟子。

从现代角度来说,李悝、吴起多多少少有法家、兵家的影子,禽滑釐则被认为是墨家代表,魏文侯则是霸业的代表:子夏的门徒真可谓“百花齐放”,由此也可见子夏在孔子死后时期的影响力之大。

文献学人物志:(三)子夏

[3]文侯师子夏图

三.三豕渡河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古文献错乱的情况,主要有“误”“脱”“衍”“倒”四大情况,误,即讹误,也就是文献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文字错误;脱,即脱漏,也就是文献流传过程中遗漏的文字;衍,即衍文,也就是文献流传过程中多出来的文字;倒,即颠倒,也就是文献流传过程中文字颠倒错乱的情况。《吕氏春秋》记载子夏发现的“三豕渡河”的问题,就是所谓的“误”。《抱朴子内篇·遐览》引古谚“书三写,‘鲁’成‘鱼’,‘帝’成‘虎’”,因此产生了成语“鲁鱼亥豕”来代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

陈垣先生在《校勘学释例》中归纳出“校法四例”,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子夏“三豕渡河”的故事当用了理校法和他校法。

校勘学萌芽当在于先秦,正考父、孔子、子夏当是先秦校勘学的代表人物。后来秦火之灾,先秦古籍损失惨重,给校勘提出了迫切要求,后来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对校勘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后话了。

下一篇《人物志》,主要讲述深受子夏影响的荀卿子的“目录”之功。


参考资料

王欣夫 《文献学讲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程千帆、徐有富 《校雠广义》 齐鲁书社,1997.

杜泽逊 《文献学概要》 中华书局,2001.

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史》 中华书局,2014.

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阮元刻本《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影印本

《武英殿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

陈垣 《校勘学释例》(《元典章校勘释例》),中华书局,2016.

司马迁、三家注 《史记》 中华书局

高诱 注 《吕氏春秋》

陆德明 《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